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过去近10年间晚期睾丸非精原生殖细胞肿瘤(NSGCT)综合治疗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临床晚期NSGCT不同治疗方案疗效与化疗疗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8年近10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治疗的所有晚期NSGCT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分析临床晚期NSGCT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PLND)的患者3程以上BEP方案化疗与3程及以下化疗疗效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Kaplan-Meier。结果:RPLND术后行BEP方案≤3程与3程化疗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3)。未行RPLND的患者3程化疗预后优于≤3程化疗(P=0.021)。结论:Ⅱ/Ⅲ期NSGCT化疗前接受RPLND可减少化疗疗程从而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性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人工合成CK2选择性抑制剂四溴肉桂(TBCA),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方珐CK2选择性抑制剂TBCA应用到多种前列腺癌细胞系,Alamarblue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意义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站杲低剂量(〈25μmol)TBCA干预下未发现细胞聚集和分离,而在高剂量(〉50μmol)则可观察到细胞明显分离,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生长和增殖(P〈0.05),半抑制浓度值(IC50)为25μmol。TBCA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停滞在G2/M期细胞周期。结论TBC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组间的病理TN分期、Grade分级、合并膀胱内肿瘤有无差异(χ2检验)以及两组间术后生存时间是否相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Wilcoxon检验)。结果:38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相比,其预示着更高的病理分级(P=0.031)、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率(P=0.023)及合并膀胱肿瘤的比例(P=0.002)。术后随访3~302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发现死亡66例,其中多发性UTUC组死亡13例,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40.0%(P=0.036)。结论:多发性UTUC具有更强的生物学侵袭特性,预后更差,治疗策略应选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需要更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rohibitin(PHB)表达上调在低胆固醇培养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对前列腺癌进展的影响。方法: PC-3细胞分别培养于普通和低胆固醇培养基中48 h后,real-time PCR 鉴定PHB mRNA的差异表达。克隆 PHB 基因启动子片段,构建萤光质粒并转染至PC-3细胞,检测细胞培养基中胆固醇变化对于 PHB 基因启动子萤光素酶表达影响。结果: 低胆固醇培养基组中PHB表达上调约19倍,在低胆固醇培养基的前列腺癌PC-3细胞中 PHB 基因启动子质粒萤光素酶表达显著增强,同普通培养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 PHB在低胆固醇培养前列腺癌PC-3细胞中表达显著增强,这可能是前列腺癌细胞在不利于增殖条件下的一种自我保护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tiologic relationship of prostate cancer and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in southern China. Methods A hospital-based and 1 : 1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A total of 142 matched pains of subjec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85 cases of prostate cancer and 82 controls of other diseases after informing consent. The CYPIAI ,CYPI7 and AR gen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CR, PCR-RFLP.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An increase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development was observed with the early first spermatorrbea (age<18) (OR=2. 90,95% CI: 1.76-4. 80), early first sexual intercourse (age≤ 24) (OR=2. 38,95% CI: 1.14 -4. 96), frequent sexual intercourse before 35 year old (OR=1.80,95% CI: 1.19 -2. 70),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 (OR=2. 70,95% CI: 1.31 -5.58), more intake of pork (OR=2. 27,95% CI: 1.38 -3.70). Factors in lowing the risks were the fruit intake and drinking of green tea by OR value at 0. 25 (95% CI: 0. 08 -0. 75) and 0. 52 (95% CI:0. 28 -0. 96) respectively. CYP17 A1/A2 and CYP17 A2/A2 genotypes were rel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nd OR values of 1.78 (95% CI: 0. 70 -4. 53) and 2. 57 (95% CI: 0. 91 -7. 25) respectively.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YP17 polymorphisms and early first spermatorrbea and family cancer history related to the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with OR value at 13.35 (95%CI: 1.58 -113.00) and 4.01 (95% CI: 1.22 -13.1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exual intercourse, dietary intake and family cancer history should be related to prostate cancer occurrence. CYP17 polymorphism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It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to the prostate cancer.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胃膀胱成形术在临床应用广泛。本文总结了目前胃膀胱成形术常用的手术方法,优点及并发症,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质金属蛋白酶-2、9和Ⅳ型胶原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和 9(MMP 2 ,MMP 9)及Ⅳ型胶原的表达 ,探讨其在BTCC进展中的作用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 1988~1995年间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 4 9例。男 4 0例 ,女 9例。年龄 35~ 84岁 ,平均 5 9岁。有随访结果者 4 2例 ,随访时间 3~ 12 0个月。除 1例膀胱全切、1例手术无法切除者外 ,术后复发 2 4例。初发肿瘤 4 1例 ,复发 8例。WHO分级 :G114例 ,G2 2 3例 ,G312例。UICC TNM分期 :T0 1例 ,T12 4例 ,T2 10…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辅助内窥镜系统行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其用于临床肾部分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3只符合条件的实验用猪,由高级职称泌尿外科医生(2名)和高年住院医生(1名)分别用国产单孔手术机器人分别对其进行左右肾部分切除手术,并记录手术时长、热缺血时长、缝合时间、估计失血量、切除肾实质的体积等数据。结果 3只实验猪,12次肾部分切除手术均能在单孔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楔形切除8次(楔形切除组),半肾切除4次(半肾切除组)。楔形切除肾脏体积(7.35±0.81)mL,失血量(8.50±11.09)mL。总手术时长(41.67±8.50)min,其中切除时间(5.88±3.27)min,缝合时间(11.75±2.82)min。半肾切除肾脏体积(24.30±2.18)m L,失血量(6.25±4.35)mL。手术时长(47.00±11.27)min,其中切除时间(3.25±1.50)min,缝合时间(10.00±5.25)min。所有手术松开动脉止血夹后创面未见出血。半肾切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楔形切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级职称医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高年住院...  相似文献   
10.
经会阴途径手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附2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提高经会阴途径手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经会阴途径手术治疗28例复杂性后尿道狭窄病人,对手术时期、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讨论。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82%,术后23例病人排尿良好,不需尿道扩张。结论经会阴途径手术治疗复杂性后尿道狭窄有较高的成功率,其手术方式可作为修补复杂性后尿道狭窄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