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澍  黄小钦 《新医学》2007,38(8):516-517,F0003
目的:总结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8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38例中年龄小于18岁32例(84%),偏瘫14例,尿崩症11例。头痛、呕吐8例,视力减退8例,视乳头水肿8例,丘脑底部综合征7例,复视4例,性早熟3例。肿瘤位于松果体区13例,鞍区11例,基底节区14例。位于松果体区或鞍区的生殖细胞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钙化不多见;磁共振表现为不规则形病灶,T1、T2加权像呈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在CT上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病灶;磁共振上表现为T1加权像混杂低信号,T2加权像呈混杂高信号。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以儿童、青少年多见,病变多位于松果体区、鞍区或基底节区。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尿崩症、视功能障碍或偏瘫,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外周血清中miRNAs水平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脑侧支循环状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与不良组(28例),另设3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梗死早期血清中一组miRNAs的分子变化,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s水平与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血清中抑制血管新生的MIR-15b、MIR-92a及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水平在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组及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部分特异性miRNAs分子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这些抑制或促血管新生的miRNAs,特别是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是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好坏的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血清中一组特异性miRNAs分子可能作为一种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侧支循环状况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3.
命门理论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命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枢纽,是人体元精、元气、元神所产生舍藏的场所。命门的主要实质器官是脑髓,其系统尚包括脊髓、神经纤维、其它内分泌腺、激素和神经递质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造成严重脑缺血的基础上,应用微循环闭路电视显微系统行颅骨开窗法对兔脑软脑膜微循环进行录像,直接动态观察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对脑复苏后微循环的变化。实验分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患者染色体9p21.3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5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无斑块为对照组231例、单斑块组67例、多斑块组258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用SPSS19.0软件统计数据。结果斑块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多于无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与入院时的NIHS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无论是在小于等于65岁还是超过65岁两个年龄段,9p21区带上所有6个SNPs(rs10757278、rs1333049、rs2383206、rs1537378、rs4977574和rs2383207)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无斑块组(对照组)与斑块组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P0.001;OR=2.29;95%CI=1.54~3.40)。单斑组、多斑组患者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别为无斑块组的1.87倍(95%CI,1.02~3.42;P=0.043)和2.42倍(95%CI,1.59-3.66;P0.001),而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大小与神经功能缺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6个9p21.3区域SNP位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无关联性;急性脑梗死发病期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有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Barbecue翻滚法和体位限制在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BPPV)中的作用。方法:将HC-BPPV患者随机分成2组,复位组给予Barbecue翻滚法治疗加体位限制,对照组仅给予体位限制治疗。结果:复位组23例,对照组22例,第4天随访时复位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78.3%(18/23)和22.7%(5/22),两者相差显著((?)~2=11.74,p<0.005),第7天随访时,两者的成功率分别为82.6%(19/23)和31.8%(7/22),两者也相差显著((?)~2=9.9,p<0.005)。结论:Barbecue翻滚法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体位限制治疗,凡HC-BPPV诊断明确者均应给予Barbecue翻滚法治疗。  相似文献   
7.
氧胺酮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静脉麻醉药,通过微循环闭路电视显微系统行颅骨开窗法对软脑膜微循环进行录像,直接动态观察氯胺酮对脑微循环的影响。12只纯种兔,以5%异戊巴比妥钠50 mg·kg~(-1)麻醉。微循环选择3、4级微动脉和4、5级微静脉对其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5(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5,GRK5)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认知障碍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和门诊的AD患者,根据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分为轻度AD(27例)和中-重度AD组(37例),另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GRK5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外周血GRK水平与患者疾病间的相关性。结果:轻度[(7.58±0.50) ng/mL]及中-重度AD组[(4.37±0.26) ng/mL]外周血淋巴细胞中GRK5水平与对照组[(15.65±0.74) ng/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AD组与中-重度AD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GRK5蛋白水平与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2=0.678 1)。结论:AD患者存在GRK5水平下降;外周血淋巴细胞GRK5可能作为早期诊断AD的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YP2C19、ABCB1和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59例,测定CYP2C19(rs4244285、rs4986893)、ABCB1(rs1045642)和PON1(rs662)基因型及血栓弹力图(TEG),并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临床终点事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一般情况及临床因素对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疗效。结果:59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治疗相关的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发生率为8.5%。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6.0±10.1)%、(78.4±17.3)%和(66.4±23.0)%,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47),ABCB1和PON1各基因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与HTPR相关(P=0.681)。随访1年中,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2、3和3例;ABCB1携带TT、TC、CC等位基因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1,3和4例;PON1携带AA、AG、GG等位基因患者的临床事件分别有4,2和2例,各基因型之间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CYP2C19、ABCB1和PON1基因多态性尚不能预测服用氯吡格雷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黄澍  刘惠英 《海南医学》2005,16(9):180-180
女,70岁,因“反复咯血半月余伴发热三天”于2002年3月16日拟“肺癌”收住入院。咯血以痰中带血为主,体温波动于38-39℃之间。患者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十余年,不规则口服戴芬胶囊和强的松片,近三年出现关节畸形症状。起病以来无盗汗、消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