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性。方法 :采用单核细胞 -内皮细胞粘附试验检测 5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3 2例健康志愿者的单核细胞 -血管内皮粘附功能。结果 :(1)糖尿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内皮细胞粘附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2 )经多元回归分析 ,空腹血糖与单核细胞粘附率存在独立的相关关系 (P <0 .0 0 1)。结论 :2型糖尿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增强 ,高血糖等代谢异常与此粘附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体外内皮细胞瑕单核细胞联合培养模型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并穿过内皮之间的间隙进入内皮下。研究在发病早期 ,能够稳定内皮结构和功能 ,抑制其发生始动因素———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从而抑制斑块形成的因素。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低分子肝素 (LMWH)作用于体外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联合培养模型 ,并以溶血性磷脂酰胆碱 (LPC)作为粘附激动剂 ,利用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粘附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LMWH与单位面积粘附细胞的数量呈负相关 ,随着浓度的升高 ,单核细胞粘附率呈下降趋势 ,其中当LMWH浓度变化在 2 0~ 40IU/mL时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P <0 .0 1) ;加有LPC的LMWH条件培养液中 ,LMWH抑制粘附的作用也是在 2 0~ 40IU/mL时变化趋势最明显。结论 :低分子肝素具有稳定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处于舒张状态的作用 ,可进一步推断LMWH可以保护内皮细胞免受粘附的单核细胞的损伤作用 ;LMWH并能抑制粘附激动剂———LPC促进的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伟  TomokoAsagami 《海南医学》2002,13(11):110-11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性。方法:采用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试验检测52例2型糖尿病中层得、32例健康志愿者的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粘附功能。结果:(1)糖尿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2)经多元回归分析,空腹血糖与单核细胞粘附率存在独立的相关关系(P<0.001)。结论:2型糖尿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增强,高血糖等代谢异常与此粘附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 ( TGFβ1 )对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 β3 表达及粘着斑激酶 ( 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 - EL ISA和免疫沉淀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法。结果  1ng/ m l、5 ng/ ml及 10 ng/ ml浓度的 TGFβ1 分别作用于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 ( ECV30 4) 6、2 4和 48小时后 ,其细胞表面整合素 β3 蛋白的表达均增加 ( P<0 .0 5 ) ,且呈剂量依赖性。 5 ng/ m l和 10 ng/ m l的 TGFβ1 作用于培养的 ECV30 46小时和 2 4小时后 ,细胞中 FAK活性明显增高 ( P<0 .0 5 )。结论  TGFβ1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 β3 的表达和 FAK活性增高 ,可能是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粘附功能增加 ,血管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压培养对无或低血清条件下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无或0.5%血清培养基,在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设定为0 mmHg)30-180 mmHg压力下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和MTT评价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在低血清条件下,高压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标准大气压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计数和MTT结果显示高压培养比大气压培养细胞生长增加约30%。无血清大气压培养平滑肌细胞2天后,未见明显的活细胞,而高压培养大鼠平滑肌细胞仍能保持生长。结论无或低血清条件下,高压培养能保持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以巯基氧化剂联胺作用于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细胞过氧化脂质蓄积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结果发现,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使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增加,单核细胞主要粘附于受损伤的内皮细胞表面和间隙。揭示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粘附增加,是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促进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不同压力条件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HUVECs) ,观察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 (captopril)对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 (NO)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活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胶原酶消化人脐静脉获得血管内皮细胞 (VECs) ,传至 3~ 5代用于实验 ,根据大气压 (0mmHg)、中压力 (12 0mmHg)和高压力 (180mmHg)三种压力条件分为 3大组 ,每一大组分对照组和卡托普利组 ;按细胞密度为 1× 10 5/ml接种于 2 4孔培养板中 ,待细胞长成融合状态后追加葛根素进行干预 ,继续培养 48h后检测其上清液中NO和ACE的含量。结果 与大气压对照组相比 ,中压力对照组的NO和ACE均增加 (P <0 .0 5 ) ,而高压力对照组中NO含量显著减少 ,ACE活性则明显增加(P <0 .0 1) ;加卡托普利干预后 ,高压力组与对照组相比 ,NO的量明显增加 ,ACE活性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 中压力促使VECs产生NO和ACE增加 ,高压力使VECs产生NO减少 ,ACE活性增加 ;卡托普利有抑制高压对VECs产生NO和ACE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处理后的人羊膜夹在改进的Boyden小室中间,于羊膜绒毛膜面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了稳定的血管内膜培养模型。以巯基氧化剂联胺作用于内皮细胞,引发细胞过氧化脂质蓄积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此内皮细胞损伤能增加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内皮下穿入;单核细胞主要粘附于内皮细胞间隙与受损伤细胞表面;在内皮细胞剥脱区域穿入内皮下的单核细胞较非剥脱区域为多。结果提示,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通过增加单核细胞的粘附与内皮下穿入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天然和氧化极低密度脂蛋白(n-VLDL,ox-VLDL)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 将n-VLDL和ox-VLDL作用于培养的HUVEC,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l ELISA)和单核细胞粘附试验检测VCAM-1蛋白在HUVEC的表达,用原位分子杂交检测VCAM-1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培养的HUVEC表达VCAM-1,n-VLDL和ox-VLDL促进HUVEC表达VCAM-1,尤以ox-VLDL作用更强。单核细胞粘附试验显示,n-VLDL和ox-VLDL促进单核细胞向HUVEC粘附。结论 天然和氧化极低密度脂蛋白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CAM-1而促进血液单核细胞粘附于血管壁,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AD-MSC,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hA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vWF)的表达情况.制备hAD-MSC体外诱导液,用诱导剂和诱导液共同诱导hAD-MSC向视网膜细胞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AD-MSC经诱导后表达光感受器细胞标志物视紫红质(Rhodopsin)和RPE细胞标志细胞角蛋白(Pan-CK)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法证实,分离培养的hAD-MSC经体外诱导后可表达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Pan-CK、Rhodopsin和vWF.结论:hAD-MSC经过体外诱导可以向视网膜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株表达趋化因子的影响,以及对两者之间趋化和黏附的影响。方法 通过ELISA法和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CMV感染对单核细胞株(THP-1)及内皮细胞株(ECV-304)几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改变,同时通过趋化实验和黏附实验研究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的趋化和黏附的改变。结果 HCMV感染可刺激ECV-304分泌MCP-1、GROα,在mRNA水平可改变内皮细胞MCP-1、CRO-α和IL-8表达,先下调后上调(IL-8除外);而对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CR2、CXCR2的表达在mRNA水平却有明显的下调作用(P<0.05)。HCMV感染可显著增强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的趋化和黏附。结论 HCMV感染可增强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的趋化和黏附,参与炎症反应,这可能与CMV上调内皮细胞趋化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 DL )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株 THP- 1粘附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和β- N -乙酰氨基己糖苷酶比色法 ,观察不同浓度普罗布考对 ox L DL诱导的 THP- 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及粘附分子 CD11b和 CD5 4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普罗布考呈浓度依赖方式抑制 ox L DL诱导的 THP- 1对 HU VEC的粘附 ,并下调粘附分子 CD11b的表达 (P<0 .0 1) ,但对 CD5 4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 :普罗布考除具有调脂作用外 ,尚可抑制循环血单核 -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聚集 ,具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柚皮苷对高糖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HUVECs后,采用不同剂量的柚皮苷预处理HUVECs,然后高糖诱导HUVECs;加入荧光染料标记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与HUVECs共同孵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UVECs与单核细胞的粘附作用并拍照,比较粘附密度;提取总蛋白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处理后HUVECs粘附分子的表达;荧光染料结合法检测处理后HUVECs活性氧的产生;提取处理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核蛋白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在核内的量。结果高糖诱导HUVECs与单核细胞的粘附,柚皮苷可显著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与单核细胞的粘附。柚皮苷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柚皮苷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活性氧产生,柚皮苷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核因子-κBp65活化。结论柚皮苷可能通过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s活性氧产生,从而抑制核因子-κB的活化,进一步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影响HUVECs与THP-1细胞的粘附,从而抑制高糖诱导的血管炎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比较不同长度和化学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对内皮细胞的活化作用,并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性小体的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对MWCNTs悬液进行表征,将不同长度[短MWCNT(short MWCNT, S-MWCNT) 0.5~2.0 μm或长MWCNT(long MWCNT, L-MWCNT) 10~30 μm]或相同长度(10~30 μm)下不同化学修饰的MWCNTs[未修饰(L-MWCNT)、羧基修饰(L-MWCNT-COOH)、氨基修饰(L-MWCNT-NH2)和羟基修饰(L-MWCNT-OH)]作用于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分别采用细胞增殖检测(cell counting kit,CCK)-8试验和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评价MWCNTs的细胞毒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胞外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含量并进一步使用人单核细胞系THP-1进行黏附力试验,评价不同种类MWCNTs的内皮细胞活化效应。进一步选择S-MWCNT、L-MWCNT和L-MWCNT-COOH探讨内皮细胞活化的炎症机制,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MWCNTs作用后细胞炎性小体蛋白NLRP3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较高浓度(125 μg/cm2)下作用24 h,不同种类的MWCNTs均可显著抑制b.End3的细胞活性并影响细胞膜完整性。在无明显细胞毒性的浓度下(6.25 μg/cm2),不同种类的MWCNTs作用12 h均可显著诱导b.End3细胞内皮细胞活化,表现为VCAM-1释放水平增加,以及b.End3对THP-1的黏附水平增强。相同浓度下,L-MWCNT诱导细胞内皮细胞活化的效应显著强于S-MWCNT;相同长度下,L-MWCNT和L-MWCNT-COOH对细胞内皮细胞活化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25 μg/cm2浓度下,S-MWCNT、L-MWCNT、L-MWCNT-COOH可时间依赖性地上调b.End3细胞的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与相同浓度的S-MWCNT相比,L-MWCNT可显著上调细胞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在相同长度下,L-MWCNT和L-MWCNT-COOH作用后细胞的NLRP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化学修饰作用相比,MWCNTs长度增加更易诱导内皮细胞活化,其中间机制可能与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有关。MWCNTs的安全性评价应关注其理化特性对血管内皮生物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n)荚膜主要毒力因子透明质酸由CPS1基因编码,能与宿主细胞受体CD44
结合介导真菌侵袭。本文目的明确CD44分子在Cn体外感染血脑屏障模型中对单核细胞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
并迁移穿越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用单层HBMEC铺趋化小槽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利用Cn野生株B4500FO2、CPS1基因
缺失株TYCC645#32和CPS1基因回补株PCIP,分别感染模型中的HBMEC,然后在上槽液中加入人白血病单核细胞(THP-1),
计数从上槽液中迁移到下槽液中的单核细胞数量,观察Cn感染与单核细胞迁移时间和剂量关系;用抗CD44 单克隆抗体和
CD44抑制剂Bikunin分别作用于模型中单层HBMEC,通过趋化实验检查抗CD44单克隆抗体和Bikunin对Cn感染模型中单核
细胞迁移的抑制效应。结果黏附和趋化实验结果显示,Cn感染HBMEC后,相比PBS对照组,THP-1黏附率和趋化效应均明
显增加(P<0.01),且黏附率和迁移率随Cn感染量和感染时间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通过抗CD44单克隆抗体和CD44
阻断剂Bikunin分别作用于Cn感染后的HBMEC,结果发现THP-1黏附率和迁移率均显著降低(P<0.01),且在一定范围内分别
随抗体(0~1 μg)和抑制剂(0~20 nmol/L)剂量的增加而减低。不同Cn菌株荚膜透明质酸的表达差异对THP-1细胞黏附和迁移
有一定影响:与野生株相比,TYCC645#32 感染组的THP-1 黏附率和迁移率均明显降低(P<0.01,P<0.05),而回补株PCIP 的
THP-1黏附率和迁移率有所增加。结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人脑微血管细胞表达CD44分子可能对单核细胞黏附内皮细胞
和迁移通过血脑屏障起重要作用;荚膜透明质酸能介导Cn诱导的单核细胞黏附和迁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流场对THP-1单核细胞与ECV304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细胞黏附后内皮细胞VE-cadherin表达及分布。方法:不同流场作用单层内皮细胞及单核细胞6h,观察不同流场下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用W 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黏附后VE-cadherin的表达,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VE-cadherin蛋白在内皮细胞中的分布变化。结果:不同流场作用单层内皮细胞及单核细胞6 h,发现低剪切力层流组与高剪切力层流组黏附的单核细胞均数分别为59.8/视野及3/视野,低剪切力紊流组与低剪切力层流组黏附的单核细胞均数分别为125/视野及61/视野,低剪切力紊流下单核细胞黏附数高于低剪切力层流及高剪切力层流,且在低剪切力紊流组中有大量单核细胞成簇黏附于内皮细胞上;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共育0、1、2、4 h后,V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在各组细胞间无差异;0 h组VE-cadherin着色集中于内皮细胞周边即细胞与细胞之间,1h,2h,4h时VE-cadherin着色不再集中于细胞周边而是分散到整个内皮细胞膜。结论:低剪切力紊流环境下,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增加且形成了较多的成簇黏附,细胞黏附后内皮细胞膜上VE-cadherin的分布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7.
18.
Guo YH  Yu HY  Zu LY  Wang Y  Gao 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0):2861-2864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与人单核细胞系(THP-1)间黏附作用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别用2.5、5、10和20ng/mlPDGF刺激不同时间后,在无或含有整合素β1单克隆抗体培养液中,加入经PKI-126标记的THP-1细胞与VSMC共培养,测定黏附的THP-1细胞数量。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PDGF对VSMC表达整合素13。的影响。结果PDGF刺激SMC促进THP-1与VSMC的黏附的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THP-1与血管平滑肌细胞黏附的数量是对照组的1.1、2.1、3.1和4.4倍;在10ng/mlPDGF刺激下,黏附的THP-1细胞数量是对照组的3.1倍(135±47个细胞/视野伽43±14个细胞/视野,P〈0.001);整合素β1单克隆抗体能显著抑制PDGF刺激的THP.1细胞与VSMC的黏附作用,黏附的细胞数量(54±13个细胞/视野,P〈0.01);PDGF促进THP-1与VSMC黏附的作用在PDGF刺激后8h达到高峰。免疫印迹显示PDGF能诱导VSMC表达整合素β1,在8h左右达高峰。结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能够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单核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该作用部分是通过整合素β1介导的,这一效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疡愈涂剂(YangYuTuJi,YYTJ)对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影响的分子机制,探讨其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用虎红染色法观察YYTJ高(132.5mg/L)、中(66.3mg/L)、低(33.2mg/L)浓度对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人单核细胞(THP-1)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黏附的影响,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YYTJ对HUVEC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 cell ular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CD44表达的影响。结果 YYTJ和TNF共同作用HUVEC12h后,高浓度YYTJ能明显抑制HUVEC与PMN以及THP-1黏附(P<0.05),能明显抑制HUVEC表面ICAM-1和CD44表达(P<0.05)。中浓度YYTJ能明显抑制HUVEC表面VCAM-1和CD44表达(P<0.05,P<0.01)。低浓度YYTJ能明显降低HUVEC表面CD44表达(P<0.05)。结论疡愈涂剂通过降低TNF诱导的HUVEC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抑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GALNT12的表达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数据库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人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GALNT12 mRNA的表达水平与AML病人的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构建GALNT12shRNA慢病毒载体并包装GALNT12shRNA慢病毒,以此为工具构建GALNT12沉默的白血病THP-1细胞系。采用杂乱序列(shScramble)的慢病毒感染的THP-1细胞系做对照,进而观察GALNT12沉默的白血病THP-1细胞和shScramble的慢病毒感染白血病THP-1细胞生长的差异。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术收集GFP阳性细胞并用于观察GALNT12对 AML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对三个数据库中AML病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GALNT12的表达与AML患者的生存周期呈显著的负相关;且GALNT1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THP-1细胞系中高表达。本研究成功构建了GALNT12沉默的白血病THP-1细胞系。 研究发现,GALNT12 shRNA1干扰的THP-1细胞与shScramble相比,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结论 本研究证实GALNT12的表达能够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有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也为寻找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效分子靶点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