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陶瓷型人工髋关节的中短期应用结果 ,以探讨这种假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332例 345髋进行随访 ,其中陶瓷 -陶瓷非骨水泥型假体 31例 33髋 ,生物型固定超高分子聚乙烯 -钴铬钼合金全髋假体 30 1例31 2髋。应用Harri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 ,应用股骨Gruen与髋臼Delee-Charnly分区方法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Harris评分两组患者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 ,但是影象学上 ,超高分子聚乙烯 -钴铬钼合金假体的松动范围或程度要大于或多于陶瓷 -陶瓷假体。结论 对于年轻患者 ,新型的陶瓷 -陶瓷假体中短期效果良好 ,影象学松动率明显低于超高分子聚乙烯 -钴铬钼合金假体。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 ,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而且远期结果有待于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杨礼庆  李希  付勤  王程 《中国骨伤》2013,26(7):561-564
目的:回顾性研究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符合标准的42例患者(44髋)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类型为DePuy公司Pinnacle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假体(CoC组)和Duraloc金属对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MoP组),均为非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其中CoC组20例22髋,男12例,女8例,年龄21~49岁;MoP组22例22髋,男13例,女9例,年龄42~55岁。手术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术后给予常规抗凝治疗及相应功能锻炼。术后患者进行定期临床与放射学随访,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测量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并按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无脱位、松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陶瓷对陶瓷全髋在改善患者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方面与传统的金属对聚乙烯关节疗效相当,其优点和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是年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较为理想的关节界面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观察比较陶瓷-陶瓷(Delta陶瓷界面)与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在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共65例(73髋)运用陶瓷对陶瓷(Delta陶瓷界面)和陶瓷对高交联聚乙烯生物型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关节摩擦界面配伍类型分为两组,即陶瓷对陶瓷组(CC组)和陶瓷对聚乙烯组(CP组)。对有效随访的患者通过X线片测量摩擦界面线性磨损率、髋臼外展角及其改变量,观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情况,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共61例(69髋)患者获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24~3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因及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假体的磨损因髋臼假体的遮挡而无法测出。CP组术后前两个月的位移值为(0.08±0.011)mm,从术后2~24个月的位移值为(0.017±0.012)mm。CC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18±7.3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9.70±6.44)分(P0.001);CP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92±8.94)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2.61±6.23)分(P0.001)。两组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假体与骨之间界面X线片没有透亮带出现,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结论陶瓷-陶瓷(Delta陶瓷界面)与陶瓷-高交联聚乙烯界面在治疗髋关节疾病中均有较好的疗效,两种假体的临床疗效在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在保留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2-12在保留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直径36 mm陶瓷-陶瓷股骨头假体的32例(32髋)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评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6周、6个月、1年及随后每隔半年随访中临床及X线片评价是否出现假体脱位、松动、下沉、骨溶解、陶瓷碎裂。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6.2(11.0-38.0)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68.9(9.0-87.0)分提高到85.0(39.0-9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6,P=0.013)。均未出现假体脱位、松动、下沉、骨溶解、陶瓷破碎。结论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在保留股骨假体的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假体脱位率,不增加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溶解,可以获得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应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的临床效果,并作相应的比较.[方法]2008年9月~2009年10月,本院共施行136例(157髋)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9例(68髋),女77例(89髋),年龄27~81岁(平均61.3岁);均采用德国LINK BetaCupTm复合陶瓷界面非骨水泥压配固定髋臼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诊断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6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46髋,骨关节炎15髋,强直性脊柱炎11髋,类风湿性关节炎3髋,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6髋.术中根据髋臼磨挫直径大小选择相应的股骨头假体(直径分别为28,32,36 mm),根据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大小分为3组,Ф28 mm组69髋,(Ф32 mm组31髋,Ф36 mm组57髋,通过术前及术后的Harris评分了解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2个月),(Ф28 mm、Ф32 mm、Ф36 mm股骨头术前Harris总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Harris总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股骨头直径越大术后活动范围改善就越明显(P<0.05).[结论]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直径的选择对术后疼痛的缓解差异性并无影响,但在髋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方面大直径的球头要优于小直径的球头.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手术技术及患者自身条件的要求较高,不可盲目追求大直径而忽略髋臼的实际承载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近期疗效。方法 20例(27髋)DDH行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手术前后Harris评分、VAS评分,观察术后双下肢等长否、有无关节异响、假体位置。结果20例术后均无感染、假体碎裂发生,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现象,1例出现关节异响。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等长。术后平均VAS评分由术前5.78分降至1.02分,术后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50.25分上升为90.76分。结论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能收到很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技巧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陶瓷对陶瓷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分析2种陶瓷髋假体的特点。[方法]自2001年11月~2006年6月间行101例123髋初次全髋置换手术,分别使用Osteonics ABC(型和Option(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系统。术中严格控制假体位置,并遵循安放陶瓷假体的特殊技巧。取2款陶瓷髋假体进行体外实验:测量理论最大活动范围,测量不同的臼杯位置对发生撞击的影响。[结果]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令人满意。无骨溶解,无陶瓷碎裂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陶瓷部件术中发生边缘崩裂现象,2例出现一过性髂腰肌刺激症状。实验结果:髋臼假体位置直接影响关节活动度。超半径设计对髋关节活动范围影响明显,理论活动范围和臼杯安放位置允许区间均较小。[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使用陶瓷对陶瓷型假体,需要掌握特殊的手术技巧,超半径设计假体安放要求适当增加髋臼假体前倾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氧化锆陶瓷头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的长期实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在同一医院,由同一医生完成的钴铬金属头(CoCr)非骨水泥全髋的病例中,寻找26例(26髋)与氧化锆组进行配对研究。使配对病例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诊断、术后随访时间相匹配。通过Harris评分进行关节功能评价。研究术后一年和最后一次随访的X线片,对比两组病例假体松动发生率、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透明带的形成、股骨矩吸收及聚乙烯髋臼的磨损率。结果氧化锆组26髋皆获随访,平均随访9年(6—13年)。术前和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46分和86分。钴铬金属头组26髋平均随访10年(5—14年),术前和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50分和88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氧化锆组在随访期间共有10髋(38%)由于髋臼假体松动或广泛髋臼骨溶解而翻修,钴铬金属头组有4例(11.5%)。氧化锆组共发现有13髋(50%)有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发生,钴铬金属头组有9髋(34.6%)。氧化锆组聚乙烯平均磨损率为0.118mm/年(0.064mm/年~0.175mm/年),金属头组为0.113mm/年(0.056mm/年~0.19mm/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组研究中,氧化锆陶瓷头组有较高的假体松动和翻修率,聚乙烯髋臼磨损率与钴铬金属头组相当。提示虽然氧化锆陶瓷头在体外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抗磨损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可能与体外实验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Delta陶瓷界面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初步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Delta陶瓷界面行陶对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不同髋关节疾病患者应用Delta大直径陶瓷股骨头及Delta陶瓷内衬全髋关节假体系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有效镇痛及早期下床功能锻炼。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髋关节功能,并了解有无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3~13(10.8±6.8)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为7.0~55.8(43.6±23.2)分,术后8个月时为81.3~97.6(91.2±8.5)分。2例患者术后患髋轻微疼痛,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Delta陶瓷界面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系统治疗髋关节疾患早期疗效满意,鉴于Delta陶对陶假体的物理性能及设计理念,预计患者将得到长期的优良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平均5年随访的临床结果。方法延长随访先前报道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本组进行的1139例(1208髋)陶瓷-陶瓷THA,包括Stryker陶瓷-陶瓷全髋关节354例(368髋),普鲁士陶瓷-陶瓷全髋关节672例(727髋),Lima陶瓷-陶瓷全髋关节(三明治型)113例(113髋)。其中,男617例,女522例,平均年龄59.5岁(39~75岁)。术前诊断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34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全238例,骨性关节炎335例,强直性脊柱炎8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7例,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61例。至2011年3月,共有1017例病例获得随访。结果以翻修为终点的假体生存率为98.5%,并发症包括脱位11例,其中3例因为反复脱位而翻修;假体周围骨折5例,其中3例因假体松动而进行翻修;感染7例,均行二期翻修;陶瓷碎裂3例,2例进行了翻修,1例仍在随访中;异响3例,均未需要翻修。末次随访,平均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92.4分。在没有翻修的病例中,没有发现骨溶解的证据。结论陶瓷-陶瓷THA平均5年的中期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无菌性松动仍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存留的重要原因,完全避免使用聚乙烯作为假体材料或减少假体部件中聚乙烯磨损成为延长全髋关节使用寿命的关键途径.在众多人工髋关节界面选择中,陶瓷-聚乙烯组合有其独特优势.文献报道陶瓷-聚乙烯人工关节与金属-聚乙烯人工关节相比,能明显降低聚乙烯的线性磨损率和容积性磨损率.笔者过去10余年近3000例临床应用,也证实陶瓷-聚乙烯全髋关节置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陶瓷-聚乙烯全髋关节还有临床植入简便、无需改变手术习惯、无需特殊手术器械等优点,有着较广泛的临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以Biolox~ delta 为代表的新一代氧化铝基复合陶瓷(AMC)人工髋关节假体开始应用于临床。目的:观察AMC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160例1186髋,AMC组639例657髋,男217例,女422例,年龄15~79岁,平均47.2岁,采用AMC人工髋关节假体;对照组521例529髋,男241例,女280例,年龄20~83岁,平均53.1岁,采用纯氧化铝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随访内容为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1160例1186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1个月,平均13.3个月。AMC组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75~100分,平均96.3分;对照组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75~100分,平均95.3分。结论:AMC人工髋关节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期疗效满意,但需持续关注假体碎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 28例 (30髋) zirconia-聚乙烯全髋关节的长期随访, 了解Zirconia陶瓷头的实际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用Harris评分分别评价术前和最后一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比较术后 1年及最后随访时的X线片, 记录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透亮线、及股骨矩吸收情况。根据Liv ermore的方法测量聚乙烯杯的磨损率。比较有骨溶解发生的髋关节与无骨溶解发生的髋关节的聚乙烯磨损率有无差别。结果: 共有 24例 (26髋) 获长期随访, 平均随访 9年 ( 6 ~13年 )。术前平均Harris评分 46分 ( 20 ~78分 ),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 86分 (48~98分)。13髋 (50% ) 有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发生。有 10髋 (38% ) 因髋臼假体的松动或髋臼周围骨溶解而接受翻修手术。平均聚乙烯髋臼磨损率为 0. 118mm/年。结论: 在本组研究病例中, 其髋臼磨损率并不比文献报道的传统的金属头低。而临床平均 9年翻修率更达 38%。其临床实际效果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02—2010-12采用Top压配杯髋臼假体和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对132例(178髋)髋关节疾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67例(93髋)获得完整随访。结果 67例获随访6~54个月,平均37.6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6~98分,平均92.3分。X线检查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表现出假体的骨长入性稳定。4例出现大腿痛。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中使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本组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结果,探讨行全陶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方法本组在2000年3月~2008年4月间,对行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的有202例(269髋),其中男123例(178髋),女79例(91髋),平均年龄46岁,随访时间平均41(24~122)个月。所有这些患者均进行了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3.47(3~85)分,术后平均为90.66(59~100)分。术后随访无患者有关节异响的主诉,未见假体松动,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翻修患者。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本组患者术中出现1例边缘崩裂。四种不同公司的髋臼对患术后Harris评分无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的短期随访结果显示,现代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年轻的骨质量较好的患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需更长期的随访以验证其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年内收治的2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53.5岁。平均随访26个月,手术前后评估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进行X线检查评价假体位置情况及主观满意度调查。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监测患者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术前50.7分改善为术后91.2分,优良率为95.7%,总体满意率为95.7%。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组共随访髋臼骨折后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32例32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岁。本组患者全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所有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假体。采用Harris、UCLA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拍摄标准双髋正位片对假体状态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2.5分增加到术后93.6分,UCLA评分由术前3.2分增加到术后8.1分,改变有统计学差异。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感染及明显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术中尽量采用生物型假体,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节承载面是假体磨损过程中的重要假体相关因素。目前已知聚乙烯磨损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和股骨假体组件无菌性松动的主要原因。方法本项前瞻性研究中,共随机挑选了80例同时期患者共93个髋关节接受了非骨水泥髋关节置换术,使用钛涂层的RM臼杯和CLS股骨柄。80例髋关节使用陶瓷球头,13例使用钴铬钼合金球头,所有股骨头直径均为32 mm。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52岁,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19.3年。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使用EBRA系统对髋臼假体组件的磨损、倾斜和前倾角进行影像学评估。其中55例髋关节进行了磨损率的确认。翻修病例的平均磨损率为0.191 mm年/,而未翻修病例的平均磨损率为0.105 mm年/(P=0.041)。钴铬钼合金组平均磨损率为0.190 mm年/,陶瓷组平均磨损率为0.107 mm年/(P=0.025)。钴铬钼合金组的翻修率(13例中6例)明显高于陶瓷组(80例中11例)。股骨球头磨损率与其材料(P=0.025)、股骨柄周围骨溶解(P=0.003)、臼杯骨溶解(P=0.011)、臼杯翻修(P=0.041)以及臼杯倾斜(P=0.012)呈正性相关。结论本长期研究表明,在20年的时间里,陶瓷股骨头与钴铬钼合金股骨头相比造成的线性磨损更少,从而显著减少骨溶解的发生以及任一假体部件的翻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的中远期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1999年3月—2011年5月采用THA治疗32例(42髋)AS累及髋关节患者。男26例,女6例;年龄20~78岁,平均39岁。病程2~41年,中位病程10年。假体摩擦界面采用金属-聚乙烯者19髋,陶瓷-陶瓷者23髋;股骨头假体采用36 mm直径者15髋,28 mm直径者27髋;假体均采用生物学固定。手术前后测量并记录患者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总和),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根据X线片,髋臼侧和股骨侧假体分别采用De Lee分区和Gruen分区描述;异位骨化程度采用Brooker标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麻醉意外、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29例(39髋)获随访,随访时间5~17年,平均9年。术后股骨头假体28 mm直径组24髋中发生髋关节前脱位2例(2髋),36 mm直径组15髋无脱位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术前病程越短,术后Harris评分越高、髋关节总活动度越大(P0.05);股骨头假体直径越大,术后髋关节总活动度越大(P0.05)。末次随访时臼杯和股骨柄假体均固定良好。采用金属-聚乙烯假体的18髋中,臼杯周围显示有广泛性骨溶解者9髋(50%),但假体尚无松动;采用陶瓷-陶瓷假体的21髋中无任何骨溶解和假体松动征象。7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Ⅰ级5髋,Ⅱ级2髋。结论 THA是治疗AS累及髋关节的有效手段;术前病程短,并采用大直径股骨头陶瓷-陶瓷假体行THA者,术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陶瓷-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1999年5月至2005年5月,共65例(83髋)中青年患者因髋关节疾病在我科采用陶瓷-陶瓷THA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男44例(54髋),女21例(29髋);手术时年龄21~45岁,平均(36.5±11.9)岁。记录手术前后Harris评分、术后脱位、骨溶解、异响及陶瓷碎裂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7年,平均(13.4±4.1)年。Harris评分由术前32~57分,平均(48.8±8.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56~100分,平均(96.3±16.4)分,P0.05;随访中1髋(1.2%)患者发生后脱位、2髋(2.4%)出现关节异响、1髋(1.2%)出现陶瓷内衬碎裂、无一例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中青年患者髋关节疾病采用陶瓷-陶瓷THA治疗,中长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