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39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究贞术调脂胶囊(FTZ)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长期疗效特点。方法 提取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使用FTZ的T2DM患者(FTZ组)与使用常规降糖药物的T2DM患者(常规治疗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平衡组间混杂因素,以HbA1c为疗效评价指标,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对同一患者的重复测量数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并评估对HbA1c疗效的稳定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FTZ降低HbA1c效力的因素,并对相关因素分层后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FTZ组患者46例与常规治疗组患者1 208例,经PSM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42对,在1年的观察期内,①FTZ组治疗后的HbA1c为6.51%±1.09%,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常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FTZ组治疗后HbA1c<7.0%的达标率为73.8%,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常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GEE结果显示,对于重复测量的治疗后HbA1c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组间HbA1c水平保持平稳;③多元线性回归及亚组分析结果显示,FTZ对HbA1c基线更高[β=-0.530,95%置信区间(CI) -0.850~-0.209,P<0.01]或合并高血压病(β=-0.918,95%CI -1.614~-0.222,P<0.05)的患者降低HbA1c的效力更强。结论 在真实世界中FTZ具有控制血糖的作用,其效果与常规降糖药物相近,并且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患者的血糖稳定。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常用活血通络、化瘀散结治法,在虫类药应用方面也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许多名方如抵当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涉及到水蛭、虻虫、■虫、鳖甲等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散结作用的药物。深入理解张仲景对此类药的用法,对临床诊治难治疾病有重要意义。应用水蛭、虻虫、■虫、鳖甲等,应当严格把握适应证,认真观察用药反应,方能在保证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不同压力梯度的非气性腹腔内压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及代谢的影响,明确麻醉状态下大鼠的安全腹腔内压力范围.方法 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配进入0、5、10、15mmHg 4个不同程度的腹腔加压组,分别以IAP0、IAP5、IAP10、IAP15表示,每组6只.腹腔内加压采用非扩张性气囊,依据分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腹腔加压,时间30mmin.分别于基础状态(S1)、腹腔内加压末期(S2)、去除腹压后20min(S3)、去除腹压后40min(S4)4个时间点,自大鼠股动脉抽取动脉血气标本,测定血pH、PaO2、PaCO2、HCO3-、碱剩余(BE)及乳酸(LAC)水平.实验结束前,留取血液用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血肌酐(Cr)水平.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右侧颈动脉插管,监测动物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动物均无死亡.S2期IAP15组大鼠MAP较IAP0组下降42%(P<0.01),而IAP5、IAP10组MAP未见明显下降(P>0.05).各组动物在S1、S2、S3、S4期HR变化均不明显(P>0.05).动脉血气方面,IAp15组动物于S2、S3期时pH值较其他各组明显下降(p<0.01),S4期时PH仍末完全恢复正常(P=0.045).各组间不同时点PaO2、PaCO2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S2、S3、S4期,IAP15组大鼠LAC值均明显高于IAP0、IAP5、IAP 10组(P<0.01),而HCO3-、BE值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与其他3组比较,IAP15 ALT值明显升高(P<0.01),各组之间血Cr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麻醉状态下大鼠可耐受10mmHg下的安全非气性腹腔内压,应避免采用15mmHg的腹腔内加压.  相似文献   
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诊治分析(附6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SP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SPT位于胰头部24例(占34.8%)、胰颈部15例(占20.3%)、胰体尾部30例(占45.0%)。69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药物性肝功能衰竭1例、胰瘘9例、胃潴留3例,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明显恶性者3例,其中1例术后26个月死于肿瘤脑转移,1例术后1年肝内及腹腔淋巴结复发、带瘤生存14个月,1例术后40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SPT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预后相对良好,胰瘘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与手术切除比较,明确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前、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方法 手术切除组30例,TACE组30例.利用生物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相关细胞因子含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显著下降,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显著升高.肝细胞癌患者行TACE治疗后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VEGF和EGF的含量(分别为94.57±20.23、52.17±7.78、165.05±28.65、53.49±9.73 pg/ml)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分别为67.27±20.08、23.48±9.16、128.37±43.43、70.96±13.88 pg/ml),P<0.01;而细胞因子IL-10、IFNγ和TNFα的含量(分别为0.82±0.31、1.02±0.22、8.80±2.87 pg/ml)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分别为1.09±0.29、1.57±0.31、6.97±1.54 pg/ml),P<0.01.结论 TACE治疗后患者血清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的抑制作用明显好于TACE治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以4种颜色的非放射性彩色微球(粉、黄、白、紫)序贯测定同一种动物经历4种不同腹腔内压状态时的脏器血流量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只,通过腹腔内加压气囊建立0、5、10、15 mm Hg(1 mm Hg =0.133 kPa)等4种腹腔内压状态,分别以IAPx(x=0、5、10、15)表示.每次持续加压10 min,即通过左心室导管注入相应地注入粉色、黄色、白色、紫色中的一色微球.抽取参比血样后立即输注同等量的同种异体血.腹压去除后,间隔15 min.每只大鼠均依次经历4种不同的腹压状态.实验结束,静脉注入饱和氯化钾处死大鼠,并收集组织标本.标本经过碱性组织液消化、超声细胞破碎仪破碎、DMF染料提取及吸光度值测定.依照组织血流量(Qt)[ml/(min·g)]=组织吸光度值(At)×参比血样的血流量(Qb)/参比血样吸光度值(Ab)公式,用以计算脏器血流量.结果 微球于血液内分布均一,4组不同腹腔内压下左、右肾之间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77,P>0.05),[左肾血流量:(2.02±0.47)、(1.39±0.62)、(0.81±0.24)、(0.22±0.09) ml/( min·g);右肾血流量:(2.23±0.26)、(1.38 ±0.61)、(0.89±0.31)、(0.24±0.09) ml/(min·g)]具有明显相关(P<0.01,R=0.687).随腹腔内压力的增加,肝脏等腹腔内脏器血流量下降明显[肝动脉血流量:(0.16±0.05)、(0.15 ±0.03)、(0.10±0.03)、(0.02±0.01) ml/(min·g)];门静脉血流量:(1.73±0.41)、(1.19±0.21)、(0.83±0.18)、(0.38 ±0.08)ml/( min·g)].而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量在腹腔内压力处于一定范围内(5~10 mm Hg),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当腹腔内压力升至15 mm Hg时,心、脑等脏器血流量亦表现为下降趋势[心脏血流量:(2.56±0.95)、(1.69±0.95)、(1.44±0.41)、(0.71 ±0.24) ml/(min·g);大脑血流量:(0.49±0.09)、(0.22±0.07)、(0.22±0.06)、(0.19±0.02)ml/(min·g).微球回收率为(92.0±7.1)%.结论 非放射性彩色微球能够完成测定4种不同腹压状态下大鼠多脏器血流量改变,是一种准确可行的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可用于研究同一动物经历不同状态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于小型动物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8.
胆管癌皮肤转移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胆管癌皮肤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6例胆管癌发生皮肤转移的临床资料.病理观察有皮肤转移的6例与同期收治的无皮肤转移的60例胆管癌患者原发灶周围神经血管侵犯情况.每3个月定期对6例皮肤转移胆管癌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1例混合型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皮肤转移结节病理检查为胆管细胞癌;3例为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2例为肝外胆管癌皮肤转移.病理学检查:6例原发灶和皮肤转移灶均为胆管中低分化癌,原发灶有周围神经和血管侵犯.60例无皮肤转移胆管癌中17例存在原发灶周围神经和血管侵犯.胆管癌皮肤转移与胆管癌原发灶周围神经血管侵犯有相关性(χ2=12.7288,P<0.001).6例中2例为单发转移,行皮肤肿瘤切除,分别存活8个月和10个月;4例为多发皮肤转移,其中2例接受化疗后存活3个月和6个月,2例放弃治疗存活3个月和4个月.结论 分化程度低且有周围神经血管侵犯的胆管癌容易发生皮肤转移;单发皮肤转移仍有手术机会,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多发皮肤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利用带血管蒂胃瓣组织修复良性胆管狭窄术后胃瓣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及疗效.方法 选择10例良性胆管狭窄行带血管蒂胃瓣修复手术的病例,术后胆道镜检查结合病理和影像检查.结果 术后3个月胆道镜检查显示移植胃瓣黏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病理学检查提示有轻度炎症.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外胆道形态及功能正常.随访6个月至3年,除1例因肝十二指肠韧带转移性腺癌再次手术外,其余9例术后优良率100%.结论 利用带血管蒂的胃瓣修复术可作为治疗良性胆管狭窄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992~ 2 0 0 0年共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PVCT)患者 15例 ,手术 14例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共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10~ 48岁 ,平均 2 4岁。主要症状为反复呕血、黑便 ,脾肿大、脾亢进 ,腹水等。其中 6例患者在外院行过“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 15例患者均经Duplex超声检查 ;8例行间接门静脉造影 ,5例门静脉主干狭窄或不显影 ,侧支循环开放 ;3例肝内门静脉分支变细扭曲呈蜂窝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5例 ,提示PVCT伴侧支大量开放。术中 3例行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前检查胃底食管下段静脉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