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慢性神经元性疾病,主要是由运动皮质上运动神经元(UMNs)和脊髓及脑干下运动神经元(LMNs)损伤造成的。该病导致球部、四肢、躯干、胸部、腹部肌肉逐渐无力并萎缩,从而影响运动、交流、吞咽和呼吸功能,最终致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中10%为家族性患者(familial ALS,fALS),平均发病年龄为58~63岁;其余90%为散发性患者(sporatic ALS,sALS),平均发病年龄为43~52岁[1]。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异常、基因突变、蛋白质失稳和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本文将从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综合对症治疗等方面,针对近期ALS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导管肾动脉射频消融术(renal denervation,RDN)在小型猪肾动脉内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RDN组各3只。2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双侧肾动脉造影,RDN组在肾动脉造影术后应用常规心脏消融导管随机对一侧肾动脉行RDN术,假手术组仅将消融导管送入肾动脉。2组术后即刻、术后5min再次行肾动脉造影,观察肾动脉充盈情况。术后30min处死动物,取双侧肾动脉行HE及TUNEL染色,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动脉内皮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α-actin,SMα-actin)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5min肾动脉造影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显影良好,未见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E染色结果提示无肾动脉内膜损伤;RDN组术前肾动脉造影结果同假手术组,术后即刻可见消融部位肾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术后5min可见狭窄有所减轻,HE染色可见平滑肌细胞坏死,结合TUNEL染色结果提示肾动脉损伤;2组肾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α-actin阳性表达率均为100%;假手术组和RDN组术前SMα-actin mRNA表达量(1.36±0.02、1.16±0.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N组术后30 min SMα-actin mRNA表达量(0.44±0.12)低于假手术组(1.57±0.23)(P0.05)。结论 RDN术可损伤肾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导致肾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当前关于脉诊的血流动力学建模研究集中于分析各种生理病理变化对脉象的影响,而忽略了切脉对桡动脉血流的干预作用,所以无法从物理上解释寸口脉与所主病症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分析切脉对桡动脉血流动态的影响以探讨寸口脉浮中沉脉位和所表征病症的联系.方法 本研究构建了简单的桡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推导了血流特征量(包括寸口处的血流摩擦损失、桡动脉血流动态响应的自然频率和阻尼比等)随切脉深度而变化的定量关系,以评估切脉对桡动脉血流动态的影响.结果 桡动脉血流动态响应的自然频率随切脉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基本保持在5~10 Hz.该变化范围和正常人脉搏波的主要频谱范围高度重合,因此通过切脉至不同深度产生桡动脉血流动态响应的频率特性变化,可以与脉搏波频谱中不同的频率分量合拍共振,从而在寸口处捕捉到脉搏波中对应于不同生理病理状态的频率成分.结论 本研究从切脉引起桡动脉血流动态响应的自然频率变化的角度,为寸口脉浮中沉脉位与不同病症状态的联系提供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4.
肝性脑病临床症状多样,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组成与肝性脑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有关。在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微生物学、神经系统及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并总结了肠道菌群通过肝-脑轴对肝性脑病的调控机制,认为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对肝性脑病的治疗很有必要,可为临床提供更明确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迎香穴干预对由灌注Triton X-100所致嗅觉障碍大鼠嗅黏膜病理改变及嗅黏膜SP和嗅球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嗅觉障碍组、嗅觉障碍+电针迎香穴组及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电针迎香穴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灌注Triton X-100的方法建立嗅觉障碍,造模成功后进行电针干预,电针干预10天之后处死动物,分离大鼠嗅黏膜及嗅球组织,用HE染色的方法检测嗅黏膜中炎症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中SP和CGRP的表达水平。结果嗅觉障碍模型嗅黏膜炎症细胞增多、嗅黏膜SP和嗅球CGRP表达也增强(P0.05),电针迎香穴可以显著减少炎症细胞的数量,同时降低嗅黏膜SP或嗅球CGRP的表达水平(P0.05),电针迎香穴+眶下神经切断组则无显著干预效应。结论电针迎香穴可以降低Triton X-100诱导的大鼠嗅觉功能障碍嗅黏膜炎症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神经肽类物质SP在嗅黏膜及CGRP在嗅球的表达水平,减轻大鼠嗅黏膜炎症水平,抑制嗅觉障碍的发生,且迎香穴的干预效果与三叉神经通路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欣可静治疗广泛性焦虑(心肝火旺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丁螺环酮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入选47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口服欣可静1.26g·次~(-1)、tid)和对照组(口服丁螺环酮5mg·次~(-1),tid),观察4wk。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疗效指数、中医证候评价有效性,以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评价安全性。结果纳入全分析集467例(试验组349例,对照组118例),安全性分析集473例(试验组355例,对照组118例)。治疗4wk末,试验组和对照组的HAMA减分值分别为(11±6)和(9±6),与基线相比或组间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疗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2.9±1.1)vs.(2.3±1.3),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3.6%、84.5%,对照组分别为39.8%、71.2%,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vs.39.0%,P<0.01),且严重程度较轻。结论欣可静治疗广泛性焦虑(心肝火旺证)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  相似文献   
7.
嗅三针治疗老年性痴呆患者嗜睡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嗅三针对于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嗜睡状态治疗效果。方法:6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测组用嗅三针刺激法,对照组用常规针刺疗法。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结果:治疗前后两组HDS、MMS改变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两组HDS、MMSE差值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嗅三针对于老年性痴呆患者嗜睡状态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8.
嗅三针对痴呆大鼠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嗅三针对拟痴呆大鼠脑海马区胆碱能系统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测定大鼠脑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胆碱乙酰化酶(ChAT)。结果:迷宫学习记忆能力测试表明,嗅三针组成绩优于模型组(P<0.01);嗅三针组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胆碱乙酰化酶(ChAT)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嗅三针可以增强中枢神经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并且由此对痴呆大鼠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千佛菌对荷Lewis肺癌瘤株小鼠瘤组织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检测肺癌小鼠瘤组织Cyclin Dl基因的蛋白表达及抑瘤率。结果:服用千佛菌肺癌小鼠的Cyclin Dl表达小鼠显著降低,且抑瘤率较高。结论:千佛菌能抑制肺癌小鼠Cyclin D1的表达,并有较强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血管性痴呆与嗅觉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并验证嗅三针对此的干预效应。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并伴有嗅觉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嗅三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嗅觉功能检查。同时于治疗前后进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前,60例患者均为嗅觉部分缺失;经嗅三针治疗后,18例患者嗅觉恢复,24例患者嗅觉改善,有效率为70%。同时,治疗前后自身比较,HDS、MMSE均有所上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嗅觉功能障碍。经嗅三针治疗后,患者在痴呆症状改善的同时,嗅觉功能也得以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