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外周血清中miRNAs水平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脑侧支循环状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与不良组(28例),另设3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梗死早期血清中一组miRNAs的分子变化,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s水平与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血清中抑制血管新生的MIR-15b、MIR-92a及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水平在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组及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部分特异性miRNAs分子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这些抑制或促血管新生的miRNAs,特别是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是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好坏的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血清中一组特异性miRNAs分子可能作为一种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侧支循环状况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早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58例,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史分为TIA组(26例)和非TIA组(32例),另选取1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头部CT测定脑梗死灶体积;以CD34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以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分析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血清VEGF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患者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非TIA组(均P0.01)。非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和血清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非TI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有或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或脑梗死体积均成负相关,而且在TIA组内EPCs数量与血清VEGF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关系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TIA增加了对循环EPCs的动员,提高了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EPCs增加很可能受VEGF调节,这可能是TIA发挥对后继脑梗死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以及凋亡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不同临床阶段神经病理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夹心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轻、中、重度AD患者、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脊液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水平;以蛋白印记法及激酶活性测定法检测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和活性。结果各AD组患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的水平较其他组不同程度升高,而IL1ra则不同程度降低。各AD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IL1β与TNFα水平相应增高,IL1ra却相应下降,其中重度与轻度A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中度AD尤其是中度AD患者caspase3含量和活性较VD患者及正常老年人明显升高(P<0.05或P<0.01),重度AD患者caspase3含量和活性虽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但较之于轻、中度AD患者反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各AD患者脑脊液中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与caspase3表达量和活性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造成的级联反应在AD脑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过度凋亡可能是轻、中度AD患者神经元退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重度AD患者凋亡可能不再是其脑损害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Web of Science中近10年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CiteSpace 5.8.R3软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源,对2012~2021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共现/共被引网络分析及图形可视化。结果 经筛选本研究共纳入4 946篇文献,近10年全球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发文量位居第3,美国处于核心领先地位,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文献的作者和发表论文数量前10位的作者均为国外研究人员;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中首都医科大学是唯一上榜的中国机构,位列第7;近10年研究热点聚焦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式和取栓器材上;发展趋势与前沿将继续集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临床研究。结论 近年来全球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研究领域发展迅猛,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明显,未来的研究趋势可能仍为取栓装置的探索创新和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痴呆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在不同痴呆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2003-09/2005-08我院和台山市人民医院神经科就诊的70例老年痴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30例、混合性痴呆(MD)15例、血管性痴呆(VD)25例. 用夹心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老年人血清和脑脊液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水平. 结果:各痴呆组患者脑脊液中TNFα的水平较正常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升高,而IL-1ra则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AD组患者脑脊液中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6含量较对照组却无增高;VD组患者脑脊液中IL-6水平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IL-1β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增高; MD组患者IL-1β,IL-6水平较对照组均有增高(P<0.01). 各痴呆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IL-1ra的水平与正常老年人相比无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痴呆患者血清与其相对应的脑脊液中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之间无相关. 结论:痴呆患者脑内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是其神经病理损害因素.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的多发性小关节炎。早期可有红、肿、热、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变形,致残率高。我院对未接受正规治疗、院外滥用激素以及皮质醇降低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促皮质素肌内注射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丹参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样大鼠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丹参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样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凝聚态 β 淀粉样肽 1~ 4 0片段 (Aβ1 4 0 )注入大鼠海马内建立AD样病变的动物模型 ;用乙酰胆碱酯酶 (AChE)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内胆碱能纤维的变化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海马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结果 造模型 14d后 ,海马内AChE阳性纤维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海马内iNOS的表达上调 ,而nNOS的表达降低。此外 ,各亚区内AChE阳性纤维面积百分比与iNOS细胞数存负性相关。而经丹参酮灌胃处理后 ,对上述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丹参酮能明显地保护AD样大鼠脑内胆碱能系统 ,并能调节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这可能为其治疗AD样大鼠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提高风湿免疫科患者满意度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2~10月收治的400例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入院后采用常规优质护理服务,实验组在入院后发放个性化需求调查表,住院期间按照其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结果 对照组200例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147例,满意43例,不满意10例;实验组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188例,满意10例,不满意2例.两组满意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对提高风湿免疫科患者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起到了显著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采用胸腺肽注射液穴注或肌注对30 例RRI患儿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随机分为穴注足三里组(观察组n = 15) 和肌注组( 对照组n = 15) 。结果 , 观察组有效率1 0 0 % , 对照组有效率73. 3% , 经R 分析P< 0. 05, 提示: 胸腺肽穴注足三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穴位注射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龙宣  陈可  曾晓玲  王华 《新中医》2000,32(5):21-22
我们根据传统针灸理论,采用穴位注射结合优降糖治疗H型糖尿病,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16床资料1.l诊断分型标准本组病例均根据WHO1985年制定的DM诊断标准(‘)和ADA1997年的分型标准[2]确诊和分型。l.2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1997-1999年针灸科与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为4组,即优降糖组15例,黄民注射液肌注加优降糖组15例,生理盐水穴注三阴交加优降糖组15例,黄茂注射液穴注三阴交加优降糖组15例。各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