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康复期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23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普通型COVID-19的80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以体温恢复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及连续2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 d)作为康复期出院标准,通过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与入院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COVID-19患者典型征象及康复期出院时病变分布、病变形态等表现。结果:动态观察COVID-19康复期患者HRCT表现“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以“包水管征”吸收较早且明显。对比入院时HRCT,康复期表现以双肺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局限斑片状磨玻璃灶、多叶多段磨玻璃样密度灶及弥漫分布的磨玻璃灶,部分患者残存小叶内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及不规则纤维索条影灶,康复期患者未见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动态观察显示“破苍蝇拍征”及“包水管征”吸收减少是普通型COVID-19康复期病情好转的典型表现,康复期出院患者多遗留磨玻璃样改变、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弧线影并残存间质炎症,临床随访应推广HRCT检查才能有效观察残存病灶的动态改变,降低残存病灶发生为间质纤维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分析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4日杭州市西溪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且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22例(A组),选取同时段年龄及性别相仿的无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25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首次胸部HRCT表现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累及的肺叶数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组右肺中叶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肺叶病灶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病灶累及区域均以肺野外1/3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形态及大小方面,A组患者病灶大片影且≥5cm较B组多见(P<0.05)。两组患者肺内病灶密度均以磨玻璃影(GGO)伴小叶间隔增厚和(或)局灶性实变为主,部分可出现典型的铺路石征;A组以实变为主伴少许GGO的病灶比例较B组高(P<0.05)。A组支气管充气、扩张占比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相较于无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胸部HRCT检查显示肺内受累的肺叶更多、病灶范围更大,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会更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高分辨力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共61例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的初次胸部HRCT影像学资料,对病灶大小、分布、密度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1例患者共发现435个阳性病灶。病灶平均大小(16.5±9.3)mm。病灶分布:单侧肺16例(26.2%),双侧肺45例(73.8%),单个肺叶受累11例(18%),2个肺叶受累16例(26.3%),多个肺叶受累34例(55.7%);胸腔积液1例(1.6%),淋巴结肿大3例(4.9%);右上肺65个(14.9%),右肺中叶43个(9.9%),右下肺127个(29.2%),左上肺87个(20%),左下肺113个(23%);肺野外周354个(81.4%),肺野中央区域48个(11%),同时受累33个(7.6%)。病灶密度:单纯磨玻璃密度影169个(38.9%),磨玻璃密度影伴小叶间隔增厚“铺路石”征88个(20.2%),磨玻璃密度影伴部分实变146个(33.6%),实变病灶32个(7.4%);继发支气管扩张病灶56个(12.9%),含“充气支气管征”病灶181个(41.6%)。结论COVID-19患者初次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两肺下叶胸膜下分布的磨玻璃影或伴铺路石征为特点,胸部HRCT检查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部CT的蒲公英果实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4日~2月10日发热门诊和感染内科收治隔离患者行胸部HRCT检查的119例患者资料,排除胸部CT无异常 病例,获得诊断肺炎患者23例,其中COVID-19 9例、其他类型肺炎14例,并分析及对比各类型肺炎的CT征象、病灶部位及蒲公英果实征等。结果 23例肺炎中,COVID-19 9例(39.1%),临床为普通型或重症型,均有流行病学史及相应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为:病灶以多发、双侧分布为主(7例),主要分布中外肺野、胸膜下区,呈斑片状、团片状、伞形磨玻璃影,常合并肺血管增粗和微血管增多、小叶间隔增厚及纤维化,内衬网格样、如小气泡样的“铺路石征”;蒲公英果实征见于9例COVID-19患者,共46个病灶(60.5%,总病灶数76个),其表现为“蒲公英果实绒团征”(9个)与“蒲公英种子征”(37个),而并未出现于14例其他类型肺炎患者中。结论 蒲公英果实征常见于COVID-19患者胸部CT,是COVID-19较特征性的影像学征象,可鉴别COVID-19与其他类型的肺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影像学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集中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52例。所有患者病程中持续胸部CT复查,人均共行4次胸部CT检查,每次检查间隔时间2~7 d。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中患者CT影像学特点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 除2例患者首次胸部CT影像无异常,其余50例患者均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其中,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48例(92.3%),斑片状实变、亚实变19例(36.5%),17例(32.7%)伴随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粗41例(78.8%)。病程中COVID-19患者肺部GGO病变逐渐减少,纤维索条影逐渐增多,成为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39例患者(75.0%)在入院第6~9天肺部病灶变化最明显,在入院第10~14天40例(76.9%)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论: 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这在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决策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全肺灌洗治疗前后肺泡蛋白沉积症的高分辨率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胸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表现及全肺灌洗治疗后HRCT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23人次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全肺灌洗治疗前后的HRCT资料。结果全肺灌洗治疗前胸部HRCT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地图样分布边界清晰的斑片状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全肺灌洗治疗后HRCT显示肺部磨玻璃影不同程度变淡,范围缩小,但仍遗留不同范围的网格状阴影及实变影。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HRCT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即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全肺灌洗治疗后HRCT的表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起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点。方法对3起聚集性COVID-19共17例患者(14例确诊,3例疑似)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14例,可疑阳性2例,阴性1例。早期胸部CT表现为结节影、斑片影、矩形影、斑片伴结节影或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进展期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沿胸膜下带状分布,其长轴平行于胸膜,呈胸膜平行征;消散期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结论对于有确诊病例密切接触史的聚集人员,即使无明显症状,甚至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也建议行胸部CT筛查和SARS-CoV-2免疫球蛋白G抗体检测,避免因未能及时确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人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 2006年6月所确诊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成人男性患者于发病第7天、30天、40天、50天、65天及95天分别行螺旋CT及HRCT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病情严重时,CT显示肺叶或肺段大片状实变影伴支气管充气征、小淡片影及胸腔积液。病情稳定后,表现为多肺叶斑片状实变影、磨玻璃影,病灶内仍见支气管充气征。同时部分肺叶体积缩小,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细弧线影,相邻胸膜增厚。临床治愈出院以及近期复查时,大部分病灶消失,肺间质病灶吸收缓慢,以中叶、下叶为著。两肺散在多处条索状影,肺纹理聚集,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间隔旁小气肿,支气管扩张、扭曲。结论 成人高致病性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性重症肺炎的CT表现为早期肺叶实变影,逐渐发展肺实质与间质病变并存,恢复期则以肺间质病变为主。CT动态观察能较客观的反映本病的病理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肺部CT表现,加深对本地区该疾病影像特征的了解。方法:收集重庆地区172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CT检查资料,分析患者肺部病灶的分布、累及位置和范围、形态、密度等特征,并对不同时期确诊患者肺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对比。结果:172例患者中,143例(83.1%)在首次胸部CT图像上可见肺部炎症病灶,其CT表现如下:①累及范围:单肺受累者37例(25.9%),双肺受累者106例(74.1%);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叶者分别为33例(23.1%)、23例(16.1%)和87例(60.8%),平均受累肺叶(3.2±1.6)个,其中以右肺下叶(113例,79.0%)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左肺下叶(98例,68.5%);累及单一、2个和3个及以上肺段者分别为18例(12.6%)、18例(12.6%)和107例(74.8%),平均受累肺段(7.4±5.7)个;②病灶数量、形态及密度:133例(93.0%)肺部病灶呈多发,其中以类圆形或斑片状实变影伴少许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最常见(37例,27.8%),其次为斑片状GGO(28例,21.1%)和类圆形或斑片状GGO伴少许实变(26例,19.6%);10例(7.0%)肺部病灶呈单发,其中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片状GGO者各5例(50.0%);③病灶分布:病灶呈胸膜下分布为主者87例(60.8%),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分布为主者7例(4.9%),二者均有分布或呈散在分布者总计49例(34.3%)。随确诊时间推移,不同时间段内患者肺部病灶均以多发常见,其中以单纯GGO表现者占比逐渐增高,而GGO合并实变者占比逐渐下降。结论:重庆地区COVID-19患者肺部病灶以双肺、多肺叶、肺段、胸膜下区受累为主,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斑片状GGO伴或不伴实变,随时间推移早期病灶者占比逐渐增高,少数局限性病变者仍需密切结合临床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经宏基因二代测序(macrogene 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m NGS)技术确诊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图像。结果 7例(70%)患者与鸟(禽)类或其粪便有接触史。入院胸部CT均表现为团片状渗出实变影,均位于单肺,其中累及单叶8例(80%)、双叶2例(20%);10例(100%)均伴有支气管充气征,9例(90%)有磨玻璃影,8例(80%)局部小叶间隔或小叶内间隔增厚;1例(10%)病灶呈“扇形”改变,1例(10%)病灶见“反晕症”,9d内复查9例(90%)有进展,表现为病灶融合增大呈更大范围实变或新出现病灶。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鸟(禽)类接触史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部X线片和高分辨CT(HRCT)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IPF患者分别做胸片、HRCT的检查,并随访分析其动态变化与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X线胸片两肺有多发的斑片状影,病灶以中下肺、胸膜下分布为主。HRCT上的表现呈多样性:磨玻璃样影45例,囊、蜂窝征49例,胸膜下线、网状影39例,结节影16例,肺气肿26例,肺牵拉性支气管柱状及囊状扩张42例。结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HRCT不仅能显示胸片、CT无法显示的特殊影像,还可显示叶间裂,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等改变,更能准确判断IPF纤维化程度,同时间质纤维化基础上出现磨玻璃样阴影则HRCT可考虑病变有活动。  相似文献   

13.
黄杰  丁建平 《浙江医学》2020,42(4):398-399,40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近期文献报道,总结其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7例患者均发现磨玻璃阴影(GGO),单纯性GGO3例,沿肺段分布GGO合并实变2例,GGO合并双侧少许胸腔积液1例,GGO合并双肺多发条索纤维灶1例。双侧肺叶均发现病变6例(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2例),局限于右肺下叶1例(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右肺病变较左肺病变分布广6例,肺下叶病变较上叶病变分布广6例。结论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以GGO为典型表现,以胸膜下、肺下叶及右肺分布明显,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  相似文献   

14.
谢瑞明  程革萍 《包头医学》2010,34(3):142-143
目的:提高对流感病毒性肺炎CT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临床确诊的流感病毒性肺炎病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流感病毒性肺炎CT显示肺叶或肺段大片状实变影伴支气管充气征、小淡片影及胸腔积液、磨玻璃影、中下肺叶树丫征及马赛克肺灌注表现,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细弧线影,相邻胸膜增厚。临床治愈出院以及近期复查时,大部分病灶消失,肺间质病灶吸收缓慢,以中叶、下叶为著。两肺散在多处条索状影,肺纹理聚集,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间隔旁小气肿,支气管扩张、扭曲。结论: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表现为肺叶、段、小叶、腺泡实变影或与间质痛变并存,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恢复期则以肺间质病变为主。CT动态观察能较客观的反映本病的病理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与相应的病理改变,探讨HRCT对PA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确诊的6例PAP患者胸部HRCT与相应病理学改变。结果:6例患者在不同层面可见磨玻璃影,其中2例可见小结节影;3例表现为两肺斑片状磨玻璃影与周围肺组织分界清楚,呈地图样改变;3例因磨玻璃影与小叶间隔增厚交织成铺路石样改变;3例可见肺泡实变融合成密度较高的斑片状阴影,1例在肺泡实变区可见“空气支气管征”。6例患者活检肺组织在光镜下显示肺泡腔内充满大量块状或颗粒状嗜伊红物质.PAS染色阳性,AB染色阴性,其中3例肺泡问隔正常,3例肺泡间隔增宽,可见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沉积。结论:PAP典型的胸部HRCT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是临床诊断的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部CT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患者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3月14日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和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成人COVID-19患者和21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比较两组早期胸部CT表现,并通过动态CT纵向评估疾病的转归。结果: COVID-19患者和支原体肺炎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示胸部病变均表现为磨玻璃影的间质性改变(P>0.05)。COVID-19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多,且多分布于背侧外带(23/26,88.5%),46.2%(12/26)的患者伴有铺路石征;支原体肺炎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少,多沿支气管分布,90.5%(19/21)的患者伴有支气管管壁增厚征象,周围多伴有树芽/雾征(19/21,90.5%),两组在病灶分布和影像学征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COVID-19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0.5±3.8)d达到峰值,而支原体肺炎患者(7.9±2.2)d病变明显好转。COVID-19组和支原体肺炎组住院时长分别为(19.5±4.3)d和(7.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COVID-19患者病灶多分布于外围背侧,常伴有铺路石征,而支原体肺炎患者病灶多沿支气管分布,支气管管壁增厚并伴有树芽/雾征,这些早期影像学征象有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差异,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16日于重庆地区确诊的37例早期COVID-19患者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40例早期普通型肺炎(非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和总结两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前者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者较少见(P<0.001),而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者多见(P<0.05)。肺部CT图像上,早期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为主(89.2% vs. 90.0%,P=1.000)。COVID-19患者的病灶主要呈圆形或半圆形(19例,51.4%),其次为小斑片状(15例,40.5%),以累及胸膜下区为主(25例,67.6%)。普通型肺炎患病灶主要呈片状GGO伴实变(21例,52.5%),其中以GGO为主(17例,81.0 %),其次为单发或多发小斑片状GGO不伴实变(11例,27.5%),以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31例,77.5%)。27例COVID-19患者和35例普通型肺炎患者不均质GGO内分别以网格影(16例,59.3%)和多发结节影(27例,77.1%)常见。与COVID-19相比,普通型肺炎病灶内支气管壁增厚更常见(42.5% vs. 8.1%,P=0.001),且病变边界多较模糊(75.0% vs. 45.9%,P=0.002)。结论: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肺部早期病灶均以GGO为主,但前者多呈圆形或小斑片状,胸膜下受累为主,其内网格影多见,边界多清晰,后者多呈片状或小斑片状,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其内实变、结节影及支气管壁增厚多见,边界多模糊。影像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谢正平  戴峰  蒋燕  袁莉莉 《现代医学》2012,40(3):276-280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急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对65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常规CT和HR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甲型H1N1流感急诊肺损伤的HRCT主要有以下表现:(1)肺实质改变。呈均匀肺实变影20例,其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伴部分腺泡结节影;呈斑片状模糊影36例,单侧或双侧分布,以中下肺为主;胸膜下实变影44例,呈紧贴胸膜下的斑片状或类圆形渗出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缘模糊;磨玻璃样改变43例,其中肺实质内磨玻璃影21例,胸膜下磨玻璃影22例,呈大片或斑片状分布,密度淡而均匀,内见网格状或结节状改变。(2)肺间质性改变。肺纹理增粗、紊乱35例;小叶间隔增厚23例;星芒状或结节状影24例;网格状影32例。结论:HRCT能客观反映重症甲型H1N1流感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影像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9.
金丹  包权  王辉  王英久 《医学综述》2011,17(10):1580-1581
目的分析和总结百草枯中毒肺损害的高分辨力CT(HRCT)表现特点,提高对百草枯中毒肺损害的HR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胸部HRCT表现,评估其影像特点。结果首次检查均无阳性发现;2周后复查出现磨玻璃影10例,实变影8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多、模糊7例,胸膜下线3例,界面征2例,小叶内间隔增厚2例,肺实质带2例;4周后复查出现磨玻璃影2例,实变影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多、模糊1例,胸膜下线9例,界面征8例,小叶内间隔增厚8例,肺实质带9例,蜂窝影2例;6周后复查出现膜下线9例,界面征9例,小叶内间隔增厚9例,肺实质带9例,蜂窝影4例且范围增大。结论百草枯中毒肺损害的HRCT表现与病理演变有较好的一致性,提高对其HRCT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指导临床判断病变发展情况,决定其治疗手段,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欧阳起 《广西医学》2010,32(7):804-80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艾滋病合并PM感染者的胸部X线片及CT表现。结果 96例中单侧肺发病23例,双侧肺73例;以肺间质病变及肺内浸润性病变多见共43例。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点状、结节状病灶17例,片状、磨玻璃状病灶16例,两肺气囊6例,肺内团块状病灶3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39例,胸膜腔积液26例,自发性气胸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PM感染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为肺间质病变(网织纹理、小叶间隔增厚)、肺内浸润性病灶、磨玻璃密度影、粟粒样病变及肺气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