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以及与视力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IMH患者37例39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11只眼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Snellen视力表检查、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及OCT检查,OCT扫描速度为27 000A扫描/s,扫描区域6.0 mm×6.0 mm,扫描模式为512×128;测量黄斑裂孔直径及被破坏的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S/OS)直径。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黄班裂孔直径、IS/OS直径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最小可分辨视角的对数值(logMAR)为0.15~2.00,平均对数值0.99±0.44;黄斑裂孔直径171~1491 μm, 平均直径(942.0±348.4) μm;被破坏的IS/OS直径463~3176 μm,平均直径(1870.3±673.2) μm。logMAR、裂孔直径、被破坏的IS/OS直径三者间均具有相关性(P=0.038,0.002,P=0.000)。接受手术治疗前后裂孔闭合的9只眼中,logMAR和被破坏的IS/OS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20)。结论 IMH光感受器层的破坏大于裂孔直径,视力情况与裂孔直径、被破坏的IS/OS直径相关。经手术治疗后,视力提高且裂孔闭合,被破坏的IS/OS直径也相应缩小,但在裂孔闭合的情况下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眼底病变的特点、分类及其与全身性表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内科住院治疗的88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确诊线粒体脑肌病并经眼科会诊发现眼底异常、病历记录资料完整的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4~33岁,平均年龄(20.1±7.0)岁.病程2.5~20.0年,平均病程(9.5±6.8)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外症状,包括肢体无力、听力下降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眼科检查行国际标准视力表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非接触眼压计眼压检查,上睑下垂情况、眼球运动、瞳孔反射等检查和眼底彩色照相.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3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1例、视网膜电图(ERG)检查2例,视野检查5例.根据检查结果将视网膜病变分为"椒盐状"眼底、视网膜色素变性(RP)样眼底、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单纯视神经萎缩等4种类型.回顾分析时同时观察与全身病变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双侧病变程度基本一致.出现上睑下垂和(或)眼球运动障碍者9例,占75.0%;视力下降者6例,占50.0%."椒盐状"眼底者6例12只眼,占有眼底异常改变者50.0%.表现为视网膜颗粒状色素沉着和脱色素;视力0.4~1.2;均无听力下降、抽搐、共济失调、智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RP样眼底者1例2只眼,占有眼底异常改变者8.3%.表现为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神经萎缩;双眼视力光感,伴有智力低下、听力下降、双下肢疼痛及发作性抽动.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者3例6只眼,占有眼底异常改变者25.0%.可见暴露的脉络膜大血管,周围视网膜可见片状色素堆积;视力跟前手动~0.7;肢体无力2例;听力下降3例;言语不清、智力下降2例;嗜睡1例.单纯视神经萎缩者2例4只眼,占有眼底异常改变者16.7%.视力0.1~0.7;均有肢体无力、抽搐、智力下降、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结论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眼底改变分为"椒盐状"眼底、RP样眼底、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和单纯视神经萎缩等4种类型.眼底病变类型与视力预后和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ameters of macular hole and destroyed boundary line between inner and outer segment (IS/OS) of the photoreceptors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the visual acuity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9 eyes (37 patients) with IMH wer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All the patients had undergone the examinations of visual acuity (Snellen chart), intra-acular pressure, ocular fundus (indirect ophthalmoscope), and Fourier-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D-OCT) whose speed was 27 000 A scan/s, area was 6.0 mm×6.0 mm, and the mode was 512×128. The diametres of macular hole and destroyed IS/OS, and the correlations with visual acuity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mean IogMAR was 0.99±0. 44 (ranged from 0. 15 to 2.00), the mean diameter of macular holes was (942.0± 348. 4)μm(ranged from 171 to 1491 μm), and the mean diameter of IS/OS disruption was (1870. 35±673.2) μm(range from 463 to 3176 μm).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the diameter of the macular hole, the diameter of the IS/OS disruption, and IogMAR in IMH (P= 0. 038, 0. 002, 0. 000). In eyes with closed macular hole after surgery, the IogMAR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IS/OS disruption ha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Conclusion Using FD-OCT the photoreceptor changes can be visualized in vivo. The abnormality in the IS-OS boundary line appears to be involved for a much larger area beyond the macular hole itself, and persists there with small size even after the maeular hole closure surgery.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3岁.因双眼突然视物不清,以下方为主1个月,于2005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咳嗽、发热2周后出现双眼突然视物不清,以下方为主,2 d后自行好转.发病4 d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在外院检查:远视力:右眼:0.1,左眼0.08.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5 mm,直接及问接对光反射减弱.双眼屈光间质未见明显混浊.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3岁.因双眼突然视物不清,以下方为主1个月,于2005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咳嗽、发热2周后出现双眼突然视物不清,以下方为主,2 d后自行好转.发病4 d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在外院检查:远视力:右眼:0.1,左眼0.08.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5 mm,直接及问接对光反射减弱.双眼屈光间质未见明显混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自2001年11月至2008年7月拟诊为CHRRPE患者5例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眼底特征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和B超扫描结果.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18岁,平均12岁,均为单眼发病,无合并全身性疾病.就诊原因包括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以及家长发现斜视.就诊时视力0.06~0.4.病变部位包括视乳头及邻近视网膜和黄斑部位.眼底表现为病变处轻度隆起,不同程度的色素增生;视网膜血管迂曲以及视网膜前膜形成.FFA动脉期病变部位脉络膜背景低荧光;静脉期可见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扩张膨隆,并出现荧光素渗漏,晚期渗漏增强.OCT表现视网膜层次结构模糊,视网膜内层呈强反射信号的隆起性病变,病变下方的组织呈现弱反射信号.B超扫描表现为轻度隆起的实性病变.结论 CHRRPE易与其他眼底占位性病变相混淆,诊断主要根据眼底表现及FFA、OCT检查,而B超扫描可用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4~13岁屈光不正儿童眼球生物测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伟泓  陈晓隆 《眼科研究》2004,22(5):544-546
目的 研究4~13岁屈光不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屈光分布情况及不同屈光度与屈光要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4~13岁屈光不正儿童180眼,充分麻痹睫状肌后测得屈光度及屈光要素相关数值。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经偏相关分析得出屈光度与各屈光要素的偏相关性。结果 4~13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轻度近视和远视为主。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前房深度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5,-0.7767,-0.1714,与其他要素无相关性。结论 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前房深度呈负相关,与晶状体厚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屈折力无相关性。4~13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轴性屈光不正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研究,对近6年40例(40只眼)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屈光不正均≥-6.00 D,不伴有周边视网膜裂孔.结果 40例(40只眼)中,男8例,女32例.年龄33~76岁,平均59.3岁.平均随诊时间12.3个月.视网膜最终复位36只眼(90.0%).术后视力提高30只眼(75.0%),保持稳定5只眼(12.5%),下降5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提高(P=0.000).预示术后视力差的因素:伴有后巩膜葡萄肿(P=0.023),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P=0.001).术中剥除内界膜17只眼,保留内界膜23只眼,剥除内界膜组视网膜复位率(94.1%),保留内界膜组视网膜复位率(78.3%),两组术后视力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结论 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以使视网膜脱离绝大多数复位,手术后大多数眼能改善或保持视力.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3岁.因双眼突然视物不清,以下方为主1个月,于2005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咳嗽、发热2周后出现双眼突然视物不清,以下方为主,2 d后自行好转.发病4 d后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在外院检查:远视力:右眼:0.1,左眼0.08.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5 mm,直接及问接对光反射减弱.双眼屈光间质未见明显混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对于眼底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准确度的验证与比较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在建立1.5万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智能研究标准数据库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眼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建立更多的相关数据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