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和肝组织TGF-β1水平与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为肝纤维化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肝活检病理诊断区分131例慢性HBV感染者纤维化程度(S0~S4),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表达并半定量.分析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清和肝组织TGF-β1均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r分别是0.74和0.89,P<0.01).血清TGF-β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问分割比较,S0和S1分别与S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各组与S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S1组和S3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肝组织TGF-β1表达在S3和S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表达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相关(r=0.61,P<0.01).结论 血清TGF-β1和肝组织TGF-β1水平与慢乙肝肝纤维化程度相关,血清TGF-β1有希望成为临床判断轻度或重度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ALT水平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组前血清ALT水平高低分为酶正常组(ALT≤50u·L-1)酶异Ⅰ组(ALT51~100u·L-1)、酶异Ⅱ组(ALT101~200u·L-1)、酶异Ⅲ组(ALT>200u·L-1)。分别在治疗后6mo和12mo观察HBVDNA阴转、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情况和ALT复常率。对使用拉米夫定后合并用降酶药和不合并降酶药6mo和12mo后HBV DNA阴转、HBeAg阴转和HBeAg血清转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拉米夫定治疗12mo后HBV DNA阴转率达91.7%,HBeAg阴转率达25%,HBeAg血清转换率达20.8%;各组比较,酶异Ⅱ组HBeAg阴转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达53.3%和46.7%,高于酶异Ⅰ组和酶正常组(p<0.01)。2、拉米夫定治疗12mo,ALT复常率达62.2%,其中酶异Ⅱ组复常率达80.0%,明显高于酶异Ⅰ、Ⅲ组(p<0.05)。3、拉米夫定治疗后12mo不合并降酶药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达31.4%和25.7%,明显高于合并降酶药组(p<0.01)。结论 对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更适合抗病毒治疗的是ALT>100u·L-1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不主张同时使用降酶药。  相似文献   
3.
泛素是具有高度保守性的76个氨基酸蛋白质,通过蛋白酶降解蛋白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蛋白质质控系统,参与调节细胞周期进程、抗原提呈、转录和信号转导等多种细胞生理过程,泛素化底物及其随后的降解过程贯穿于整个细胞的质膜系统,从细胞膜、内质网到核膜等等。病毒也利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逃避宿主的免疫监测。因此,了解由泛素系统紊乱而引起的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N-乙酰半胱氨酸对重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一种含巯基的化合物,国外多用于药物性重型肝炎的治疗,对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早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鲜见报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NAC对65例重肝患者血清IL-18、IFN—γ和NO水平表达的影响,为针对性治疗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重肝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阴虚质体质与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本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根据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分型,依据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组,比较阴虚体质与其他各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阴虚质体质炎症分级主要分布在G2-G3;阴虚质体质纤维化分期主要分布在S3-S4,与其他体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虚质的中医体质类型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从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肝组织损害有逐渐加重趋势,阴虚质最有可能出现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纳米活性碳缓释微囊(ACNAC)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12周诱导建立NASH大鼠动物模型,分别给予ACNAC高、中、低每日不同剂量(800 mg/kg、400 mg/kg和200 mg/kg)与易善复(0.692 mg/kg)、乙酰半胱氨酸(400 mg/kg)连续灌胃8周后,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肝匀浆丙二醛(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肝脏病理指标.结果 ACNAC中剂量组与高脂组相比,血清ALT、AST明显下降(P<0.01 、P <0.05),且优于易善复组(P<0.05).血清TCHOL 、TG、LDL-C和CR检测结果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数值上ACNAC明显低于高脂组,且优于易善复组和NAC组.ACNAC高、中、低三组与高脂组相比,SOD活力明显升高(P <0.01) 、GSH含量明显升高(P<0.01),ACNAC中剂量组与高脂组比较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但略低于易善复组(P<0.01)).结论 相关剂量的乙酰半胱氨酸纳米活性炭缓释微囊可增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HBV感染是否对FibroScan(R)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AP)有影响.方法 使用FibroScan-502机型对临床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及慢性乙肝合并脂肪肝(CHB合并NAFLD)患者进行肝脏脂肪含量(CAP值)测定.结果 579例CHB患者、124例CHB合并NAFLD患者和624例NAFLD患者FibroScan检查,FibroScan测定的CAP与BMI呈正相关(r=0.46,P=0.004),而与血清HBV NDA载量、HBsAg载量以及HBeAg阳性与否无关;CHB组的CAP值(218.90 &#177;56.40 dB/m)显著低于NAFLD组(290.85&#177;61.46 dB/m,P=0.00),也低于CHB合并NAFLD组(284.93&#177;64.70 dB/m,P=0.00),而CHB合并NAFLD组的CAP值与NAFL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血清高HBV DNA载量组的CAP值与低HBV DNA载量组间,高HBsAg载量的CAP值与低HBsAg载量组间,以及HBeAg阳性组的CAP值与HBeAg阴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不影响FibroScan测定的CAP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8(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探讨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引起脂肪性肝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病员中筛选脂肪肝患者74例(包括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并设健康对照组28例,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较健康对照组与脂肪肝组之间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对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血清IL-6、IL-8、TNF-α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酒精性、非酒精性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②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敏感性与IL-6、IL-8、1NF-α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65、-0.76、-0.43。结论 胰岛素抵抗引起脂肪性肝炎可能是通过IL-6、IL-8、TNF-α介导的,值得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的麻疹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以便对早期麻疹病毒感染做出准确及时的临床诊断.方法:采用TaqMan特异性荧光标记探针标记的RT-PCR技术对40例临床疑似麻疹患者的咽拭子进行麻疹病毒核酸的检测,同时对其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特异性抗体IgM.结果:40份患者咽拭子RT-PCR检测均阳性,40位患者入院第2天血清ELISA法检测,麻疹特异性抗体IgM阳性28例,阴性12例,1周后对12例麻疹特异性抗体IgM阴性的患者再次检测,结果12例全阳性.结论:荧光定量RT-PCR检测麻疹病毒方法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血清麻疹特异性抗体IgM检测方法相比,荧光定量RT-PCR法在临床症状出现后就能检测到,同时不受标本量的限制,在短时间内就可完成检测,更适合作麻疹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