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药物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毅  孙家兰 《世界临床药物》2007,28(10):598-602
缺血性脑卒中(CI)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具有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多并发症等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命;患者一旦发生CI,其复发危险非常高.故CI的二级预防很重要,目前主要采用多种药物通过不同途径预防CI再发,使更多的CU患者得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外周血清中miRNAs水平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脑侧支循环状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与不良组(28例),另设3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梗死早期血清中一组miRNAs的分子变化,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s水平与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血清中抑制血管新生的MIR-15b、MIR-92a及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水平在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组及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部分特异性miRNAs分子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这些抑制或促血管新生的miRNAs,特别是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是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好坏的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血清中一组特异性miRNAs分子可能作为一种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侧支循环状况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A930G、C549T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269例CI患者(cI组)和187例无CI对照者(对照组)的基因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I组的一A930G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930G等位基因、C549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等位基因930A与549T配对、呈单倍型AT时,cI组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A930G的基因突变可能与急性cI的发生相关,同时单倍型AT可能使cI的发病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0年1月~1991年12月采用美国与深圳联合研制的ASF—020型数字式电子监仪对228名产妇于分娩前2小时内应用FHR—uc监护通过对FHR—uc图形及新生儿一分钟Apgar评分的关系来评价电子监护仪在诊断胎儿宫内窘迫中的实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一、材料:选择76例正常产妇,152例临床诊断为高解危产妇或高危儿者228例,其中初产妇226例,经产妇2例,年龄在22~33岁,妊娠35~43周,均系单胎头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的对氧磷酶1(PON1)基因T-107C、PON2 Ser311Cys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乃至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34例脑梗死患者和103名健康对照者PON1 T-107C、PON2 Ser311Cys的多态性基因型,并研究其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结果:多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脑梗死组的PON1 T-107C、PON2 Ser311Cys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阻断酸敏感离子通道1α(acid sensing ion channels 1α,ASIC1α)对大鼠皮质神经元存活及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影响,以及缺氧对皮质神经元ASIC1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使用ASIC1α阻断剂、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阻断剂、电压门控通道阻断剂,利用fura-3/AM荧光显像,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等技术,比较观察对缺氧皮质神经元存活以及钙离子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ASIC1的表达变化。结果酸性环境中,缺氧皮质神经元形态明显改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与加入NMDA受体阻断剂、电压门控通道阻断剂相比较,加入ASIC1α阻断剂明显抑制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P<0.05),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随缺氧时间的延长,神经元ASIC1蛋白表达增加。结论酸性环境中,缺氧皮质神经元的损伤与ASIC1α开放以及表达增加有关;阻断ASIC1α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家兰  王瑛  傅毅 《上海医学》2006,29(7):480-482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关系。方法分析2j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检查结果。结果本组部分患者有共济失调、眩晕、头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Horner征、面部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MRI检查结果显示,延髓上部损害是经典的斜带型,常伴随严重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面瘫;而下部的损害常位于延髓外侧的表面,表现为明显的眩晕、眼震和共济失调。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MRI的受累部位密切相关。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尽快给予恰当的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产科麻痹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具成人女性尸体上观察并测量了在小骨盆腔内神经最易受压的部位是骶干1~3闭孔神经和腰骶干。通过临床观察2560例产妇,产时出现产科麻痹症状者有49例,占1.9%,产后出现产科麻痹3例,占0.12%。同时分析了产生产科麻痹症状的原因和误诊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剖腹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非杓型高血压以及其他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将入组的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0名对照者(非脑梗死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进行甘油三酯(TI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blood glucose)、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测定。所有入组被检者均为高血压患者,给予24h动态血压的监测,并详细记录患者年龄和性别。同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脑梗死组的TG、血糖浓度明显高于非脑梗死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的HDL-C浓度明显低于非脑梗死对照组;升高的胆固醇、白昼平均血压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概率增加,而夜间平均血压越降低也越容易引起脑梗死的发生;与非脑梗死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的非杓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高血糖、高TG、低HDL-C和非杓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