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七氟醚(svoflurance,Sev)与氯胺酮(ketamine,KT)合用对小鼠的镇痛、催眠作用。方法120只小鼠随机分为3大组(n=40),每大组再随机分为4小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七氟醚组(Sev组)、氯胺酮组(KT组)、七氟醚和氯胺酮合用组(Sev+KT组)。通过热板法和扭体法、催眠实验观察小鼠给药后的热板痛阈值(pain threshold in hot-plate test,HPPT)和扭体次数(writhing times,WT)、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sleeping time,ST)的变化。结果七氟醚与氯胺酮合用能增大HPPT,减少WT,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ST。结论七氟醚与氯胺酮合用对小鼠能产生协同镇痛及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三磷酸腺苷(ATP)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与阿片受体关系.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为6组(n=8):生理盐水(30 ml·kg-1)组(NS组)、150 mg·kg-1ATP组(ATP1组)、200 mg·kg-1ATP组(ATP2组)、纳洛酮(4 mg·kg-1)组(NL组)、150 mg·kg-1ATP+纳洛酮(4 mg·kg-1)组(ATP1+NL组)、200 mg·kg-1ATP+纳洛酮(4 mg·kg-1)组(ATP2+NL组).用甩尾法测定各组小鼠用药前后的甩尾潜伏期.结果 ATP1组或ATP2组甩尾潜伏期较NS组明显升高;ATP1+NL组甩尾潜伏期较ATP1组降低;ATP2+NL组甩尾潜伏期较ATP2组降低(P<0.05或P<0.01). 结论腹腔注射ATP对小鼠有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分为生理盐水(NS)组、纳洛酮(NL)组,根据纳洛酮剂量的不同,NL组又分为NL1、NL2、NL3、NIA和NL5组(剂量分别为1 000、100、10、1和0.1mg·kg-1),每组10只.用跳台法和避暗法分别观察各剂量纳洛酮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 给药后第1、2天各组跳台法和避暗法的错误次数、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小剂量纳洛酮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士的宁对氯胺酮催眠作用的影响,探讨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与氯胺酮催眠作用的关系.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氯胺酮(150 mg·kg-1)建立催眠模型,在催醒实验中观察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1、2、4 μg)士的宁对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结果 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士的宁对氯胺酮麻醉小鼠的睡眠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士的宁对氯胺酮催眠作用影响不大,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可能不是氯胺酮催眠作用的主要靶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纳洛酮(naloxone,NL)对氯胺酮(ketamine,KT)镇痛效应的影响,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小鼠分单用KT、NL与KT合用组,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观察NL对KT镇痛小鼠热板法痛阈(painthresholdinhot-platetest,HPPT)和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KT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可以增大小鼠HPPT和减少小鼠扭体次数(P<0.05);NL可增大KT镇痛小鼠的HPPT、减少扭体次数(P<0.01)。结论小剂量NL能够增强KT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舒必利对氯胺酮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氯胺酮组(KT组)、舒必利5、10、20 mg·kg-1 + 氯胺酮组(SP5、SP10、SP20 + KT组),每组8只.实验第1天测定小鼠15 min内在白箱中的停留时间(基础值),第2~9天8:00 各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舒必利,5 min后腹腔注射氯胺酮15 mg·kg-1,放入白箱中停留40 min;14:00各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舒必利,5 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放入黑箱中停留40 min.记录第10、11天15 min 内小鼠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结果 与KT组相比,SP20 + KT组小鼠第10天白箱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 预先给予舒必利能拮抗氯胺酮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  相似文献   

7.
不同药物对地西泮小鼠的催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地西泮催眠作用的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分成5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地西泮25 mg.kg-1,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分别腹腔注射纳洛酮2 mg.kg-1、氨茶碱15.5 mg.kg-1、多沙普仑100 mg.kg-1、氟马西尼0.5 mg.kg-1与生理盐水(NS),观察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睡眠时间)。结果氟马西尼、氨茶碱组小鼠的睡眠时间明显短于NS组(P<0.01),纳洛酮组和多沙普仑组与NS组相似(P>0.05)。结论地西泮的催眠作用与苯二氮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胺酮(Ket)能否对利多卡因(lidocaine,Lid)引起的惊厥,此抗惊厥作用是否与阿片受体有关。方法将10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生理盐水组(NS组)、利多卡因惊厥模型组(Lid组)、氯胺酮组(Ket组)、纳洛酮(Nal组)、氯胺酮与纳洛酮合用组(Ket+Nal组),每组20只。各组小鼠依次给药后观察惊厥发生率、惊厥持续期、睡眠时间和死亡率。结果Ket能降低Lid引起的惊厥率(P〈0.05),缩短惊厥持续期(P〈0.05),却延长睡眠持续时问(P〈0.05)和增加死亡率(P〈0.05);Ket+Nal组的上述4种观察指标与Ket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Ket能够对抗Lid引起的惊厥,但此作用与阿片受体关系小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小剂量氯胺酮与异丙酚合用在无痛人流中的观察。方法100例预行无痛人流者随机分两组,A组为单纯应用异丙酚完成手术操作组,B组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A组以3.5mg·kg^-1·min^-1静脉注射异丙酚,待病人睫毛反射消失开始操作,至扩张宫颈无肢动反应停药。若患者出现肢动反应,追加异丙酚至肢动反应消失。B组在给异丙酚前以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持续输注20μg·kg^-1·min^-1(1.2mg/kg/h)。持续输注1分钟后同A组方法静注异丙酚,至手术操作结束停止输注氯胺酮。观察并记录异丙酚和氯胺酮用量;神志消失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意识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结果A组病人神志消失时间为(78±24)s,手术时间(198±24)s,意识恢复时间(390±12)s,定向力恢复时间(450±21)s,异丙酚首次量(16.2±2.7)ml,总剂量(17.8±4.7)ml。实际给药速率为(2.5±0.6)mg·kg^-1·min^-1。B组则相应的为(45±9)s,(177±13)s,(355±37)s,(415±21)s,(14.3±1.9)ml,(14.3±1.9)ml,(1.7±0.5)mg·kg^-1·min^-1;氯胺酮用量为(2.8±0.8)mg。结论单纯应用异丙酚可以满足手术的需要,但若伍用一些镇痛药(如小剂量氯胺酮)麻醉效果会更好,且苏醒质量也更好。异丙酚的灵活应用值得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小剂量氯胺酮对舒芬太尼皮下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行腰椎内固定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SF组)和试验组(SK1、SK2、SK3组).术毕即刻分别持续皮下输注舒芬太尼0.5 ng·kg-1·min-1+氯胺酮0、0.5、1.0、2.0 ug·kg^-1·min^-1.比较术后舒芬太尼用量、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SK1、SK2、SK3组患者术后各时间VAS评分均低于SF组(P〈O.05或P〈0.01),且SK3组低于SK1、SK2组(P〈0.01),SK2组亦低于SK1组(P〈0.01).SK2、SK3组在术后不同时段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SF、SK1组,且SK3组低于SK2组(P〈0.01).SK3组发生嗜睡、做梦、复视等精神副作用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能够增强术后舒芬太尼皮下镇痛的效果,降低舒芬太尼需求量.推荐氯胺酮辅助舒芬太尼皮下镇痛的剂量以0.5~1.0 ug·kg^-1·min^-1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氟马西尼、纳洛酮及二者合用对羟丁酸钠麻醉小鼠的催醒作用,研究羟丁酸钠催眠机制与阿片受体,苯二氮卓艹类受体的关系。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分成4组(每组n=10),腹腔注射2.5 g.kg-1羟丁酸钠,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 g-1、纳洛酮2 mg.kg-1、氟马西尼1 mg.kg-1、纳洛酮2 mg.kg-1+氟马西尼1 mg.kg-1,观察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即睡眠时间(sleepingtime,ST)。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纳洛酮和氟马西尼单用组小鼠的睡眠时间有缩短的趋势,但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药合用组与单独用药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丁酸钠催眠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苯二氮卓艹受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羟丁酸钠(sodium oxybate,SO)对氯胺酮(ketamine,Ket)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和催眠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的影响。方法生理盐水组(N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1,羟丁酸钠组(SO组)腹腔注射羟丁酸钠200mg·kg,20min后再分别腹腔注射等比剂量的氯胺酮溶液,用序贯法测定氯胺酮的LD50和催眠ED50。结果羟丁酸钠使氯胺酮LD50增高(P〈0.01),催眠ED50降低(P〈0.01)。结论羟丁酸钠能够降低氯胺酮的毒性,并可增强其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具有快速有效的抗抑郁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楚。观察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在氯胺酮抗抑郁中的作用。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8):等渗盐水组、氯胺酮组、GABA组、 GABA +氯胺酮组。所有大鼠均行侧脑室置管,术后第8天行强迫游泳15 min制备急性应激抑郁模型。造模后24 h,等渗盐水组及氯胺酮组侧脑室给予等渗盐水2μL ,GABA组及GABA+氯胺酮组侧脑室给予 GABA 50μg (2μL),10min 后等渗盐水组及GABA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 mL,氯胺酮组及GABA+氯胺酮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 mg/kg (1 mL)。30 min后行敞箱实验记录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行强迫游泳实验6 min记录后5 min内不动时间。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大鼠前额皮层,检测GABA的含量。结果等渗盐水组、GABA组、GABA组+氯胺酮组大鼠不动时间[(167.2±22.1)、(159.8±17.5)、(143.8±22.1)s]均较氯胺酮组[(107.5±21.2)s]长(P<0.05);与GABA组比较,GABA+氯胺酮组大鼠不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等渗盐水组、GABA组、GABA+氯胺酮组大鼠前额皮层GABA含量[(23.3±6.3)、(27.3±5.7)、(18.0±5.4)ng/mg·prot ]均较氯胺酮组[(12.4±3.4)ng/mg·prot ]升高(P<0.05);与GABA组比较, GABA+氯胺酮组大鼠前额皮层GABA含量减少[(27.3±5.7)ng/mg· prot vs (18.0±5.4)ng/mg· prot, P<0.05]。4组大鼠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OFT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强迫游泳模型中,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与前额皮层GABA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对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及副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全麻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行48h PCIA,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Ⅰ组(芬太尼组):芬太尼0.2μg·kg^-1·h^-1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Ⅱ组(芬太尼复合纳洛酮组):在Ⅰ组中加入纳洛酮0.05μg·kg^-1·h^-1记录术后PCIA治疗期间4、8、12、24、48h各时间点患者的镇痛和镇静评分、PCA有效按压次数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的VAS评分和PCA有效按压次数在术后48h内各时间点显著低,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Ⅱ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Ⅰ组(P〈0.05)。结论纳洛酮0.05bμg·kg^-1·h^-1可有效减少芬太尼PCIA的副作用,同时增强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催醒药对氯胺酮麻醉小鼠的催醒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临床常用催醒药对氯胺酮麻醉小鼠的催醒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5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纳洛酮组、氟马西尼组、氨茶碱组、盐酸多沙普仑组.腹腔注射氯胺酮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各组再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纳洛酮(2 mg/kg)、氟马西尼(0.5 mg/kg)、氨茶碱(15.5 mg/kg)、盐酸多沙普仑(100 mg/kg)和生理盐水(10 ml/kg),观察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恢复时间).结果 纳洛酮组恢复时间短于NS组(P<0.05),其他各组的恢复时间与NS组相似(P>0.05).结论 纳洛酮可以缩短氯胺酮麻醉持续时间,常用剂量的氟马西尼、氨茶碱、盐酸多沙普仑则不能明显影响氯胺酮的麻醉持续时间,氯胺酮的麻醉作用可能与阿片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麻醉后手术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实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于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Ⅰ组)、氯胺酮0.25mg·kg^-1(Ⅱ组)、0.50mg·kg^-1(Ⅲ组)、0.75mg·kg^-1(Ⅳ组)(稀释为5ml)。记录患者清醒拔管时、术后1h、2h、4h、6h、24h切口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评分,麻醉药的用量、麻醉时间、麻醉清醒时间,术后病人头疼、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Ⅳ组病人在拔管时、术后4h、6h、24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2h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病人术后6h的VAS评分低于Ⅱ组(P〈0.05),术后24h的VAS评分低于Ⅱ、Ⅲ组(P〈0.05);Ⅰ、Ⅱ、Ⅲ组组间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用量、麻醉时间、麻醉清醒时间,术后头疼、恶心、呕吐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注0.75mg·kg^-1氯胺酮可降低瑞芬太尼使用后的痛觉过敏,而0.25mg·kg^-1、0.50mg·kg^-1氯胺酮对此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大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每组30例)对照组、研究组.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术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3μg·kg^-1·min^-1、维库溴铵2μg·kg^-1·min^-1和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研究组在麻醉诱导时给予0.5mg/kg氯胺酮,后持续输注5μg·kg^-1·min^-1.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输注.手术结束时停止瑞芬太尼、氯胺酮输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1.记录术后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行芬太尼静脉PCA,记录术后1h,3h,6h,12h,24h时间点的VAS评价疼痛强度和芬太尼累积用量,观察不良精神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睁眼、拔管时间、不良精神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点研究组术后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研究组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减少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术后芬太尼的用量,提高镇痛质量,可能与氯胺酮能够预防老年患者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急性阿片耐受或痛觉过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氟马西尼、纳洛酮及二者合用对乙醇中毒小鼠的催醒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分成4组(n=10),用16ml/kg二锅头酒灌胃,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纳洛酮2mg/kg、氟马西尼1mg/kg、纳洛酮2mg/kg+氟马西尼1mg/kg,观察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睡眠时间,sleeping time,ST)。结果纳洛酮组、氟马西尼组及纳洛酮+氟马西尼组小鼠的睡眠时间均短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1);两者合用组短于单独用药组,但仅与纳洛酮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醇中毒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苯二氮[艹卓]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氯胺酮对小鼠记忆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小鼠分4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氯胺酮(15 mg·kg-1)组(K组)、纳洛酮(4 mg·kg-1)组(N组)、氯胺酮(15 mg·kg-1) 纳洛酮(4 mg·kg-1)组(NK组).用避暗实验测定给药后24 h小鼠的错误次数和避暗潜伏期.结果 与NS组相比:K组错误次数增加(P<0.01),潜伏期缩短(P<0.01);N组和NK组差异不明显.与K组相比:NK组的错误次数和潜伏期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N组和NS组差异不明显.结论 阿片受体与氯胺酮损害记忆的作用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异丙嗪对氯胺酮催眠、镇痛作用及LD50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异丙嗪对氯胺酮催眠、镇痛效应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的影响,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观察异丙嗪对氯胺酮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异丙嗪对氯胺酮镇痛的影响,并以序贯法研究异丙嗪对小鼠氯胺酮LD50的影响。结果:异丙嗪可延长氯胺酮小鼠睡眠时间(P〈0.01);两种测痛方法均显示异丙嗪可增强氯胺酮的镇痛作用(P〈0.01);异丙嗪10mg/kg对氯胺酮的LD50无明显影响。结论:异丙嗪能够增强氯胺酮的催眠、镇痛效应,而不增加其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