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廷伟  邹云雯 《齐鲁医学杂志》2011,26(5):427-429,43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支架复合体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可行性。方法体外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移植前应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每组10只,采用立体定位移植方法分别于各组脊髓损伤部位植入细胞培养基、BMSCs悬液、人发角蛋白+BMSCs细胞悬液。移植后第1、2、4、8周应用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BBB)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移植后第8周处死大鼠,取T9~T11节段脊髓组织制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大体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各时段大鼠BBB评分均优于对照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优于单纯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F=25.64,q=11.86~20.79,P<0.05)。HE染色观察见3组脊髓均严重受损,灰白质界限模糊,均有空洞和坏死瘢痕组织,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空洞较其余两组少。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移植部位以及头尾端距离移植中心约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结论 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后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有效促进陈旧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后肢功能的恢复,其效果较单纯干细胞移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BrdU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率及移植后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脏移植部位不同时间中的数量变化情况。方法 :酶标仪分别测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及BrdU阳性间充质干细胞光密度值 ,计算标记率。将经BrdU标记后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结扎处的大鼠左心室壁内 ,术后第 5、10、15、2 0天行抗BrdU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rdU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率约为 4 1.4 1%。移植后第 5天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移植后第 10天 (P <0 .0 5 ) ,而移植后第15、2 0天与第 10天相比BrdU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BrdU能对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起到较好的标记和“跟踪”作用 ,移植入心脏壁内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第 10天比第 5天减少 ,以后基本稳定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来源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在体内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及BMSCs是否参与肝功能受损的修复.方法 30只雌性C57BL/6小鼠全身一次性接受10 Gy 60Co射线照射后,立即接受同品系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21 d后以CCl4 致骨髓嵌合小鼠肝功能受损,并于CCl4 致伤后第2、3、4、7、14、21、28天取骨髓嵌合小鼠肝脏,冰冻切片行Y染色体FISH和白蛋白(albumin,ALB)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BMSC阳性细胞在受体小鼠肝内的分化情况,ELISA法检测肝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l,SDF-1)及其趋化因子受体(CXCR4)、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表达.结果 伤后2、3、4、7、14、21、28 d骨髓嵌合小鼠肝内皆可见FISH和ALB共表达的双阳性细胞,计数Y染色体FISH与ALB双阳性的细胞数量为3.763%~5.578%.ELISA法检测相关干细胞因子发现,在肝损伤后同一批次各时相点肝脏组织匀浆标本中SDF-1、CXCR-4、SCF、HGF 4种因子均呈现增高趋势,并在肝损伤第21天达到高峰表现,与其他时相点相比显著增加(P<0.05),同FISH与ALB荧光双标记共表达计数结果一致.结论 BMSCs 可通过直接分化为肝细胞及分泌相关细胞因子间接促进受体肝脏干细胞增殖参与受损肝脏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四氯化碳(CCl4)导致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策略.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及流式细胞仪检测MSC;采用CCl4制作雌性BALB/c小鼠肝损伤模型,肝损伤小鼠随机分为MSC移植组和肝损伤对照组.MSC移植组在CCl4损伤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入大鼠MSC,6周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肝损伤程度和大鼠MSC植入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第3代大鼠MSC CD45-/CD90 细胞为94.54%,CD45-/CD44 细胞为91.25%;肝组织学观察显示:MSC移植组肝损伤修复程度明显好于肝损伤对照组;PCR方法证实只有MSC移植组肝内有大鼠Y染色体阳性细胞存在.结论 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的大鼠MSC移植到CCl4肝损伤小鼠体内,可参与肝损伤修复,减轻CCl4导致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Cl4喂养制作SD大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肝实质局部注射同种BMSCs(肝损伤移植组),或不行细胞移植(肝损伤对照组)。分别在造模前、BMSCs移植术后6h、1周、5周取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肝损伤大鼠造模后肝内出现弥漫性分布的点片块坏死,肝血窦充血明显,弥散性炎性细胞浸润。BMSCs移植组大鼠移植术后6h肝内坏死、充血、炎性细胞等改变与肝损伤对照组组织学改变基本类似,移植术后1周、5周上述组织学改变逐渐好转,但BMSCs移植组较肝损伤对照组好转更明显。结论 同种异体移植BMSCs有助于修复大鼠急性化学性损伤的肝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对小鼠与大鼠肝损伤后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应用retrorsine建立小鼠肝细胞移植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雄性小鼠和大鼠均各自分为retrorsine处理组和生理盐水注射组(未处理组),每组30只.Retrorsine处理组动物分别接受2次(间隔2周)retrorsine注射(小鼠剂量为70 mg/kg,大鼠剂量为30 mg/kg);未处理组用生理盐水代替retrorsine.末次注射4周后,所有的动物均予CCl4注射(0.5 mg/kg),分别在CCl4注射前即刻(记为0时)、注射后第1、2、3、4、6和15天取动物肝组织样本.H-E染色检查动物肝组织病理学变化,Ki-67染色检测动物肝细胞增殖情况.结果:H-E染色发现retrorsine处理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巨细胞增多、小胆管增生和小肝细胞增生并形成结节,而未处理组大鼠未出现这些表现,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然而,retrorsine处理组及未处理组小鼠肝组织均表现为肝细胞变性、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区坏死,未出现巨细胞增生,两组表现类似.Retrorsine处理组大鼠Ki-67染色阳性肝细胞主要出现在小肝细胞结节中,CCl4注射后第3天Ki-67染色阳性肝细胞数明显少于未处理组(P<0.05);而retrorsine处理组小鼠Ki-67阳性细胞计数几乎在各时间点均高于未处理组,尤其在CCl4注射后第4天(P<0.001),两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应用retrorsine可明显抑制大鼠肝损伤后肝细胞增殖,适用于建立大鼠肝细胞移植模型;retrorsine对小鼠肝损伤后肝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不适用于建立小鼠肝细胞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组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4只SD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移植组、注射组、对照组,每组8只。局部给予移植组动物BMSCs,由尾静脉给予注射组动物BMSCs,对照组动物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新生细胞。MCAO术后第7、14天,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处死前),取脑组织进行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样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生成情况。结果 MCAO术后第7、14天,移植组和注射组动物BrdU+NES双标阳性细胞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组动物术后第7、14天及注射组动物术后第7天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14天,移植组和注射组大鼠m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局部移植或静脉给予MCAO后大鼠BMSCs,可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增加神经元样细胞的生成,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从健康SD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中获取BMSCs。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1对照组:1周2次,连续6周注射蓖麻油(0.2 ml/100g);2CCl4组:1周2次,连续6周皮下注射CCl40.2 ml/100g;3CCl4/BMSCs组:大鼠注射CCl46周后,每只大鼠尾静脉注射3×106BMSCs;4CCl4/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CCl46周后,每只大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BMSCs注射4周后,化学方法检测羟脯氨酸评价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检测血清ALT和白蛋白水平评估肝脏功能。结果与CCl4组大鼠相比,CCl4/BMSCs组大鼠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肝脏氨基转移酶(ALT)并未有显著降低(P〉0.05)。组织学观察,CCl4/BMSCs组肝纤维程度显著降低。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抗纤维化能力。结论 BMSCs分化为肝细胞后,可明显的降低肝脏纤维化过程,降低胶原纤维沉积,改善肝脏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单个核细胞(MNCs)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性小鼠肝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分离MNCs,培养纯化及流式细胞仪筛选获得MSCs;采用CCl4制作雌性Balb/c小鼠肝损伤模型,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MNCs移植组和肝损伤对照组。2个细胞移植组分别在CCl4损伤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入大鼠MSCs或MNCs,各组分别于移植细胞输入前即刻(T0)、输入后第1(T1)、7(T2)、14(T3)、28(T4)、42 d(T5)断尾取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6周后处死小鼠,比较肝脏质量指数,肝病理学切片检测肝损伤程度,PCR检测大鼠Sry基因片段植入小鼠肝脏的情况。结果:MSCs CD44、CD90均表达阳性,而CD45表达阴性;2个细胞移植组在T1~5时点ALT和AST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损伤对照组比较,MSCs移植组ALT和AST浓度在T1~5时点均降低; MSCs移植组肝损伤修复程度明显好于MNCs移植组和肝损伤对照组;仅MSCs移植组肝内有大鼠Y染色体阳性细胞存在。结论: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的大鼠MSCs可植入到CCl4诱导性肝损伤小鼠的肝组织中,并改善CCl4导致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0.
Liu F  Pan XB  Chen GD  Jiang D  Cong X  Fei R  Wei 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7):3342-3345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是否会促进部分肝移植物的再生,减轻肝损伤。方法建立性别交叉的大鼠(雌性→雄性)50%部分肝移植模型(PLTx),移植前动员组:移植前受体皮下注射G-CSF5d;移植后动员组:移植后3h,注射G-CSF5d;未动员组:移植后3h,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d。分别与1、3、5、7和14d取肝脏。检测移植物内CD34干细胞标志,确定干细胞迁移入肝脏的情况,观察肝脏的有丝分裂相和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掺入检测肝再生情况,并检测sry+细胞确认细胞来源。结果用G-CSF动员后发现,移植后动员组14d生存率(90%)较移植前动员组(60%)和未动员组(5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未动员组相比,移植后第3天,肝坏死灶少,有丝分裂指数高(30%±5%vs24%±6%,P<0·05),BrdU掺入高(42%±6%vs3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第3至14天,移植后动员组汇管区可见较多的CD34+的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移植后第3天,移植前动员组见汇管区较多的CD34+细胞。移植后第5天各组在肝窦和汇管区偶见sry阳性细胞,第14天,G-CSF动员两组汇管区周围sry阳性细胞增多,未动员组较少。结论移植后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受体生存率高,移植肝再生明显,肝损伤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标记和体内示踪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进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体外培养被标记的BMSCs,观察其连续传代后的BrdU可标记时间和标记效率;建立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将分离纯化的BrdU标记BMSCs移植到损伤的胃黏膜下,体内观察BrdU对活体移植BMSCs的示踪作用。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体外培养大鼠BMSCs的CD44、CD90表达阳性,CD14、CD45表达阴性,显微结构表现出干细胞特征。进行BrdU标记后,标记阳性率随标记时间延长而增高,48h达高峰,72h仍维持高阳性率。终浓度为10μmol/L的BrdU孵育48h、72h阳性标记率高于5μmol/L BrdU组(P<0.05),但与15μmol/L BrdU组阳性标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连续传代培养21d后也可检测到。BrdU可示踪BMSCs在损伤的胃黏膜下局部定植。结论 BrdU在浓度为10μmol/L、标记时间48h至72h标记效率较高;BrdU标记可用于一定时间段内BMSCs移植入体内后定植和生长的动态示踪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植情况.方法:首先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传代扩增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用D-氨基半乳糖(1.5g/Kg)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试验分三组(A、B、C组),经阴囊上静脉向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C组)的大鼠移植标记BrdU的BMSCs 1~1.5x106,同时向肝损伤组(B组)的大鼠移植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后观察大鼠的存活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中BrdU 细胞数量及分布.结果:移植2周A组、B组动物存活率、肝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组(C组)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 细胞分布,A组与C组相比,A组BrdU 细胞数较多,分布更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受损的肝脏及正常肝脏定植,定植的数量可能和肝脏是否受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类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HLH)小鼠模型肝脏损伤的修复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hUC-MSCs的体外标记,将成年野生型C57BL/6小鼠54只,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模型损伤组(PBS组)、干细胞治疗组(MSC组)、正常对照组(CON组).类HLH小鼠模型采用CPG-ODN 1826联合IFN-γ诱导产生,MSC组治疗采用hUC-MSCs经尾静脉移植.观察移植后第1、3、7天小鼠一般情况,血生化(ALT、AST、ALB、TG),外周血三系(WBC、RBC、PLT、HGB)变化,第7天肝质量体质量比,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第7天肝脏中活化巨噬细胞的数量,荧光显微镜观察MSC组CM-Dil标记的hUC-MSCs的肝内定植,免疫荧光法观察第7天MSC组肝脏中抗人白蛋白抗体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 与PBS组相比,MSC组小鼠的状态好转,肝质量体质量比显著下降(P<0.05);ALT、AST、TG显著降低(P<0.05),ALB无明显升高(P>0.05),WBC、PLT、RBC、HGB显著升高(P<0.05);肝脏炎症浸润减少、肝组织损伤恢复;肝脏中活化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肝脏中均可发现有CM-Dil标记的hUC-MSCs的定植,且无人白蛋白的表达.结论 CM-Dil标记的hUC-MSCs经尾静脉移植可以在类HLH小鼠受损的肝脏中定植,并可改善肝功能、修复肝结构、降低活化巨噬细胞的数量,且不是通过hUC-MSCs肝样转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不同途径移植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移植后细胞在肝脏组织内的存活、分布情况。方法全骨髓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利用携带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P3代BMSCs,建立四氯化碳慢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通过不同途径移植GFP标记的BMSCs,移植后维持四氯化碳肝损伤,1月后处死大鼠,行肝脏功能相关指标白蛋白(albumin,ALB)、谷丙转氨酶(alan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检测,观察肝脏局部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胶原纤维染色和荧光分布情况。结果不同途径BMSCs移植对大鼠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纤维化肝脏功能无明显改善,移植后GFP标记的BM-SCs均可向损伤肝脏迁移或停留,不同途径移植的BMSCs在肝脏内分布不同。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无明显治疗作用,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嗅黏膜神经干细胞(OM NSCs)共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培养并鉴定大鼠BMSCs和OM NSCs。将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做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对照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生理盐水),BMSCs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 5×104个细胞BMSCs单细胞悬液),OM NSCs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 μL 5×104个细胞 OM NSCs单细胞悬液,BMSCs和OM NSCs共移植组(在脊髓损伤区域注射5μL 1〖DK〗∶1 5×104个细胞BMSCs和OM NSCs细胞混悬液)。细胞移植后第1、3、7、14、21、28天分别对大鼠进行BBB评分,28天后处死大鼠,分离脊髓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 造模后,大鼠双后肢瘫痪,BBB评分0分。细胞移植后14天起,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BBB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SCs移植组和OM NSCs移植组相比,移植后21、28天,共移植组BBB评分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表明,脊髓损伤28天后,损伤区脊髓内可见空泡形成,两种干细胞聚集在空泡周围,BMSCs在损伤区分布较为集中,而OM NSCs相对散在分布,细胞较为伸展。结论 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BMSCs和OM NSCs两种干细胞共移植效果优于单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鼠同种异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环磷 酰胺诱导的小鼠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损伤中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BMSCs,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表面标志;小鼠腹腔注射50 mg/(kg.d)环磷酰胺,连续15 d,建立POF模型。建模后第7 天,按每只小鼠2×106个BMSCs尾静脉注射移植到POF模型小鼠体内;移植后第7天,采用HE染色观察细胞移植治疗 后小鼠卵巢结构变化,RT-PCR检测BMSCs移植对POF小鼠卵泡发育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BMSCs高表达 间充质干细胞标志CD29和CD90,低表达内皮细胞标志标志CD31和造血干/祖细胞标志CD34。POF模型小鼠各级发育 卵泡数量明显减少,闭锁卵泡数量明显增加(P<0.05),颗粒细胞凋亡降解。与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组小鼠卵巢窦 状卵泡和次级卵泡数量明显增加,闭锁卵泡数量明显减少(P<0.05),颗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但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 数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移植组卵巢组织卵泡发育相关基因Nano3,Nobox,Lhx8 mRNA水平明 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MSCs能促进POF小鼠卵泡发育和卵巢组织结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体外恒磁场作用下,双标记干细胞经外周静脉、门静脉、肝动脉移植在损伤肝脏中的定植 率及治疗急性肝损伤的有效性。方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经培 养传代纯化、体外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和菲立磁(Feridex)体外双标 记BMSCs,不同途径移植双标记BMSCs至肝脏,于移植后第1,2,3,4周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水平,并取肝组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 察肝内GFP阳性率。结果:双标记BMSCs通过尾静脉、门静脉、肝动脉3种途径及其外加恒磁场作用下,移植后第4周 均能定植于肝脏,改善肝功能;在远期疗效不变的前提下,肝门静脉移植+恒磁场组、肝动脉移植+恒磁场组促进肝 功能的早期恢复。结论:BMSCs移植可有效治疗急性肝损伤,首选经门静脉+恒磁场、肝动脉+恒磁场途径,次选外 周静脉或外周静脉+恒磁场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移植途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同种异体大鼠肝脏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肝内移植组、门静脉移植组、股静脉移植组),每组10只,取浓度为1×106/mlferidex标记的BMSCs1ml,分别经大鼠肝实质、门静脉、股静脉3种途径移植到大鼠体内,于移植后12h、1d,3d、5d、7d、14d用MRI分别对三组大鼠肝脏进行扫描,并于移植后第14天普鲁士蓝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切片.结果 肝内移植组所有大鼠在移植后各个时间点MRI均能检测到肝脏细胞移植部位椭圆形低信号区,低信号范嗣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缩小,信号强度逐渐升高;门静脉移植组所有大鼠在移植后各个时间点MRI均能检测到肝门区门静脉内分支状低信号改变.信号强度低于肝内移植组,随着时间的延长低信号分布形态无明显变化,信号强度逐渐升高:股静脉移植组在各个时间点均未检测到明显低信号改变.移植后14d三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均可见含蓝色颗粒的细胞,肝内移植组最多,门静脉移植组次之,股静脉移植组最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静脉、门静脉与肝内移植三种途径的比较,肝内移植途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人胎肝干细胞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损伤肝脏中的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孕4.5~6周的人胚胎肝脏中分离培养肝干细胞,并观察其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损伤肝脏中的植入.方法:从孕4.5~6周的人胚胎肝脏中分离干细胞并进行体外长期培养,用RT PCR方法检测肝干细胞相关分子标志以及八聚物结合蛋白4(Oct-4)的表达,然后植入经四氯化碳(CCl4)造成急性肝损伤的SCID小鼠体内,在移植后2、l0、17d分别对受体鼠肝脏冰冻切片进行荧光观察和H-E染色.结果:所建立的胎肝细胞系不仅表达二肽水解酶Ⅳ(DPPⅣ)、白蛋白(Alb)、细胞角蛋白(CK)19、γ-谷氨酰转肽酶(γ-GT)、CK18、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等肝干细胞相关标志,还表达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在细胞移植后2 d,肝脏冰冻切片未见绿色荧光;移植后10 d和17d肝脏冰冻切片见散在的绿色荧光.对同一切片做H-E染色,发现绿色荧光部位为肝板内的多个成熟肝细胞.结论:从人胚胎肝脏中分离的干细胞能够植入SCID小鼠的损伤肝脏.  相似文献   

20.
养心草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养心草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1组、治疗2组和联苯双酯组。各组正常饮食,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灌胃生理盐水10mL/kg,治疗1组灌胃养心草总黄酮100mg/kg,治疗2组灌胃养心草总黄酮200mg/kg,联苯双酯组灌胃联苯双酯100mg/kg,每天1次,连续15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于第15天给药后2h,腹腔注射CCl40.5mL/100g体重,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16h后断头取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1组、2组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下降,肝组织中SOD活性提高,MDA含量降低。结论:养心草对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