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外科住院医师规培满意度,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外科住院医师规培制度和提高培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满意度量表对2015年9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参加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137名住院医师进行规培满意度调查。男性108名(78.8%),女性29名(21.2%);平均年龄(26.78±1.83)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外科住院医师对规培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为(3.71±0.83)分,其中对工作环境评分最高,为(4.12±0.67)分,而培训效果评分最低,仅(3.53±0.85)分。规培第3年的住院医师在总体满意度低于规培第1、2年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27,P=0.04);规培第1年住院医师在规范管理维度评分高于规培第2、3年住院医师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30,P=0.04)。并轨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总体满意度、规范管理和科研训练维度评分高于招录住院医师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招录住院医师在薪资待遇维度上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78±0.85)分比(3.44±0.63)分,P=0.02]。结论外科住院医师对规培的总体情况表示满意,但在科研训练、规范管理、培训条件、培训效果层面还需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薪资待遇也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国产3D腹腔镜用于住院医师腹腔镜外科基本技能培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进阶整合二段式腹腔镜模拟培训一阶段课程的35名外科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学员分别操作传统2D腹腔镜与国产3D腹腔镜,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员对于3D腹腔镜的主观感受。培训后评估操作考核结果。结果 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操作3D腹腔镜会产生一定的眼疲劳及眩晕等视觉不适,但对于3D腹腔镜的总体主观感受无明显不适。3D腹腔镜在纵深感(77.1%)、清晰度(62.9%)、空间定位感(80.0%)等方面明显优于2D腹腔镜。学员分别操作3D腹腔镜和2D腹腔镜完成轨道过弯、穿隧道及高低柱3个模块的考核,在用时[(286.6±215.2)s vs. (302.3±249.2)s,(280.1±157.1)s vs. (306.3±248.4)s,(317.2±130.2)s vs. (342.0±283.7)s]、不规范操作次数[(2.3±1.8)次 vs. (2.7±3.3)次,(2.6±2.0)次 vs. (3.1±4.3)次,(7.0±3.8)次 vs. (6.0±9.5)次]及评分[(3.6±0.9)分 vs. (3.5±0.9)分,(3.7±0.9)分 vs. (3.6±0.9)分,(3.6±0.9)分 vs. (3.7±1.0)分]方面,3D腹腔镜组与2D腹腔镜组的客观考核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3D腹腔镜在腹腔镜外科基本技能培训中有效、可行,学员主观接受程度良好,可以作为在临床工作使用3D腹腔镜前的辅助培训,推进3D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脏超声心动图四个基本切面法教学在麻醉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参加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院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心动图标准切面的4个基本切面(左室流入流出道、右室流入流出道、左室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对住院医师进行培训,根据参加培训的次数将住院医师分为3组(31名):空白组(未参加培训,7名)、对照组(参加1次培训,10名)、实验组(参加>1次培训,14名)。观察各组住院医师在不同年级的分布情况。记录利用模型评价准确采集4个基本切面的人数,记录全部及50%正确诊断6个围手术期低血压临床模拟病例(包括心力衰竭、心包填塞、血容量不足、主动脉瓣严重狭窄、主动脉夹层、左室前壁运动异常)的人数。结果各组住院医师在不同年级的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确采集4个基本切面的住院医师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各组临床模拟病例全部做出正确诊断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50%病例正确诊断人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住院医师接受两次培训后,采集超声心动图4个基本切面图像的正确率更高。利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围手术期低血压模拟病例病因学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上海市开展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0年的实践与经验,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外科住院医师规培化培训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统计2010—2021年上海市32家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基本情况、外科床位数、带教师资人数、研究生导师人数,招录及出站人数、性别、年龄、学历背景、培训年限,结业综合考合格率、申请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就业情况等信息。结果 上海市共有32家外科专业基地,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主,目前累计招录了住培医师4597名,已结业3162名,绝大多数外科住培医师达到培训要求并通过考核结业。上海市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开展教学活动,推广信息化管理,师资培训与督导检查,临床科研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同时现阶段工作中仍有不足之处,包括规范教学活动、加强医学人文及思政教育、落实外科培训细则、待遇保障等方面。结论 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培养高水平外科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后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应进一步加强各外科基地培训效果的同质化、标准化、规范化,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镜腹股沟疝技术培训班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参加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2018年8月20至24日举办的腹股沟疝腔镜技术培训班的64名学员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开展腔镜疝修补时间0~6年,平均手术时间(2.1±1.6)年。对学员培训前、培训结束时及培训3~6个月后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学员对培训课程的反馈,培训前及培训后3~6个月的手术表现,并基于Kirkpatrick's四级培训评估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腹股沟疝腔镜技术培训班包括腔镜基础技能培训、腹股沟疝手术相关理论授课及手术演示。 结果有64.5%学员对培训课程表示满意。培训后3个月发出调查问卷64份,回收39份,回答率约39/64(60.9%)。回复的学员中,培训前23名有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经验,10名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经验,6名是初学者。其中,有TAPP经验的学员中,每一步骤平均自信心得分从培训前的(3.23±0.94)分提高到(3.73±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TEP经验的10名学员中,每一步骤平均自信心得分从(2.99±0.84)分提高到(3.76±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初发单侧腹股沟疝为例,TAPP手术时间从培训前的97.6 min减少到培训后76.3 min,TEP手术时间从培训前102.0 min减少到培训后76.5 min(P<0.05);TAPP手术出血量从培训前13.9 ml减少到培训后7.7 ml,TEP手术出血量从培训前17.0 ml减少到培训后8.4 ml,学员手术表现得到明显提升(P<0.05)。在6名初学者中,有4名已开展TAPP,2名仍未开展TAPP或TEP。 结论开展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前参加规范化的腔镜腹股沟疝技术培训课程非常重要,通过参加腹腔镜腹股沟疝技术培训班可以明显提升医师的手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情景模拟教学在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2020年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3名学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22)与对照组(n=21)。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腹腔镜技能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镜技能培训方法。采用医学模拟情景引导性反馈评分量表评估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效果;采用短时压力状态问卷量表评估培训学员在完成技能培训时的心理应激情况。结果:医学模拟情景引导性反馈评分显示,实验组在"建立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保持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唤起高参与度的讨论""识别实际表现与期望的差异""帮助学员达到或维持良好表现"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短时压力状态问卷评分显示,实验组学员的投入度、焦虑度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在完成训练任务时的苦恼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情景模拟教学法可在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成功构建良好的仿真环境,学员能感受到更接近真实临床工作时所产生的心理情绪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扶镜技巧教学在普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6名外科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腹腔镜手术扶镜技巧教学。教学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及扶镜技能考核。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教学前调查发现,75%(42/5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扶镜技巧教学课程。教学前后,学生对于扶镜技能的自我评分分别为3(2,3.75)分、7(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教学前后,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扶镜技能考核评分分别为3(3,5)分与7(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为80.36%(45/56)。结论:在普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中开展腹腔镜手术扶镜技巧教学是有必要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腹腔镜手术扶镜技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新疆地区ICU专科护士进行理论培训并评价效果,以提高专科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并不断完善培训内容。方法对79名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的学员采取“入学评估-集中授课-每周随班考核-结业理论考核”的培训方法,并进行成绩分析。结果学员培训后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培训前不同等级医院、学历、临床科室的学员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不同等级医院、科室的学员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理论考试成绩与学员年龄、重症监护专科年限、学历、医院级别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立足新疆地区实际,在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理论知识的更新强化不容忽视。加强偏远基层医院、低学历人员的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培训,是今后ICU专科护士培训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模拟训练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进行腹腔镜模拟培训的外科住培医师57人次,共举办三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在腹腔镜模拟器下缝合、打结、剪纸环、拾豆转移等项目,分别测试外科住培医师在三期腹腔镜培训后上述4项技能的完成效果。结果:三期腹腔镜模拟培训班均顺利完成,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培训前后住院医师完成缝合、打结、剪纸环、拾豆转移4项技能的时间少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的腹腔镜模拟培训符合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可提高外科住培医师的腹腔镜培训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探讨整形外科内窥镜技术三步法培训的效果。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采取三步法对成形外科进修医师及专科培训医师进行内窥镜技术培训, 通过问卷调查60名[男33名、女27名, 年龄27~43(34.1±3.8)岁]参培医师的培训效果。共收回51份有效问卷, 参加培训学员平均整形外科工作年限(5.7±2.6)年。46名( 90.2%)学员表示培训能明显提升内窥镜理论知识, 45名(88.2%)表示能明显提升内窥镜操作技术, 47名(92.2%)表示能明显增加未来开展内窥镜整形手术的信心。有内窥镜手术经验学员培训效果评分高于无经验学员(P<0.05)。内窥镜技术三步法培训方法有助于提高整形外科医师技术, 培训应合理地增加手术实际操作机会。  相似文献   

11.
何江  汪淼芹  尹钰 《护理学杂志》2013,28(14):76-78
目的探讨概念图教学法在全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名参加全科护士培训的学员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概念图教学法,培训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培训后实验组考核成绩及自主学习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培训前绘制概念图得分(5.84±0.42)分,培训后(8.45±0.48)分,培训后显著优于培训前(P<0.05)。结论概念图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全科护士培训中学员对护理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视频辅助Debriefing(VAD)在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模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规培的40名学员及5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学员随机分为对照组(n=20)与实验组(n=20),完成各阶段腹腔镜体外模拟训练内容后分别予以常规口述式Debriefing与VAD。比较两组学员完成各操作的效率;学员及教师利用DASH评分表分别对VAD进行质量评价;调查学员与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教学体验。结果:实验组3 min内传运豆子的数量多于对照组[(14.20±2.67)颗vs.(12.40±2.85)颗,P<0.05];实验组完成一组缝合打结用时少于对照组[(89.20±13.90)s vs.(101.40±14.16)s,P<0.05];实验组完成腹腔镜胆囊三角模拟解剖时间少于对照组[(18.57±2.41)min vs.(21.61±3.75)min,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操作过程中出现小失误的频率为15%vs.45%(χ2=4.792,P=0.0286)。学员DASH评分普遍高于教师,其中学员与教师对“组织Debriefing具有条理性”这一条均给出了最低分。结论:VAD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低年资外科医师的腹腔镜模拟技能培训效率,减少操作失误或因失误引发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院内疼痛资源护士基于信息化的多模式培训效果。方法 第一期选拔78名护士进行现场培训,第二期以90名护士疼痛知识薄弱点和对课程的需求为导向,构建院内疼痛资源护士培训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模式培训和客观结构化考试方式对学员进行为期2年的培训和认证。结果 培训后,第二期学员疼痛知识和态度评分及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4个站点考核评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第二期学员综合测评合格率及学员满意度显著高于第一期学员(均P<0.01);患者对护士的疼痛宣教评价显著优于培训前,且护士对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次数显著多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 基于信息化的院内疼痛资源护士多模式培训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及学员满意度,提高患者对护士疼痛宣教的好评率及临床疼痛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四川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方便抽样选取四川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343名学员为调查对象,应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113.39±18.2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最高学历、平均月工资、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及外出参加学习或交流次数是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学员自主学习能力总体水平一般。护理管理者应鼓励学员提高自身学历水平、积极参加专科护士培训或学习,培训基地负责人应探索创新培训模式,多措并举提升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应用胜任力导向的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岗位胜任力提高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住培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6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教学方法相同,试验组采用胜任力导向的Mini-CEX和DOPS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通过年度理论考核,包括基础理论考试及临床技能操作,比较两组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通过Mini-CEX和DOPS评估比较试验组培训前后的评分。结果 试验组住院医师在年度考核中的技能考核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培训后Mini-CEX考核在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人文素养、临床判断、沟通技能、组织效能、整体表现7项核心能力评分上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培训后DOPS考核在人文素养、相关知识、准备工作、病人安全、技术能力、无菌观念、后期管理7项核心能力评分上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胜任力导向的Mini-CEX和DOPS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骨科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及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区ICU专科护士理论培训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新疆地区ICU专科护士进行理论培训并评价效果,以提高专科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并不断完善培训内容。方法对79名参加ICU专科护士培训的学员采取"入学评估-集中授课-每周随班考核-结业理论考核"的培训方法 ,并进行成绩分析。结果学员培训后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培训前(P0.01)。培训前不同等级医院、学历、临床科室的学员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不同等级医院、科室的学员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理论考试成绩与学员年龄、重症监护专科年限、学历、医院级别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立足新疆地区实际,在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理论知识的更新强化不容忽视。加强偏远基层医院、低学历人员的重症监护理论知识培训,是今后ICU专科护士培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动物组织模拟训练在外科学研究生腹腔镜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11月10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于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招收外科学研究生共48人,举办培训班3期,每期培训16人,每期培训12d,平均每人每天训练4h.培训内容包括腹腔镜基础理论学习、模拟操作训练、腹腔镜下动物组织(猪大肠)操作训练、手术观摩学习、模拟动物训练.在三期培训过程中对体外模拟箱操作训练和腹腔镜下动物组织(猪大肠)操作训练进行不同时间的分配,最后考核在腹腔镜下缝合与打结用时,用以比较在不同培训方法下培训效果之间的差异.结果 三期不同临床经验的研究生在接受培训后,完成拾豆、拆套橡皮筋及穿鞋带等操作的培训后用时比培训前用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培训时间分配下,腹腔镜下猪大肠操作训练时间较多的第2期、第3期学员在培训后动物实验中腹腔镜下缝合与打结用时较分配时间少的第1期学员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期与第3期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重视腹腔镜下动物组织模拟操作训练可提高腹腔镜培训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普通外科要以国际标准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培训,涵盖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3个阶段。外科基础课程和外科技能课程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基本手术技术和能达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医师工作时间的限制和病人安全意识的加强改变了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的模式。普通外科医师的专业化与当前的临床实践是重要问题。研究生的教育应与专科医师培训相结合。跨专业教育和学习服务是对未来医疗卫生教育的一种模式。基于虚拟技术的外科培训和模拟中心完全改变了教育的程序,特别是住院医师培训的腹腔镜和机器人外科课程。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出现的计算机辅助应用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展显优势。电子学习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参加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结构化培训尸体手术训练中学员表现。方法 针对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参加taTME结构化培训研讨会的学员,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学员在尸体手术训练过程中各步骤的技术表现、术中困难及并发症以及术后标本直肠系膜完整度等结果。结果 共45名学员参加taTME结构化培训研讨会,其中39名学员返回问卷。荷包缝合方面,5名(12.8%)学员未能独立完成,7名(17.9%)学员需要经过两次或以上尝试来完成荷包缝合。在各方向直肠系膜间隙的切开分离过程中,85%~90%学员能在教员不同程度上的口头指导下亲自完成。最终标本直肠系膜完整性的评价中,系膜不完整的标本共5例(12.8%),系膜近乎完整的标本共18例(46.2%),系膜完整的标本共16例(41.0%)。术中并发症及遇到困难方面,18名(46.2%)学员进入错误间隙,1名(2.6%)学员出现直肠穿孔,4名(10.3%)学员出现荷包失败,2名(5.1%)学员出现尿道损伤。单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学员培训前独立完成taTME手术的例数≥1例为术中不出现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参加培训的学员在荷包缝合、直肠全层切开以及直肠系膜间隙的分离等各重要手术步骤中获得较为充足的亲自上手练习机会,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的手术经验并不能降低taTME手术经肛操作部分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参加包含尸体手术训练的taTME结构化培训有助于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朝阳医院西院疝和腹壁中心、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协办,全国无张力疝修补培训中心已正式挂牌成立。本培训中心定期举行中小型培训,培训时间1~2天,学员可观看陈杰教授的手术演示,培训结束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及培训证书。欢迎广大学员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