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4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究贞术调脂胶囊(FTZ)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长期疗效特点。方法 提取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使用FTZ的T2DM患者(FTZ组)与使用常规降糖药物的T2DM患者(常规治疗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平衡组间混杂因素,以HbA1c为疗效评价指标,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对同一患者的重复测量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并评估对HbA1c疗效的稳定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FTZ降低HbA1c效力的因素,并对相关因素分层后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FTZ组患者46例与常规治疗组患者1 208例,经PSM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42对,在1年的观察期内,①FTZ组治疗后的HbA1c为6.51%±1.09%,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常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FTZ组治疗后HbA1c<7.0%的达标率为73.8%,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常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GEE结果显示,对于重复测量的治疗后HbA1c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组间HbA1c水平保持平稳;③多元线性回归及亚组分析结果显示,FTZ对HbA1c基线更高[β=-0.530,95%置信区间(CI) -0.850~-0.209,P<0.01]或合并高血压病(β=-0.918,95%CI -1.614~-0.222,P<0.05)的患者降低HbA1c的效力更强。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FTZ具有控制血糖的作用,其效果与常规降糖药物相近,并且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患者的血糖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不同压力梯度的非气性腹腔内压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的影响,明确麻醉状态下大鼠的安全腹腔内压力范围.方法 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配进入0、5、10、15mmHg 4个不同程度的腹腔加压组,分别以IAP0、IAP5、IAP10、IAP15表示,每组6只.腹腔内加压采用非扩张性气囊,依据分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腹腔加压,时间30mmin.分别于基础状态(S1)、腹腔内加压末期(S2)、去除腹压后20min(S3)、去除腹压后40min(S4)4个时间点,自大鼠股动脉抽取动脉血气标本,测定血pH、PaO2、PaCO2、HCO3-、碱剩余(BE)及乳酸(LAC)水平.实验结束前,留取血液用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血肌酐(Cr)水平.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右侧颈动脉插管,监测动物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动物均无死亡.S2期IAP15组大鼠MAP较IAP0组下降42%(P<0.01),而IAP5、IAP10组MAP未见明显下降(P>0.05).各组动物在S1、S2、S3、S4期HR变化均不明显(P>0.05).动脉血气方面,IAp15组动物于S2、S3期时pH值较其他各组明显下降(p<0.01),S4期时PH仍末完全恢复正常(P=0.045).各组间不同时点PaO2、PaCO2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S2、S3、S4期,IAP15组大鼠LAC值均明显高于IAP0、IAP5、IAP 10组(P<0.01),而HCO3-、BE值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与其他3组比较,IAP15 ALT值明显升高(P<0.01),各组之间血Cr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麻醉状态下大鼠可耐受10mmHg下的安全非气性腹腔内压,应避免采用15mmHg的腹腔内加压.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18岁,护士,因咳嗽、午后潮热、盗汗、拍X线胸片发现右上肺片絮状阴影两周并高热(40℃)2d于2005年11月16日入院。患者11月2日始无诱因出现咳嗽、午后潮热(37.5℃~38℃)盗汗。X线胸片发现:右上肺野片絮状阴影3cm×2.8cm,未见透光区。考虑右上肺结核。广州市某市级医院用异烟肼、乙安丁醇、利福平抗结核治疗一周后,咳嗽症状有改善,但潮热症状缓解不明显。用药12d后体温突然呈持续高烧(39.5℃~40℃),无寒战。其后发现双颈侧、腹股沟、双腋下淋巴结肿大。11月16日以右上浸润肺结核化脓性扁桃腺炎、淋巴系统恶性病变待排除入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门静脉动脉化重建肝血流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只,第l组:对照组;第2组:单纯梗阻性黄疸5 d组;第3组:梗阻性黄疸术后5 d,行胆总管再通,并游离门腔静脉、结扎肝总动脉:第4组:梗阻性黄疸术后5 d,行胆总管再通,并行门静脉动脉化.对大鼠的一般情况、肝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肝脏血流量和门静脉压及肝脏微血管的影响进行为期1mo的观察.结果:大鼠在胆总管结扎5 d后,胆红素(T-BIL、D-BIL)、转氨酶(ALT、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显著增高(141.7±10.6vs6.7±2.1.68.16±7.6vs3.25±1.7.132±22vs53±8.160±38vs73±16,285±60vs148±4l,均P<0.01).胆总管结扎5 d后的大鼠行胆管再通+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后1 mo,肝脏血流量和门静脉压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管铸型标本显示肝窦略变粗,较正常更为充盈,虽有一定的变形,但仍呈放射状分布在中央静脉的周围.结论:门静脉动脉化后1 mo对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和肝脏的微血管不会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肝脏功能和结构可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与手术切除比较,明确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前、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方法 手术切除组30例,TACE组30例.利用生物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相关细胞因子含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显著下降,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显著升高.肝细胞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VEGF和EGF的含量(分别为94.57±20.23、52.17±7.78、165.05±28.65、53.49±9.73 pg/ml)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分别为67.27±20.08、23.48±9.16、128.37±43.43、70.96±13.88 pg/ml),P<0.01;而细胞因子IL-10、IFNγ和TNFα的含量(分别为0.82±0.31、1.02±0.22、8.80±2.87 pg/ml)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分别为1.09±0.29、1.57±0.31、6.97±1.54 pg/ml),P<0.01.结论 TACE治疗后患者血清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TACE治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PTBD严重并发症患者的I临床资料,急性并发症5例、延迟性并发症8例.2例行介入处理,其余11例立即手术探查,7例术中同时一期处理原发病,2例二期处理原发病,2例放弃对原发病的进一步治疗.结果 一期手术的7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3例;死亡2例.2例二期处理原发病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2例放弃对原发病进一步治疗者术后分别存活3个月和8个月.结论 PTBD术后严重并发症处理困难,急性肾衰竭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尽量二期处理原发病.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在肝胆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腔镜技术作为现代外科一项成熟的技术已在外科领域广泛开展。腔镜技术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微创,能很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尤其是手术入路造成的创伤。腔镜技术主要以内窥镜作为基础,来窥视体内结构,通过“延伸”的器械来完成手术操作。总的来说腔镜下操作比传统操作观察得更细,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992~ 2 0 0 0年共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PVCT)患者 15例 ,手术 14例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共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10~ 48岁 ,平均 2 4岁。主要症状为反复呕血、黑便 ,脾肿大、脾亢进 ,腹水等。其中 6例患者在外院行过“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 15例患者均经Duplex超声检查 ;8例行间接门静脉造影 ,5例门静脉主干狭窄或不显影 ,侧支循环开放 ;3例肝内门静脉分支变细扭曲呈蜂窝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5例 ,提示PVCT伴侧支大量开放。术中 3例行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前检查胃底食管下段静脉重度…  相似文献   
10.
胆总管下端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们采取后侧入路,切除胆总管下端壶腹部腺瘤的改良手术方法介绍如下。患者男性,54岁,反复右上腹痛20年,1997年10月因胆石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在外院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形管引流。术后反复上腹痛及高热,1998年4月入本院。CT显示胆总管扩张,内有结石;左肝管狭窄,远侧有结石;胰尾部假性囊肿(5cm×4cm)。1998年5月间行肝左外叶切除(左外叶呈萎缩内有大量结石),胆总管切开及T管引流。胰尾可扪及假性囊肿未作处理。胆总管下端可通过8号胆道探条。术后,从T管流出胆汁400~600ml/d,但T管夹闭时感上腹不适,以致不能夹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