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丝裂原活化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正常组20只,造模组60只,雌雄各半;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给予混有复方苯乙哌啶的饲料,造模时间120 d后,随机选取雌雄对半大鼠正常组10只,造模组20只,测定大鼠24 h排便量、含水量及小肠炭末推进率,观察结肠留存粪便粒数,评价STC大鼠造模是否成功;停药1周后,将造模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便汤组(33 g·kg-1),通便汤+H89组(PKA信号通路阻滞剂,5 mg·kg-1),通便汤+U0126组(MAPK信号通路阻滞剂,0. 1 mg·kg-1)各10只,雌雄各半,药物通便汤干预4周后,测定大鼠24 h排便量、含水量及小肠炭末推进率,观察结肠留存粪便粒数;采用免疫组化(IHC),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结肠内水通道蛋白3(AQP3),AQP4,PKA及MAPKs信号通路的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大鼠24 h排便量、粪便含水量、小肠炭末推进率及结肠存留粪便粒数均显著降低(P 0. 01);与模型组比较,通便汤组排便量、含水量及小肠炭末推进率均增加,结肠留存粪便粒数减少(P 0. 01),AQP3,AQP4显著降低(P 0. 01);与通便汤组比较,通便汤+H89组和通便汤+U0126组AQP3,AQP4,PKA蛋白与mRNA表达降低(P 0. 01);与通便汤+H89组比较,通便汤+U0126组排便量、含水量、小肠炭末推进率及结肠留存粪便粒数,AQP3,AQP4,PKA,MAPK蛋白表达量与mR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复方苯乙哌啶成功复制出慢性传输型便秘模型,通便汤可以抑制PKA和MAPK信号通路,从而下调AQP3,AQP4表达,增加肠道蠕动和肠道水分,有效治疗STC。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1):62-65
目的 :观察白芍的通便作用及其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小鼠结肠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 4)、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ne intrestinal peptide,VIP)的影响,探讨白芍通便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白芍高、中、低剂量组6组。采用盐酸洛哌丁胺对除空白组以外的5组小鼠灌胃7 d建立STC小鼠模型。分别以白芍、莫沙必利对白芍高、中、低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给药治疗7 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检测6 h排便干重、粪便含水率,于治疗后检测小肠推进率并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AQP 4、VIP在结肠的表达量。结果:1白芍显著提高STC小鼠粪便含水率、小肠推进率(P0.05)。2白芍高剂量显著提高STC小鼠单位时间排便量(P0.05)。3白芍高、中剂量增加小鼠粪便含水率的能力显著高于莫沙必利(P0.05)。4白芍高、中剂量显著降低STC小鼠结肠VIP、AQP 4水平(P0.05)。结论:白芍对STC小鼠具有显著的通便作用。其通便作用可能主要由降低结肠VIP及AQP 4水平,增加肠道内水分并降低肠道平滑肌张力,减少粪便下行阻力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盐酸洛哌丁胺灌胃法建立STC大鼠模型,设定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益气活血通便方低、中、高剂量组(3.51、7.02、14.04 g·kg-1)给药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体征变化、计算粪便含水率及肠道推进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组织黏膜炎症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AQP)3、AQP4、AQP8和c-Kit蛋白灰度值,通过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经过益气活血通便方给药治疗10 d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不同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和肠道推进率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结肠无明显黏膜炎症改变,杯状细胞排列较规整无断裂、数量较多。益气活血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血清中SP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VIP明显降低(P&...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朱氏润肠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朱氏润肠方高剂量组、朱氏润肠方低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灌胃大黄复制慢传输型便秘模型,随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记录大鼠24 h粪便总量与粪便含水量;采用活性炭法测定大鼠的肠道运输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神经递质NO、cGMP和PKG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毛发枯燥,活动减少,易激怒;模型组大鼠24 h粪便总量、粪便含水量、活性炭推进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肠NO、cGMP、PKG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后,朱氏润肠方高、低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24 h粪便总量、粪便含水量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朱氏润肠方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大鼠结肠NO、cGMP和PKG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朱氏润肠方低剂量组大鼠结肠NO、cGMP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朱氏润肠方能明显改善慢传输型大鼠的便秘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cGMP-PKG信号通路的表达,增强结肠动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温阳益气方改善便秘的作用机制及其对模型大鼠结肠ICC及AQP3的影响。方法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制备便秘大鼠模型,造模组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阳益气方低、中、高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每组各10只)。另有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大鼠一般情况、粪便含水量,肠道传输功能,同时测定结肠肌电,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SP、VIP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结肠AQP3、c-kit蛋白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结肠PKA mRNA、AQP3 mRNA、NK-1mRNA,c-ki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阳益气方高剂量组可显著增加粪便含水量(P0.05)。温阳益气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肠道活性炭推进率随着剂量变化而不同程度增加,以中、高剂量组明显增高(P0.05)。结肠肌电检测结果提示温阳益气汤中、高剂量组在振幅、频率变异系数、振幅变异系数水平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温阳益气方中、高剂量组能抑制AQP3表达,提升c-kit蛋白表达(P0.05),同时与莫沙必利组比较,温阳益气方高剂量组c-kit蛋白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温阳益气方中、高剂量组血清SP、VIP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5)。RT-PCR结果提示治疗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大鼠结肠AQP3、PKA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中药中、高剂量组及莫沙必利组)大鼠结肠c-kit、NK-1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温阳益气方治疗便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中SP和VIP的含量,调节PKA mRNA和NK-l mRNA的表达,从而调节肠道AQP3及c-kit的表达,通过增加肠道粪便含水量,同时加快肠道蠕动,达到缓解和治疗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朱氏润肠方对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朱氏润肠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莫沙必利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给予大黄灌胃复制STC模型,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记录大鼠24 h粪便总量与粪便含水量,活性炭悬液推进法测定大鼠的肠道传输功能,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的表达,RT-PCR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 mRNA的表达,Western检测大鼠结肠PI3K、akt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粪便总量与粪便含水量明显减少,肠道碳末推进率降低,AQP3、AQP8的表达增高,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朱氏润肠方能增加大鼠24h粪便总量与粪便含水量,提高肠道碳末推进率,降低AQP3、AQP8的表达,抑制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结论:朱氏润肠方对STC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降低AQP3和AQP8的表达、减少肠道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肠液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益肠通秘汤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盐酸洛哌丁胺建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将30只成功建模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益肠通秘汤组,并另设10只正常大鼠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应干预。记录大鼠粪便含水量及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运用碳墨推进法检测肠道传输功能,使用RT-PCR法检测结肠壁水通道蛋白3(AQP3)、水通道蛋白4(AQP4)基因相对表达量,并检测ENaC-β/-γ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莫沙必利组及益肠通秘汤组粪便含水量、肠道推进率显著增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减少(P<0.05),AQP3、AQP4、ENaC-β及ENaC-γ mRNA均显著减少(P<0.05);与莫沙必利组相比,益肠通秘汤组粪便含水量、肠道推进率显著上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下降(P<0.05),AQP3、AQP4、ENaC-β及ENaC-γ mRN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益肠通秘汤能够改善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排便情况,可能是通过下调AQP3、AQP4以及ENaC-β/-γ水平,调节水盐代谢,从而达到增加粪便含水量、肠道推进率的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生白术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大鼠结肠动力及结肠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 3,AQP3)、水通道蛋白4 (Aquaporin 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白术低、中、高剂量组(C、D、E组)共5组。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按15 mg/(kg·d)的剂量灌胃建立ST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C、D、E组分别给予含生药3.15 g/kg,6.30 g/kg,9.45 g/kg的生白术水煎液干预治疗。通过比较大鼠一般情况、大便含水量、炭末推进率,观察不同剂量生白术治疗STC的疗效。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AQP3、AQP4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结肠炭末推进率、大便含水量及AQP3表达MD值降低(P 0.05),AQP4表达MD值升高(P 0.05);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结肠炭末推进率、大便含水量及AQP3表达MD值均升高,仅D组、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QP4表达MD值均降低(P0.05)。结论:生白术可明显改善STC模型大鼠便秘症状,增加大便含水量、提高炭末推进率、促进肠道传输功能。白术通便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中、高剂量作用优于低剂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结肠组织AQP4表达、增加AQP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六磨汤对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大鼠结肠肌电及肌间神经丛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影响,探讨其治疗STC的效应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20只,造模组40只。造模组通过饲喂含复方苯乙哌啶饲料建立ST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六磨汤组各20只。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六磨汤组用六磨汤煎剂灌胃干预。应用活性炭灌胃法及胃肠电放大器分别检测大鼠肠道传输功能、结肠肌电,采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肌间神经丛内NOS表达。结果六磨汤组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比生理盐水组显著缩短(P0.05),结果接近正常组(P0.05)。六磨汤组结肠肌电慢波频率、振幅、频率变异系数及振幅变异系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接近正常组(P0.05)。六磨汤组结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P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磨汤能够显著改善STC大鼠结肠传输功能,这可能与其调节结肠肌电节律性与提高结肠肌电稳定性,降低结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给予慢传输型便秘大鼠增液汤干预治疗,研究其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中AQP3含量的影响及血清中NOS水平的影响,探讨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及增液汤润肠通便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伊托必利组,增液汤低剂量组,增液汤中剂量组,增液汤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复方地芬诺酯建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观察增液汤对慢传输型大鼠的通便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AQP3在结肠的分布和表达情况,测定其平均光密度(MOD)值,并取最终均值代表AQP3阳性表达参数;采用Q-PCR法检测AQP3在结肠组织中的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QP3蛋白表达情况。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NOS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近端结肠组织中AQP3含量明显增加(P0.05),经增液汤及伊托必利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增液汤中,高剂量组及伊托必利组的近端结肠AQP3含量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液汤低剂量近端结肠AQP3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血清中NOS的浓度,模型组大鼠血清中NOS浓度较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增液汤及伊托必利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增液汤低、中、高剂量组及伊托必利组的血清中NOS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伊托必利组与增液汤低剂量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端结肠组织中AQP3含量增加可能是STC的发病机制之一;增液汤通过下调AQP3表达可能是其发挥"增液行舟"效应从而治疗ST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通便颗粒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3(AQP3),水通道蛋白8(AQP8)的影响,阐明其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剩余50只大鼠采用复方苯乙哌啶法诱导慢传输型便秘大鼠动物模型,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便颗粒低、中、高剂量组(9.3,18.7,37.3 g·kg-1)、聚乙二醇散剂组(2.1 g·kg-1),给药组ig给予相应剂量,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0 d.记录大鼠体质量、24 h大便质量,运用炭墨灌胃法检测大鼠肠道传输功能,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肠AQP3,AQP8的分布、表达及相对含量.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大鼠24 h大便质量降低,肠管炭墨推进率降低,AQP3,AQP8的表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各组大鼠24 h大便质量均有所增加,差异明显(P<0.05);通便颗粒中、高剂量组、聚乙二醇散剂组肠管炭墨推进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通便颗粒中、高剂量组和聚乙二醇散剂组能不同程度减少AQP3,AQP8的表达,以通便颗粒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5). 结论: 通便颗粒具有明显改善便秘大鼠的排便功能,可能通过下调AQP3,AQP8的表达从而调节水分的吸收和分泌来治疗ST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津液理论指导下探讨改良枳术方对于便秘大鼠AQP3/AQP9、MUC2的影响。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改良枳术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制备慢传输便秘大鼠模型。改良枳术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4.725、7.875、11.024 g/(kg·d)灌胃,莫沙必利组以1.56 mg/(kg·d)莫沙必利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剂量的蒸馏水。每天一次,共持续7天。检测各小组大鼠24 h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肠道转运时间、肠道推进率、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WB)测定结肠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 AQP3)、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9, AQP9)、黏蛋白2(Mucin 2, MUC2)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大鼠24 h粪便颗粒数及粪便含水量明显减少、肠道转运时间延长、肠道推进率降低,结肠AQP3蛋白表达升高、MUC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改良枳术方各组大鼠24 h粪便颗粒数及粪便含水量明显增加、肠道推进率增加,改良枳术方各组结肠AQP3表达下降、MUC2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改良枳术方高剂量组结肠AQP9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AQP3/AQP9、MUC2介导的结肠“津”“液”代谢在便秘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改良枳术方用于便秘疗效确切,其中以中、高剂量效果更佳,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通过AQP3/AQP9、MUC2从而调控结肠的“津”“液”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对脾阳虚大鼠水通道蛋白4(AQP4)的影响,探讨附子理中汤止泻作用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附子理中汤低、中、高剂量组5组,每组20只.在模型组基础上,低剂量组按10g·kg-1ig,中剂量组按20 g·kg-1 ig,高剂量组按40 g·kg-1 ig,每天1次,连续4周.取结肠标本,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AQP4含量,RT-PCR法检测AQP4 mRNA表达.结果: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AQP4含量(13.25 ±4.22) ng·L-1.AQP4mRNA相对表达量(0.38±0.11)均降低(P<0.01或P<0.05).和模型组比较,附子理中汤中剂量组的AQP4含量(23.84±5.68) ng·L-1,AQP4 mRNA相对表达量(0.54±0.26)均升高(P<0.05).和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的AQP4含量(28.98±6.12) ng·L-1,AQP4 mRNA相对表达量(0.62±0.32)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附子理中汤能恢复脾阳虚大鼠AQP4含量和AQP4 mRNA正常表达,以高剂量的恢复作用较明显,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上调AQP4表达,促进胃肠道黏膜对水液的重吸收而起到止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养阴润肠方对便秘小鼠结肠水通道蛋白3(AQP3)和水通道蛋白9(AQP9)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养阴润肠方低、高剂量组,普卢卡必利组,每组10只,采用复方地芬诺酯20 mg·kg~(-1)连续灌胃15 d建立便秘模型,每周计算粪便含水量,用养阴润肠方低、高剂量组(29.6,59.2 g·kg-1)干预15 d,取材结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AQP3和AQP9定位和半定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QP3和AQP9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粪便含水量明显下降(P0.01),AQP3表达增加(P0.01),AQP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0.05),AQP9表达减少,AQP9的mRNA和蛋白表达亦均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养阴润肠方低、高剂量组粪便含水量均增加(P0.05),AQP3表达下降(P0.05),AQP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养阴润肠方低剂量组的AQP9表达增加(P0.01),AQP9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高剂量组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养阴润肠方可以增加便秘小鼠粪便含水量,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结肠组织中AQP3和增加AQP9的表达有关,并且大剂量作用反而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便汤对老年泻药性便秘(STC)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将92例老年ST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通便汤)和对照组(酪酸梭菌活菌散剂),其中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分别予以药物干预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积分、粪便性状评分以及临床有效率;采用主成分分析(PCA)-QOL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检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和酪酸含量,并观察两组患者停药后4,8周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8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通便汤干预后,治疗组可显著提升泻药性便秘患者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和酪酸含量(P0.01),改善粪便性状积分、每次排便时间积分、排便时间间隔积分、排便困难积分及PAC-QOL评分(P0.05);停药4,8周时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用药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便汤对老年泻药性便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便秘患者结肠中短链脂肪酸和酪酸的水平从而改善结肠动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硝菔通结方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硝菔通结方高、中、低剂量组(380,190,95 g·kg-1),每组10只。采用复方地芬诺酯(15 mg·kg-1)ig,建立SD大鼠功能性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硝菔通结方ig 3周。观察各组大鼠首粒黑便的排出时间、粪便干湿重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VIP及AQP3的表达,RT-q PCR进一步检测结肠组织中VIP,AQ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量少、质地干硬,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大便含水率减少;结肠组织中VIP表达降低,AQP3的表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硝菔通结方各剂量组大鼠粪便量增加,质地稀软,首粒黑便时间缩短,大便含水率增多;结肠组织中VIP mRNA表达明显升高,AQP3 mRNA的表达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大鼠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可能与结肠组织中VIP及AQP3的异常表达有关,硝菔通结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结肠组织中VIP及AQP3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味人参乌梅汤酸甘化阴对腹泻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4(AQP4)及相关调控因子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以揭示加味人参乌梅汤酸甘化阴生津止泻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宝儿康糖浆组、思密达组、加味人参乌梅汤组,每组10只。空白组常规喂养,其余各组采用苦寒中药泻下、游泳力竭法、饥饿多因素复合制作腹泻模型,连续造模21 d。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ig(20m L·kg-1),其余各组分别给予加味人参乌梅汤ig(17.5 g·kg-1),思密达ig(4.2 g·kg-1),宝儿康糖浆ig(3.5 g·kg-1),均1次/d,连续7 d。采用qRT-PCR等技术和方法,检测加味人参乌梅汤对幼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AQP4,ATPase,PK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AQP4,ATPase和PKC基因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人参乌梅汤组大鼠结肠组织中AQP4,ATPase和PKC基因表达显著提高(P0.01)。结论:加味人参乌梅汤可以通过调节AQP4及相关调控因子Na+/K+-ATPase,PKC基因的表达水平来达到生津止泻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作用及其对结肠组织神经递质和干细胞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stem cell factor / kit proto-oncogene, SCF/c-kit)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槐黄丸低剂量组(30 mg·kg-1)、槐黄丸中剂量组(75 mg·kg-1)、槐黄丸高剂量组(150 mg·kg-1)、莫沙必利组(2 m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别均对大鼠进行大黄灌胃处理模拟STC造模,并以相应药物浓度给药。给药2周后,测量24 h首次排便时间、6 h排便粒数及粪便含水量、干重和肠道推进率。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大鼠结肠P物质(Substance P, SP)、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血管活性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的含量。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c-kit和SCF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c-kit和SCF的蛋白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次排便时间明显延长,排便粒数及干重、粪便含水量明显减少,肠道推进率降低,SP、Ach含量降低,VIP、NO含量增高,SCF和c-kit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槐黄丸低、中、高剂量组能缩短首次排便时间,6 h排便粒数及干重、粪便含水量明显增高,肠道推进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槐黄丸低、中剂量组相比,槐黄丸高剂量组缓解STC的效果最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结肠神经递质,提高SCF/c-ki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藿香正气液对湿阻证大鼠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藿香正气液组,每组8只.正常组常规喂养,其余各组采用改进的环境加疲劳法制造湿阻证模型,连续造模6d.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ig(20 mL·kg-1),治疗组予藿香正气液ig (20 mL·kg-1),1次/d,连续8d.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的方法观察结肠黏膜AQP4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脾虚症状明显,胃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并有出血点及血块,大鼠结肠黏膜AQP4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经藿香正气液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AQP4表达量有所增加(P<0.05).结论:藿香正气液可明显改善湿阻证大鼠脾虚腹泻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结肠黏膜AQP4的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