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43篇
  免费   6744篇
  国内免费   3276篇
耳鼻咽喉   986篇
儿科学   2941篇
妇产科学   1055篇
基础医学   4415篇
口腔科学   1698篇
临床医学   17392篇
内科学   16801篇
皮肤病学   4186篇
神经病学   3702篇
特种医学   40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0篇
外科学   5150篇
综合类   41226篇
预防医学   11734篇
眼科学   2308篇
药学   14063篇
  105篇
中国医学   33923篇
肿瘤学   1453篇
  2024年   689篇
  2023年   2432篇
  2022年   2717篇
  2021年   3159篇
  2020年   3365篇
  2019年   3301篇
  2018年   1645篇
  2017年   2549篇
  2016年   2992篇
  2015年   3733篇
  2014年   6797篇
  2013年   6446篇
  2012年   8359篇
  2011年   9151篇
  2010年   8833篇
  2009年   8463篇
  2008年   10139篇
  2007年   9195篇
  2006年   8198篇
  2005年   8669篇
  2004年   7233篇
  2003年   6560篇
  2002年   5854篇
  2001年   5526篇
  2000年   4062篇
  1999年   3428篇
  1998年   3140篇
  1997年   3045篇
  1996年   2974篇
  1995年   2659篇
  1994年   2426篇
  1993年   1947篇
  1992年   1873篇
  1991年   1755篇
  1990年   1375篇
  1989年   1645篇
  1988年   397篇
  1987年   261篇
  1986年   165篇
  1985年   134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9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目的:探讨近年来细菌性阴道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的文献,从中总结、分析细菌性阴道病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对细菌性阴道病的中医治疗应依据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采用健脾补肾、清热利湿等法。西医常规治疗多采用口服或阴道局部用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复发率高。结论:中西医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各有所长,但如何有机结合,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诊疗系统,乃是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92.
述析帛书《五十二病方·祛疣》医方,其施治所用“道具”“仪式或动作”“祝辞”等是巫术治疗的三要素,同时与施术治疗相关的神秘数字“三、七”,特殊时日“月晦日”、咒语“祝辞”“禹步”等既极具巫医文化内涵又与现代医学的“时间生物学”、心理学以及体育疗法等存在理论关联性,很好地佐证了“医起于巫,巫医同源”的观点。通过对其巫医文化内涵的分析,表明巫医存在的时代科学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适用局限性,这都将有利于今后继续对巫医问题进行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93.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饮食习惯的西方化,IB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复习了近年来关于IBD与饮食习惯及吸烟关系的相关文章,对比了各项研究数据,发现高糖、高脂且缺乏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的饮食方式对IBD不利,而低糖、低脂且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饮食方式对IBD具有保护性作用。吸烟被认为是克罗恩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4.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白芍和甘草(炙)等比例配伍而成,具有养血敛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血虚津伤和筋脉失濡所致的腿脚挛急、脘腹疼痛。被历代医家推崇并沿用至今,并且拓展出了应用范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显著的解痉、止痛、镇咳、平喘及抗炎等作用,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及妇产科疾病等。笔者从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方义衍变、组方配伍分析、药理药效学研究、现代临床应用4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现代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并为其制剂的临床定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95.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399条,涉及中医古籍238部。从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药味炮制、制法、煎法、服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源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后世记载的半夏泻心汤大多遵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并在临床应用有延伸和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352条文献中,痞证(341)最多,约占96.88%,此外,亦零星用于暑证、疟疾、反胃、湿温、黄疸等病证。在记载药物剂量的122条文献中,近二分之一与《伤寒杂病论》原文记载完全相同。在有药味炮制的112条文献中,甘草(86)最多,多为炙(80);其次为半夏(79),多为"汤洗去滑"(67)。在有煎法记载的111条文献中,继承《伤寒杂病论》"去滓再煮"最多(68),另有"水煎"(32)和"姜枣煎"(11)。在有服法的108条文献中,近一半继承了《伤寒杂病论》"温服一升,日三服"。通过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半夏泻心汤的中医古籍文献,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发提供更准确的古代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96.
水肿为临床常见病症,《临证指南医案》选方用药精当,脉因证治切于临床实用,其所载医案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认为阳水为病多因风、湿、热邪侵袭,阴水为病则多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故以祛风散邪、清热宣肺、分消走泄之法辨治阳水;以补气益肺、温阳健脾、补火生土等法辨治阴水;若水肿时久,诸法难效,则可参酌以治奇经之法辨治。以《临证指南医案》辨治水肿之法为指导,结合辨证与辨病论治和既病防变及善后调养的指导思想,临床应用颇为卓效,最后附一典型医案加以例证。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肾阴虚及肝胆湿热两种典型证候(同病异证)的血清差异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通路,探寻虚、实两种典型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以期从代谢水平上为中医证候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不同证候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胆湿热证40例,肝肾阴虚证41例,隐证(无证可辨)者30例)中医症状及体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两种不同证型的临床信息分布规律及证候特征;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对乙肝肝硬化患者,以及与之相匹配的60例健康人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经非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及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找出与乙肝肝硬化疾病本身及其两种典型证候相关的差异性物质;运用MetaboAnalyst 3.0数据库,寻找并解析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虚实两种证候间差异性物质的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1)肝胆湿热证中出现频率较高(50%以上)的症状为小便色黄,口干,口苦,口臭或有异味等。肝肾阴虚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为口干、腰酸、乏力、腿软等。两证共见症/征为口干、尿黄、易怒、舌红。(2)各组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与健康组比较,隐证组中白蛋白(Albumin,ALB),肝胆湿热证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总胆汁酸(Total Biliary Acid,TBA)及ALB,肝肾阴虚证TBil、ALP、GGT、TBA、AL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隐证比较,肝胆湿热证TBil、DBil、AST、ALP、TBA、ALB,肝肾阴虚证TBA、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胆湿热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TBil、D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代谢组学检测及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各组之间代谢谱均有良好的区分,并获得各组间的差异性物质。发现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两典型证的共同物质10个,去除疾病(隐证)的信息,则得到两证共同物质6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为甘氨酸、丝氨酸及苏氨酸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同时,分别获得两证各自特异性的代谢物质各8个,分别涉及亚油酸代谢和甘氨酸、苏氨酸及丝氨酸代谢。结论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不同证之间既存在病的共同物质(同病),也存在证的差异物质(异证),从而在代谢层面上为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卵巢低反应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兼肝郁气滞、脾虚胃弱。临证治疗注重既往病史,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治以补肾益精、活血化瘀,循卵巢周期调治,卵泡期重在补肾滋阴,黄体期注重补肾助阳,兼健脾疏肝,调和气血。灵活运用基础体温、阴超实时监测卵泡、内膜情况,及时调治,积极试孕。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