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体外光化学治疗(ECP)方法提高淋巴细胞凋亡诱导率的效果。方法以无菌离体移植肝供者脾脏作为实验材料,分别以改良和传统ECP方法制备供者脾脏淋巴细胞悬液(SP),所得SP经8-甲氧基补骨脂素(8-MOP)联合A波段长波紫外线(UVA)照射(PUVA)、8-MOP、UVA处理,并分别设对照组;不同处理的SP于37℃、50 mL/L CO2孵箱中培养过夜(6~8 h),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差异。结果改良ECP方法制备的SP,经PUVA、8-MOP、UVA处理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分别为(95.33±3.03)%和(97.10±2.12)%,(23.39±4.55)%和(36.32±6.63)%,(66.98±3.60)%和(68.65±4.35)%,与对照组(12.82±1.86%和13.4±2.65%)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ECP法各实验组早期及总凋亡率分别为(79.73±4.21)%和(82.70±4.13)%,(61.42±2.28)%和(68.91±2.18)%,(19.30±1.78)%和(28.06±1.88)%,(10.84±0.98)%和(12.77±1.2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法与传统ECP法相比,早期和总凋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晚期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型ECP方法可简便、安全、高效提高离体脾脏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为进一步研究ECP诱导的树突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方法肝硬化患者43例,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15例,C级15例。正常对照组16例,男11例,女5例。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 结果 PT、APTT随病情加重而显著延长,F值分别为32.828和18.743,P值均<0.01;Fib随病情加重逐渐降低,F=4.747,P<0.01。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F值分别为43.129、12.677、36.405、9.380和21.988,P值均<0.01。Ⅷ、vWF因子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增高,F值分别为16.672和14.657,P值均<0.01。AT-Ⅲ、PC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F值分别为22.602和15.430,P值均<0.01。D-d、t-PA抗原随病情加重逐渐增高,F=5.957,P<0.05。PAI活性正常对照组和3组患者检测结果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在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时,不仅要纠正患者的凝血因子异常,还要给予一定的抗纤溶治疗。  相似文献   
3.
中晚期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形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的标准化形式。方法 收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l6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50例,口服抗凝治疗4~6周患者30例。用6种不同凝血活酶国际敏感化指数(ISI)值的组织凝血活酶检测这些患者的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与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组间PTA差异较小,平均值波动于24%~34%,上限值波动于47%~61%;而INR组间差异非常显著,平均值波动丁2.55~5.13,上限值波动于4.65~l2.77。单因素方差分析PPTA(0.489)>1NR(0.120)。肝硬化患者6组间PTA平均值波动于50%~59%,上限值波动于82%~90%;INR平均值波动于1.40~1.80,上限值波动于1.97~3.69。单因素方差分析PPTA(0.102)>PINR(0.01)。PTA的波动范围均小于INR。但对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INR的波动范围最小。以STAR血凝仪的配套试剂Neoplastine所测PT值与其它5种试剂所测值进行相关分析,中晚期肝病患者PTA作为PT的表达方式时,相关性最好,而其它形式较为弥散。口服抗凝治疗患者INR作为PT的表达方式时,相关性最好。结论 PTA可将中晚期肝病患者PT标准化。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2009年对进驻海拔4300 m地区工作不同时间的养路工人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从西宁(2260 m)到海拔4300 m高原地区工作的109名养路工人作为对象,其中,工作10年以内34例,年龄(27.6±1.8)岁;10~20年43例,年龄(36.4±2.6)岁;20年以上32例,年龄(43.0±2.8)岁;均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对照组为平原地区(西安)健康人群34例,年龄(28.3±2.6)岁,但只进行了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检测.由于平原的养路工人和健康人群资料难以收集,所以,对照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空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吞噬了供者凋亡淋巴细胞的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对皮肤移植受体小鼠外周血IL-10+CD19+调节性B细胞(Breg)比例及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C57BL/6小鼠作为受者,BALB/c小鼠为供者,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经小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IL-4)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共同诱导,制备并培养imDC.分离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SP),经光化学照射方法(PUVA)处理,得到供者小鼠脾淋巴细胞(PUVA-SP).在体外将PUVA-SP与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同培养,得到PUVA-SP DCs.根据受体小鼠术前接受的静脉输注成分将其随机分为4组(n=14):PUVA-SP DC组、imDC组、成熟树突细胞(maDC)组和PBS对照组.于手术前7d分别从尾静脉注入1×106个(0.2ml)PUVA-SP DC、imDC、maDC或0.2ml PBS.于移植术后观察受体小鼠的移植物存活时间、外周血IL-10+CD19+ Breg比例及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术后,受体小鼠外周血IL-10+CD 19+Breg细胞占CD19+B细胞的比例在PUVA-SP DC组为7.48%,明显高于imDC组(4.12%)、maDC组(3.01%)和PBS对照组(2.37%).PUVA-SP DC组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为58.2±0.9ng/ml,与maDC组(20.1±1.6ng/ml)、imDC组(26.2±1.3ng/ml)及PBS对照组(19.0±0.6n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UVA-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62.3±2.6d,显著长于maDC组(20.7±1.9d)、imDC组(12.1±1.0d)和PBS对照组(11.0±1.3d,P<0.01).结论 移植术前输注PUVA-SP DCs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增加受者体内IL-10的表达水平,诱导产生较多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C)虽然数量少,但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却逐渐受到认可和重视。研究表明DC由不同的亚群组成,具有不同的处理抗原的能力和激活不同效应淋巴细胞等能力。其中,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是一群具有负向免疫调控功能的DC亚群。DCreg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不同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DC在体内分布广泛,且含量少,生理情况下半衰期短,建立成熟的DC培养技术,特别是如何获取足量的DCreg,是目前免疫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DC的分类和DCreg体外获取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肉毒毒素A治疗痉挛型脑瘫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肉毒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7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接受正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辅以痉挛肌注射BTX-A,观察商组患儿的内收肌角与回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治疗组患儿的内收肌角、ADL改善精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康复训练仍是有效的脑瘫治疗手段,BTX-A局部注射作为一种重要的输助方法,可为康复训练提供良好时机,两者结合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在脑瘫康复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生成素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及脾脏指数间的关系,以明确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 血清TPO水平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脾脏指数由同一医生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9.63±26.60)×10~(12)/L、(109.20±53.39)×10~(12)/L,t=3.630,P<0.05;血清TPO水平分别为(412.63±132.80)pg/ml、(436.42±258.97)pg/ml,t=0.272,P>0.05。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清TPO水平依次下降,Child-Pugh A级、B级、C级分别为(526.13±317.44)pg/ml、(445.22±214.90)pg/ml、(311.45±182.66)pg/ml,A级与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而其它指标(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门静脉宽度)A级与B级、C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血小板正常组(35例)与血小板减少组(36例)血清TPO水平分别为(529.43±282.64)pg/ml、(351.27±228.25)pg/ml,t=-2.926,P<0.01;而两组间脾脏指数分别为(19.65±12.00)cm~2、(36.35±12.68)cm~2,t=1.891,P>0.05。结论 血清TPO水平降低可能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脾脏在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养路工人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对海拔2800m、3500m、4000m3个海拔高度的养路工人进行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检测。[结果]海拔4000m养路工人的CD3、CD4、CD8、CD4/CD8、WBC值增高最为明显(分别为85.46±7.18、47.25±8.62、33.25±9.55、1.58±0.69、6.94±1.65),而2800m则无明显增高。3个海拔高度工人的CD3、CD4、CD8、CD4/CD8和WB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项值随海拔增高而增高(以CD3更为明显)。LY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缺氧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因此在高原地区,做好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和卫生保障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04例,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 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29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5%,这组患者存在病毒的高复制。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5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1.5%和72.3%;HBsAg和抗-HBc阳性者8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7.5%、75.0%,说明部分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着病毒复制。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 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1.5%(28/89)、80.9%(72/89);两者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0%(42/104)、82.0%(85/104)。HBV DNA与HBeAg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x2=53.397,P<0.001);HBV 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