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针刺保肝护脑对脑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大鼠CA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对照组、针刺保肝护脑组。线栓法制作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测试大鼠行为学、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肝组织CAT mRNA含量。结果:模型组、针刺对照组和针刺保肝护脑组缺血2 h(电针治疗前)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经10次电针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对照组和针刺保肝护脑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针刺对照组相比,针刺保肝护脑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更为显著(P<0.05)。电针治疗前,与假手术组、针刺对照组和针刺保肝护脑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增高(P<0.01),而血清CAT、肝组织CATmRNA明显降低(P<0.01);经10次电针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对照组和保肝护脑针法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时血清CAT、肝组织CATmRNA显著升高(P<0.01);与针刺对照组相比,针刺保肝护脑组血清ALT、AST、CAT和肝组织CAT mRNA各项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刺保肝护脑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效果较单纯头穴针刺更为显著,其治疗机理与促进肝脏CATm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2.
嗅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嗅三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用嗅三针刺激疗法,并施以电针(疏密波,3.85~6.25 Hz,0.8~1.0 mA),留针1 h,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为1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药物组用口服药物疗法(都可喜),每次40 mg,每日2次,连服5 d后休息2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社会活动能力调查表(FAQ)评分。结果:针刺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药物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HDS、MMSE上升,FAQ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针刺组的HDS、MMSE、FAQ改变比药物组更明显(P<0.05)。结论:嗅三针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经肾动脉内膜、外膜射频消融术(renal denervation, RDN)后高脂饮食饲养猪的肾间质纤维化改变情况及可能机制。方法 18头雄性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内膜消融组、外膜消融组、假手术组各6头。3组全身麻醉下行双侧肾动脉造影后,内膜消融组在肾动脉内侧行双侧肾动脉RDN,外膜消融组在肾动脉外侧行双侧肾动脉RDN,假手术组仅将射频导管送入肾动脉、不行肾动脉RDN。术后3组均喂养高脂饮食6个月。检测术前及术后6个月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及术后6个月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 TGF-β_1)水平;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后取肾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术后6个月,内膜消融组、外膜消融组、假手术组血清TC[(3.53±0.47)、(3.46±0.95)、(3.54±0.55)mmol/L]、LDL-C[(3.88±0.95)、(4.04±0.73)、(4.09±0.71)mmol/L)]水平均较术前[TC:(2.57±0.43)、(2.62±0.82)、(2.59±0.61)mmol/L;LDL-C:(2.11±0.40)、(2.12±0.67)、(2.12±0.40)mmol/L]增高(P0.05),3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T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病理示,假手术组出现明显肾小球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内、外膜消融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假手术组明显减轻;术后6个月,内膜消融组、外膜消融组血清TGF-β_1[(227.25±51.10)、(205.98±49.16)ng/L]水平,肾皮质Smad3蛋白相对表达量(0.32±0.10,0.38±0.03)均低于假手术组((324.19±42.03)ng/L,1.27±0.64)(P0.05),内膜消融组与外膜消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动脉外膜、内膜消融均能抑制高脂血症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_1信号通路激活,降低信号通路中Smad3蛋白表达有关。关键字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清中IL-6和IL-23的表达是否有差异。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1例不同中医证型UC患者外周血清IL-6和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 1)IL-6表达水平对照组与脾胃气虚组比较P0.05,而对照组、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3表达水平对照组与湿热内蕴组、脾胃气虚组、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P0.01,湿热内蕴组与脾胃气虚、脾虚湿热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脾胃气虚组与脾虚湿热组之间比较(P0.05),2者之间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2)3种中医证候中IL-6和IL-23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一种细胞因子中,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白介素表达水平不同;不同细胞因子中,脾胃气虚组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脾虚湿热组和湿热内蕴组。结论 UC 3种不同的中医证候之间IL-23的表达有差异,而IL-6的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75.
线粒体自噬在线粒体数量和质量控制以及线粒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与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过度和自噬障碍以及自噬相关基因发生突变等均影响退行性疾病病理进程。本文就线粒体自噬途径、线粒体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等作一综述,并探讨针灸调控线粒体自噬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机制,以期进一步丰富针灸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的内涵。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抗疏健骨颗粒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血清IGF—I的影响,探讨抗疏健骨颗粒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方法用抗疏健骨颗粒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进行不同剂量的药物治疗,并与假手术组、模型组、尼尔雌醇进行对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GF—I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GF—I的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尼尔雌醇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抗疏健骨颗粒小刺量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中、高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与尼尔雌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抗疏健骨颗粒是通过升高血清IGF—I含量,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改善骨代谢而达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在中土五行的五行模式中,土行居于"中"位,调节和控制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代谢的途径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理学靶点。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改变宿主的代谢状况,进而阻断或逆转心血管病的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有:①关于肠道微生态与机体的发病机制研究多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上,对其他系统疾病的研究相对较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②在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实验,缺乏较多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随着新一代核酸测序技术、宏基因组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心血管领域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未来通过不同的方式测定机体不同物质水平,结合肠道微生物代谢物鉴定,可为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进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诊室噪声对诊室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能提供近30 d内家庭自测血压数据、且符合入组标准的869例,按照就诊时诊室噪声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55 dB)分为2组,比较诊室内血压值与家庭自测血压值的差异(|△SBP|),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诊室噪声超标组(>55 dB)诊室收缩压及|△SBP|均明显高于诊室内噪声达标组(≤55 dB)[(144.04±21.58)mmHg比(140.06±18.11)mmHg,P=0.003;(13.44±14.67)mmHg比(9.52±12.19)mmHg,P<0.00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诊室噪声达标与|△SBP|相关(OR=0.648,95%CI:0.494~0.850)。结论诊室内噪声是否达标影响诊室内收缩压测量值与家庭自测收缩压值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80例V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照组用口服药物疗法。采用硫代丁酰胆碱法检测血浆丁酰胆碱酯酶(BuChE)的活性,采用MMSE和ADL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ADL量表评分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血浆BuChE水平治疗后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血浆BuChE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于VD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其作用机理与降低血浆BuChE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观测组、对照组2组。观测组选取头皮发际区特定穴点,采用毫针手法操作;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片。2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MMSE和ADL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测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为5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MSE、ADL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测组MMSE、ADL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浆CRP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自身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观测组血浆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头皮发际区微针疗法对于VD疗效确切,其治疗机理与降低血浆CRP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