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BrdU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率及移植后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部位不同时间中的数量变化情况。方法 :酶标仪分别测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BrdU阳性间充质干细胞光密度值 ,计算标记率。将经BrdU标记后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结扎处的大鼠左心室壁内 ,术后第 5、10、15、2 0天行抗BrdU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rdU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率约为 4 1.4 1%。移植后第 5天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移植后第 10天 (P <0 .0 5 ) ,而移植后第15、2 0天与第 10天相比BrdU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BrdU能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起到较好的标记和“跟踪”作用 ,移植入心脏壁内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第 10天比第 5天减少 ,以后基本稳定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兔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生物学特性,并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取兔颈后脂肪采用胶原酶消化方法分离培养干细胞,诱导培养基定向成脂、成骨细胞诱导及组织化学鉴定。采用BrdU法标记干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其体外标记情况。结果兔脂肪组织中可以分离培养出生长旺盛的干细胞,定向诱导后表现出成脂,成骨细胞的特性。BrdU可标记干细胞的核,体外标记率达95%。结论兔脂肪干细胞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的潜能。BrdU对脂肪干细胞的标记效果满意,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异种胸腺内的演化过程,为进一步进行BMSCs胸腺修饰诱导异种免疫耐受的研究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取豚鼠BMSCs经分离纯化体外扩增至第3代,并行胎牛血清-Fe2O3和4,6-二咪基-4-联苯基吲哚(DAPI)标记,标记后的豚鼠BMSCs行胸腺注射,7天后进行切片普鲁士蓝-中性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进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体外培养被标记的BMSCs,观察其连续传代后的BrdU可标记时间和标记效率;建立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将分离纯化的BrdU标记BMSCs移植到损伤的胃黏膜下,体内观察BrdU对活体移植BMSCs的示踪作用。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体外培养大鼠BMSCs的CD44、CD90表达阳性,CD14、CD45表达阴性,显微结构表现出干细胞特征。进行BrdU标记后,标记阳性率随标记时间延长而增高,48h达高峰,72h仍维持高阳性率。终浓度为10μmol/L的BrdU孵育48h、72h阳性标记率高于5μmol/L BrdU组(P<0.05),但与15μmol/L BrdU组阳性标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连续传代培养21d后也可检测到。BrdU可示踪BMSCs在损伤的胃黏膜下局部定植。结论 BrdU在浓度为10μmol/L、标记时间48h至72h标记效率较高;BrdU标记可用于一定时间段内BMSCs移植入体内后定植和生长的动态示踪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植情况.方法:首先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传代扩增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用D-氨基半乳糖(1.5g/Kg)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试验分三组(A、B、C组),经阴囊上静脉向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C组)的大鼠移植标记BrdU的BMSCs 1~1.5x106,同时向肝损伤组(B组)的大鼠移植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后观察大鼠的存活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中BrdU 细胞数量及分布.结果:移植2周A组、B组动物存活率、肝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组(C组)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 细胞分布,A组与C组相比,A组BrdU 细胞数较多,分布更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受损的肝脏及正常肝脏定植,定植的数量可能和肝脏是否受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的方法,探索BrdU体外标记兔MSCs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浓度。方法 通过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的细胞为MSCs。MSCs经不同BrdU浓度标记及不同BrdU标记时间, 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并评估。结果 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MSCs经流式细胞术检测,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较纯的MSCs。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率随标记时间延长以及标记物BrdU的浓度增加而逐渐增高, 40μmol/L及72h标记阳性率达85-95%。结论 应用BrdU体外标记MSCs是安全可靠的,兔MSCs体外BrdU标记最佳时间和最佳浓度分别为72h和40μmol/L。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研究TGF-β2和geneX对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并鉴定,设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4组:A组:BrdU标记后的BMSCs组;B组:BrdU标记后的BMSCs+TGF-β2组;C组:BrdU标记后的BMSCs+geneX组;D组:BrdU标记后的BMSCs+geneX+TGF-β2组.空白对照组为BrdU标记后的单纯BMSCs加入基础培养基避光培养.诱导培养后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形态、检测生长动力学(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碱性磷酸酶(ALP)和钙定量、进行细胞Von-Kossa法染色,观察成骨分化作用.结果 (1)4组BMSCs吸光度值(OD)分析比较显示:细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BMSCs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ALP)和钙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行细胞Von-Kossa法染色,D组可见大量钙结节;C组可见较多钙结节;B组可见部分钙结节;A组可见少量钙结节;空白对照组未见钙结节.结论 (1)TGF-β2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2)geneX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且在细胞因子TGF-β2联合作用下成骨分化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②方法 利用密度为1.073g/mL的Percoll分离骨髓的单核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与扩增MSCs细胞,纯度可达95%左右。用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48、72和96小时后的检测标记率。③结果 随着标记时间的延长,标记率逐渐增高,标记72小时后标记率在85%以上。④结论 用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时间是72小时,最佳浓度为10μg/mL。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内的分布情况。方法雌性昆明种小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模型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损伤模型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均以橄榄油配制的含体积分数0.4的CCl4一次性灌胃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分离同种小鼠BMSCs,体外扩增、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于灌胃后24h的干细胞移植组小鼠体内。分别于CCl4灌胃后的第5、10、15天取损伤模型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的肝脏,每组每个时间点取材6只,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直接取6只小鼠肝脏,各组均制备石蜡切片和连续冷冻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追踪BrdU阳性标记干细胞在肝组织内的迁移和分布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在CCl4灌胃后的第5、10、15天的肝组织修复状态明显好于相同时间点的损伤模型组;干细胞移植组小鼠CCl4灌胃后的第15天肝组织接近正常。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在CCl4灌胃后第5天肝组织内散在分布着大量的黄色或褐色的BrdU阳性细胞胞核;干细胞移植组小鼠CCl4灌胃后第10天时肝组织内的BrdU阳性细胞胞核数目较第5天时少,而第15天时较第10天时明显减少,第15天与第5、1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350、2.907,P<0.05)。结论静脉移植的BMSCs可以迁移至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并可促进损伤肝脏的修复;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单位面积内BrdU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拟在体外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台盼蓝染色观察离心后细胞活性,绘制BMSCs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记。诱导传代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分化,2周后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和阿尔新蓝染色检测蛋白多糖的表达。BrdU标记BMSCs,观察最佳标记率及标记时间,并予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测定标记后细胞活性。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能分离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SCs,分离后细胞活性均大于99%,BMSCs表面标记CD90、CD45、CD34阳性细胞表达分别为99.24%、0.03%、1.37%,BMSCs的生长曲线呈S形。成软骨诱导2周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阿尔新蓝染色细胞基质被蓝染。BrdU标记后,MSCs标记率〉95%,BrdU细胞标记最佳时间为48 h,最佳浓度为10 mg/L,标记后细胞活性高。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相结合,可获得纯度较高BMSCs;BrdU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标记BMSCs的方法,BrdU对细胞标记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按随机化原则将5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各22只及对照组6只。BMSCs组在脑梗死大鼠模型成功后3 h经静脉注入BMSCs 1 ml,上清液组注入上清液1 ml,对照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1 ml。术后28 d检测PBMSc在脑内的存活转化情况。分别于0、7、14及28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结果 28 d后,BMSCs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上清液组及对照组病灶边缘则无NSE;细胞移植后,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从第7天起,BMSCs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上清液组及对照组(P<0.05),而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能够减轻脑梗死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SPIO)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体内示踪移植入大鼠心肌梗死心脏的BMSCs的能力。方法使用左旋多聚赖氨酸-SPIO共培养方式标记BMSCs。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细胞内铁颗粒,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将经过SPIO标记的干细胞移植入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应用1.5TMRI系统行磁标记干细胞成像。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心脏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及短轴缩短率(FS)。结果普鲁士蓝染色显示,SPIO标记的BMSCs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标记效率为(99.81±1.57)%;与正常未标记细胞相比较,细胞的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了SPIO的BMSCs体内MRI成像时显示,细胞移植区域信号缺失,对应区域病理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可见胞浆内染色阳性的细胞。超声心动图显示,PBS组FS移植前后没有明显变化,BMSC组FS从移植前的(23.1±1.88)%上升到第1周的(31.28±4.15)%。BMSC组EF在移植前是(51.13±5.07)%,第1周时上升到(60.12±8.40)%。结论 SPIO能成功地标记BMSCs,且对BMSCs的活力无明显影响。BMSCs移植后能改善心梗大鼠的心功能。SPIO标记的BMSCs移植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迁移过程可用MRI进行检测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直接抽取成年健康志愿者骨髓,采用直接贴壁法培养获得较纯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鉴定及培养扩增后,以HaCaT细胞培养上清液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分化,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10,K19及β1整合素的表达。结果:诱导BMSCs1周后可见大量扁平的多角形细胞紧密连接成片,呈铺路石状排列生长,胞浆内可见丰富的角蛋白丝;大量细胞K19和β1整合素双染阳性,个别细胞K10染色阳性。结论:BMSCs在HaCaT细胞培养上清液联合EGF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表皮干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月龄约2.5kg重健康新西兰兔8只,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TT检测、细胞贴壁率检测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出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良好,细胞数量经传代后扩增,且细胞纯度提高,但细胞扩增速度较慢。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简便易行,能有效的在体外获得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提取的细胞活性良好、纯度较高,能用作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治疗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体外原代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为用于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培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自兔股骨、胫骨取骨髓,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采用常规培养液及含矿化液的培养液两组进行培养,对第3代细胞进行酶动力学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时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细胞其培养液中的ALP含量不断升高,经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矿化液诱导组第2,6,10天的AL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细胞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在体外长期不传代培养时可形成钙结节。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增殖能力很强,可以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可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田诗政  杨志宏  冯国华  唐俊明  陆华 《西部医学》2011,23(12):2303-2306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标记(CD29、CD34、CD45、CD90)等鉴定BMSCs特征。结果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获得的B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BMSCs经诱导后可分别向成骨、成脂转化;流式分析表面标志分子高表达CD90(96.5%)、CD29(92.3%),低表达CD34(0.89%)、CD45(1.41%)。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有效地分离和扩增BMSCs,分离培养的BMSCs具有潜在的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方法,分离和纯化3~4周的大鼠BMSCs,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45和CD29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和梭形等,24 h后大部分细胞均贴壁。8~10 d可达80%~90%融合,纯化后传代周期为6~8 d。流式细胞术鉴定表明CD45阴性,CD29阳性。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