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性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正放射治疗是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对于局限期前列腺癌和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均可达到根治性效果[1-2];对于转移期前列腺癌,放射治疗是重要的减瘤、减症手段。随着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调强  相似文献   
3.
外照射放疗作为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靶区认识的统一,已进入精确放疗时代.高剂量放疗的准确实施,使前列腺癌的疗效显著提高.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质子放疗和低分割放疗则是疗效进一步提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放射增敏剂的研究包括亲电子类化合物、生物还原活性物、靶点药物等方面,部分药物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替拉加明(TPZ)对于头颈癌、非小细胞肺癌和官颈癌,尼莫唑(nimorazole)对于头颈癌和官颈癌,爱必妥(C225)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和(或)突变程度高的肿瘤,希美钠(CMNa)对于头颈癌、食管癌和肺癌等表现出明确的放射增敏作用,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而高效、低毒、广谱的放射增敏剂将是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激起了肿瘤治疗的新浪花,已在多个瘤种获批适应证。ICI具有独特的靶向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而非肿瘤细胞的机制,可促进机体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恢复甚至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在泌尿男生殖系肿瘤领域,已有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在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和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的卓越临床疗效[1-1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3种体位固定装置在前列腺癌精准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盆腔肿瘤精准放疗固定装置的选择和靶区外扩边界(MPTV)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133例需盆腔引流区照射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2 m真空袋(39例)、1.8 m真空袋(44例)和本中心改进的个体化俯卧板(50例)固定。每位患者定位、放疗前均按流程进行肠道膀胱准备,每次治疗前锥形束CT与计划CT的配准采取相同配准框和算法,记录合格肠道膀胱的头脚、左右、腹背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3种固定装置下3个方向摆位误差及相应MPTV数值,分析摆位误差与年龄、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3333组摆位误差数据得出,头脚、左右方向的1.2 m真空袋摆位误差均值(3.26、2.34 mm)均大于1.8 m真空袋(2.51、1.90 mm,P值均<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07 mm,P=0.066;2.10 mm, P=0.009)。腹背方向的1.2 m真空袋(仰卧)摆位误差均值(2.20 mm)小于1.8 m真空袋(3.33 mm,P<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61 mm,P<0.001)。1.8 m真空袋各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个体化俯卧板(P≤0.028)。根据Van Herk外扩公式得出:1.2 m真空袋3个方向MPTV为4 mm左右,1.8 m真空袋和个体化俯卧板头脚、左右方向MPTV为3 mm左右,腹背方向>5 mm。 摆位误差与年龄、BMI均不相关。结论 摆位精准方面,1.8 m真空袋最优,个体化俯卧板次之;腹背方向仰卧位优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3种体位固定装置在前列腺癌精准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盆腔肿瘤精准放疗固定装置的选择和靶区外扩边界(MPTV)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133例需盆腔引流区照射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2 m真空袋(39例)、1.8 m真空袋(44例)和本中心改进的个体化俯卧板(50例)固定。每位患者定位、放疗前均按流程进行肠道膀胱准备,每次治疗前锥形束CT与计划CT的配准采取相同配准框和算法,记录合格肠道膀胱的头脚、左右、腹背三个方向摆位误差,分析3种固定装置下3个方向摆位误差及相应MPTV数值,分析摆位误差与年龄、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3333组摆位误差数据得出,头脚、左右方向的1.2 m真空袋摆位误差均值(3.26、2.34 mm)均大于1.8 m真空袋(2.51、1.90 mm,P值均<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07 mm,P=0.066;2.10 mm, P=0.009)。腹背方向的1.2 m真空袋(仰卧)摆位误差均值(2.20 mm)小于1.8 m真空袋(3.33 mm,P<0.001)和个体化俯卧板(3.61 mm,P<0.001)。1.8 m真空袋各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个体化俯卧板(P≤0.028)。根据Van Herk外扩公式得出:1.2 m真空袋3个方向MPTV为4 mm左右,1.8 m真空袋和个体化俯卧板头脚、左右方向MPTV为3 mm左右,腹背方向>5 mm。 摆位误差与年龄、BMI均不相关。结论 摆位精准方面,1.8 m真空袋最优,个体化俯卧板次之;腹背方向仰卧位优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EIF-5A2 基因在50例卵巢腺瘤、5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150 例卵巢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别有6.4% 的卵巢良性腺瘤、28.3% 的交界性肿瘤和56.6% 的卵巢癌出现EIF-5A2 蛋白的过度表达。在卵巢癌中,EIF-5A2 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Silverberg 氏分级和临床FIGO分期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70.0% 的高级别(G3 级)的卵巢癌出现EIF-5A2 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高于G1/G2 级的卵巢癌(49.5%);在FIGO分期中,65.6% 的临床晚期(Ⅲ/Ⅳ期)卵巢癌呈EIF-5A2 蛋白过度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的肿瘤(38.3%)。 另外,EIF-5A2 蛋白过度表达与卵巢癌细胞增殖(Ki-67的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大多数(72.8%)EIF-5A2 蛋白过度表达的卵巢癌中出现Ki-67蛋白高表达,而多数(66.1%)EIF-5A2 蛋白正常表达的卵巢癌则呈Ki-67蛋白低表达。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只有13.8% 的卵巢癌出现EIF-5A2 基因扩增;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腺瘤中均未观察到EIF-5A2 基因的扩增。结论:EIF-5A2 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卵巢癌的恶性组织学表型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评估靶向药物联合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靶向药物联合SBRT治疗的 58例转移性肾癌患者资料,79.3%患者根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为中高危,中位生物有效剂量为147 Gy (67~238 Gy)。结果 分别有32、13、7、5、1例患者接受了1、2、3、4和6处共105个病灶的SBRT治疗,71%为骨转移灶,放疗期间未停用靶向药。SBRT治疗后中位随访9.4个月(2.7~40.1个月),18例患者死亡。1年局控率为97.4%,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0.3%,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53%。85%患者放疗后疼痛减轻。放疗后肿瘤退缩患者 1年总生存优于放疗后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83%∶48%,P=0.021)。全组患者共 6例发生3级不良反应,4例为3级骨髓抑制,1例为放射性神经炎,1例为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 初步显示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转移病灶的SBRT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加速器的总机器跳数(MU)和有效治疗时间(TT)等。【结果】 VMAT与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基本一致,均优于3DCRT。对于正常组织,三组计划中肺、心脏的受照剂量均无明显差异,但IMRT与VMAT可较3DCRT更好的保护脊髓。3DCRT、IMRT、VMAT的MU分别为537 ± 92、601 ± 122、682 ± 139,有效治疗时间(min)分别为 3.9 ± 0.3、6.0 ± 0.7、4.7 ± 0.7 (P < 0.05)。【结论】 与3DCRT相比,VMAT与IMRT在胸上段食管癌均有一定的剂量学优势,但VMAT较IMRT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