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1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94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1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94篇
内科学   187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35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214篇
综合类   591篇
预防医学   211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192篇
中国医学   204篇
肿瘤学   7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痔是肛肠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最流行的方式为骶管麻醉下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1];但很多患者术后因神经传导受阻、会阴部肌肉收缩无力导致排尿功能障碍,甚至尿潴留,需留置尿管,且易出现尿道损伤,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创伤和痛苦[2]。虽然有部分患者术后口服药物治疗如宁泌泰、坦洛新胶囊等,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起效慢、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3]。本文分析了电针治疗在PPH围手术期的作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PPH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设一班、三班共74名学生为实验组,二班38名学生为对照组。选择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为教学内容,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并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互动交流;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两组学生课前和课后分别进行微测试、不记名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期末考试,其中包含病例分析题,记录并分析每组学生期末考试和病例分析题成绩。所有数据用SPSS 20.0处理,行t 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课后微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8);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46),且期末考试中病例分析题得分高于对照组(P=0.026)。课前问卷调查显示,在学习内容了解程度和预习情况的评价上,实验组选择“良”的学生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课后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学习兴趣的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自学能力评价中选择“良”的学生比例、临床思维能力和教学满意度评价中选择“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在所有项目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总体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课后实验组学习兴趣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总体比例高于课前(P<0.01)。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可行且有效,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膜辅助蛋白CD46可保护宿主细胞免受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研究表明,CD46可能作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探讨CD46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与H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在线网站分析HCC组织和正常肝组织CD46表达的差异;2011—2015年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人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且未经放化疗的240例HCC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时期入院体检的500名健康人群。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两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评估CD46 rs1970530遗传变异与HCC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CD46在HCC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46 rs1970530至少携带一个G等位基因型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66,95% CI:0.448~0.990,P<0.05);两组间等位基因G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89,95% CI:0.478~0.994,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至少携带一个G等位基因者可降低高年龄组(>60岁)(P=0.048)和男性(P=0.023)人群的HCC发病风险,在女性和低年龄组(≤60岁)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吸烟状态进行分层分析,rs1970530变异与HCC易感性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HCC中CD46基因高表达及CD46 rs1970530遗传变异影响HCC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带负压三管(负压滴水双套管、盆底引流管和肛管)引流应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华润武钢总医院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且在术中放置带负压三管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吻合成功,62例(89.9%)患者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7例(10.1%)患者出现吻合口瘘症状,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发现吻合口瘘,并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症状,行末端回肠转流手术治愈;另6例为低流量瘘,经带负压三管引流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带负压三管引流能够预防和治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吻合口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过去近10年间晚期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肿瘤(NSGCT)综合治疗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临床晚期NSGCT不同治疗方案疗效与化疗疗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8年近10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治疗的所有晚期NSGCT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分析临床晚期NSGCT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PLND)的患者3程以上BEP方案化疗与3程及以下化疗疗效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Kaplan-Meier。结果:RPLND术后行BEP方案≤3程与3程化疗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未行RPLND的患者3程化疗预后优于≤3程化疗(P=0.021)。结论:Ⅱ/Ⅲ期NSGCT化疗前接受RPLND可减少化疗疗程从而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口腔粘膜溃疡极其多见,特别是复发性口疮,反复发作,病程长者可达数十年之久,造成患者极大痛苦,其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疗法。近年来认为一些口腔粘膜溃疡是由于自身免疫造成,也有一些口腔粘膜溃疡是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所致。为此,我们应用免疫技术方法建立口腔粘膜溃疡动物模型,进行了实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阳性型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康平县公立中医院消化内科诊疗的206例Hp阳性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103例)。A组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B组采用常规三联用药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高于B组(P<0.05)。两组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Hp阳性型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中,应用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根除Hp,促进康复,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亚健康状态人群症状和中医证型分布的一般规律。方法纳入1 754例非疾病人群,利用《健康状态评估问卷(H20)》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对其亚健康症状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1 754例非疾病人群中亚健康所占比例为57.5%(1 008例),以眼睛、睡眠、头颈、咽喉、消化等方面的问题为主要不适症状。亚健康证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肝郁型居多。女性亚健康发生率(63.0%,536/851)高于男性(52.3%,472/903,P0.01)。女性血虚型、肝郁型、阴虚型所占比例高于男性(P0.05),痰湿型所占比例低于男性(P0.05)。30~50岁的年龄段亚健康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的增大肾虚型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结论亚健康症状表现以眼睛、睡眠、头颈、咽喉、消化等方面问题为常见状态,中医证型以气虚型、肝郁型、痰湿型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性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