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肠道菌群在HE发病中的作用也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新一代测序技术加深了研究者对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认识,针对肠道菌群的HE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明确HE的发病机制,可能为HE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多与感染相关, 即使无明显的感染灶, 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水平升高也可导致体内炎症状态。因此, 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为及时清除诱因、消除体内炎症, 调控肠道菌群、恢复肠道稳态。《抗菌药物防治肝性脑病多学科专家共识》就利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等抗菌药物和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肝性脑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给予推荐意见, 为抗菌药物防治肝性脑病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3.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23):1355-1361
目前,肠道菌群已成为一个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脂肪性肝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引起肝的正常结构、生理及生化功能受损,最终出现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一般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两大类.肠道菌群和肠道通透性的变化可以通过肠-肝轴进一步影响脂肪性肝病的发展.同样,在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主要介绍肠-肝轴与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脂肪性肝病进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及益生菌在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FC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肠道微生态环境是FC发生和发展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FC与肠道菌群紊乱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有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FC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该文就肠道菌群通过神经系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免疫系统等多种途径参与FC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性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也是住院和再住院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对于HE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变化与HE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而且调整肠道菌群对HE有一定的预防性作用。旨在对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HE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临床防治HE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毒消肝清颗粒对肝性脑病大鼠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综合病症~([1]),治疗方法目前主要以病因和对症治疗为主.研究表明,毒消肝清颗粒是增液承气汤加味而得,用于肝性脑病肝肾阴虚腑实证的治疗,滋阴增液、泄热通便,具有清肠毒、降血氨、泻宿便、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护肝脑、防治肝性脑病的作用.本研究观察毒消肝清颗粒不同剂量对肝性脑病大鼠脑电图的影响,探讨其对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邢乐康  邓永东  金凤玲 《肝脏》2020,(2):216-218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酗酒,胆汁淤积和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引起的常见弥漫性肝损害。其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常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当肝硬化发生时,因“肠-肝轴”(gut-liver axis)这一特定连接方式会造成肠道屏障被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并继发肠道感染和内毒素的产生;当机体发生肠道菌群紊乱时不但会使肠道感染程度更加严重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并使肝组织破坏程度明显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由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引起,其潜在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表明RA与肠道菌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本文从RA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治疗中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设想与展望,为R...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分别从30例健康成人及30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粪便中选10种有代表性需氧及厌氧菌进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肝癌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增加,B/E比值<10,肝切除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达Ⅱ-Ⅲ度,B/E比值更低,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有害菌检出增加。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肝切除术后其肠道有害菌群数量明显增多,提示应加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微生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泰安市中心医院(271000)肖德明万宝美封扬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现结合文献及临床体会,对其发病机理及诊治情况作一介绍。1发病机理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迄今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肠道...  相似文献   

11.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急、慢性严重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精神障碍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变化分为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目前H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处于中心地位的学说是"氨中毒学说",治疗原则主要为减少肠道氨的产生以及加快氨的清除和代谢。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与HE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探讨了肠道菌群与HE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机制,以及基于菌群层面的HE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由于肠和肝脏在解剖结构上有共同的胚胎起源即前肠,所以临床上肝脏与肠道的关系较为密切。"肠-肝轴"的提出[1],更加证明了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2-3]。研究发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4]。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衡互为影响[5]。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并发症的临床症状及减缓疾病进展。1西方医学对肠-肝轴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肠道菌群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受到了临床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肠道菌群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可能机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对心房颤动的调节作用主要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介导,其中脂多糖(LPS)和氧化三甲胺(TMAO)可激活NLRP3-IL-1β-L型钙通道通路和/或调控心脏自主...  相似文献   

14.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死亡率高。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尚无特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与HE发病相关。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黏膜受损、菌群易位、高血氨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最终导致HE的发生。因此,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成为防治HE的新突破。本文旨在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HE发生、发展的研究新进展及微生态制剂用于HE治疗进行内容总结,为临床防治HE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物是人体中最大的共生微生物集合,而肝脏由于其解剖位置及独特的血管系统易暴露于肠道的微生物之中并受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正常状态下由于肠上皮屏障功能和肝脏的清洁解毒功能,可防止微生物或微生物产物转移到肝脏和体循环中。然而,当肠屏障功能被破坏时,大量细菌产物可进入肝脏和全身循环,并刺激机体的免疫防御及炎症反应,而这些扰动在肝硬化中尤为突出,增加了临床上显著门静脉高压的发展。整合并总结了肠道菌群在门静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全球肝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慢性肝病的焦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改善肠道菌群失衡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目前中医药在改善肠道菌群方面的相关研究备受瞩目。研究表明,“调和肝脾”在减轻纤维化程度、延缓肝纤维化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调和肝脾”理论分析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肠肝轴与肠道菌群的成果,为临床从“调和肝脾”论治肝纤维化提供有利的理论基础,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高脂饮食、高脂血症三者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产生胆固醇氧化酶、抑制肝脂肪合成酶的活性、调节胆固醇在血与肝脏中的重分布、影响胆盐的肝肠循环等作用发挥调节血脂作用.高脂饮食及高脂血症则可因造成肠道内养料来源减少、改变氧化还原状态、破坏菌群赖以生存的微环境来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肠道菌群对脂代谢调节的分子机制主要为直接调节宿主脂肪存储基因(抑制禁食诱导脂肪细胞因子基因的活性、增强固醇应答元件结合蛋白21与碳水化合物应答元件结合蛋白的表达、降低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的表达和调节脂多糖的活性以改变机体慢性低水平炎症状态影响脂代谢.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抑制高脂血症的形成,抑或调节饮食、降低血脂来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以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发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7):1020-1025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一类以胃肠动力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的临床常见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糖尿病胃轻瘫等.近十余年来随着微生物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了解日益深入,普遍发现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存在肠道菌群的紊乱.关于肠道菌群与胃肠动力的相关性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胃肠动力的关系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已成为最主要的慢性肝病,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后期可能向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发展。肠道菌群作为人体重要的共生物,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可能和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肠-肝轴理论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改变"提供了理论基础。探讨了肠道菌群和NAFLD发病的关系,为后期研究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代谢宿主摄入饮食形成的代谢产物,穿透肠上皮屏障或以其他方式进入体循环,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影响宿主生理过程。肠道菌群代谢物多种多样,各种代谢物如何进入体循环影响心血管系统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本文就几种常见肠道菌群代谢物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