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37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123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0篇
外科学   973篇
综合类   23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血液回收在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各20例脊柱侧弯矩形主患者分别采用输自身回收血液和输异体库血的方法。而使患者术后HCT≥30,Hb≥10g/L,并观察输血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采用血液回收组可以明显减少异体库血的需要量,而且可避免输异体血时发生的过敏反应,结论:血液回收在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骨盆骨折Tile分类与患者早期输血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Tile分类与患者输血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对骨折患者的输血量进行预测,指导临床早期对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的救治,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研究5年间我院收治的9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年龄40.7岁)输血量、ISS评分、伴发损伤、住院时间、死亡率等与骨折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结果:3型骨折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与输血量、ISS、死亡率等,各组之间具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患者平均输血量为912ml,其中C组平均输血2200ml。ISS评分平均为18.4,其中C组为28.7。死亡率平均为5.2%,C组平均为19.0%。并且骨折的3组分类的伴发损伤之间也有统计学上差别。结论:Tile骨折分类方法能对骨盆骨折患者输血量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骨折类型越严重,患者早期复苏时的输血量就越多,伴发胸腹部损伤的机会和ISS评分也增加。  相似文献   
73.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发黄韧带骨化的实验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脊柱黄韧带骨化的实验模型。方法 :以中国大白兔为实验对象 ,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rhBMP 2 )作为诱导物 ,分别将rhBMP 2 /明胶海绵植入双侧黄韧带腹侧的硬膜外腔 (E1组 ) ,或直接将rhBMP 2注射到双侧的黄韧带内 (E2组 ) ,每一侧植入物中含rhBMP 2 10 0 μg。设立相应的对照组 (C1组、C2组 )。对手术节段进行X线、CT扫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脊柱CT扫描发现E1组 4周时手术节段后正中椎板前方出现结节状高密度增高影 ,8周时密度进一步增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E1组手术节段韧带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并发生骨化。E2组仅见黄韧带轻度增生肥厚及少量散在的软骨细胞。C1组和C2组黄韧带组织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rhBMP 2可诱导脊柱黄韧带骨化 ;明胶海绵可作为BMP诱导成骨的载体。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6例60-81岁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4例取自体髂骨移植,并行带锁钢板内固定,2例用Cage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入。结果 23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临床疗效优良率73%。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多器官功能退化,颈部骨质退变,临床表现复杂,多节段发病,诊断及治疗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只要选择适当,高龄并非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75.
下腰椎手术失败原因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连顺  李家顺 《上海医学》1991,14(4):190-192
  相似文献   
76.
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大白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现象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48只SD大鼠为分两组,Allen's法致伤脊髓(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分别于术后4、8、24、48、72、168h处死,采集脊髓标本,应用HE、TUNEL当色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HE当色显示轻度损伤后 髓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小出血灶,后期为胶细胞增生,中度损伤早期主要表现为大片出血灶,继之出现损伤部位细胞液化坏死,后期空腔形成。TUNEL染色显示,术后4h即出现细胞凋亡,术后8h达最高峰,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术后48h开始减少,术后72h和168h仍可见到凋亡的胶质细胞,术后4h和8h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损伤节段内,结论:脊髓损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现象,从形态上看包括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和凋亡,细胞是脊髓继发性损害中细胞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观察颈前路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植骨融合的初步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8只山羊均行颈前路手术减压切除1个颈椎椎体,随机分为3组,分别施以AC-AFF、钢板+钛网、钢板+髂骨块固定融合。饲养6个月后,颈椎标本经固定脱水等处理,依次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CT扫描及显微镜下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观察AC-AFF与相邻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所有山羊均存活,内固定物牢固在位,无松动及移位,钛网或AC-AFF与相邻骨接触面局部膨大,硬化为骨性。髂骨植骨组融合情况良好,融合界面上有较多的骨痂生成。X线摄片见植骨块、钛网、AC-AFF中空区域模糊且有骨组织生长,内植物周围无透光带存在,植骨界面上有骨桥形成;CT扫描在钛网及AC-AFF组可见内植物腔内形成的新骨通过其四壁的网眼结构与周围骨质相接,说明所有标本均达到骨性融合,但其中以AC-AFF组形成的新骨数量为多,且较为成熟。光镜观察发现在椎体终板及内植物与减压槽侧壁骨质接触处,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但在钛网植入物的侧壁腔隙局部仍有无骨痂通过区存在。结论AC-AFF植骨融合良好,与植骨块及钛网植骨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植骨界面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可作为颈椎减压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基因启动子149、950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92例脊髓型颈椎病和19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外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产物根据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后不同分解产物和等位基因来判断每例患者骨保护素的基因型。确定对照组、疾病组不同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评价颈椎病严重度以JOA评分,同时采用颈椎MRI评价病变节段,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采用两元回归分析来确定脊髓型颈椎病的独立风险因子。结果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149T/C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950 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两组分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对于149T/C基因型,其JOA评分、颈椎MRI受累节段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9 T/C SNP、平均桌面工作时间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骨保护素149 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有关,而与其严重度无关。950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无明确相关性。149 T/C SNP、平均桌面工作时间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0.
血管造影栓塞治疗在严重骨盆骨折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盆骨折往往是高能量创伤所致且常伴大出血,目前对何种骨盆骨折患者、在何时和何地施行血管造影检查和可能的栓塞治疗存在争议.骨盆骨折的重要治疗措施包括控制大出血、固定骨盆环和多学科的合作等.血管造影栓塞术(angiographic embolization,AE)可明确出血来源、控制出血和降低严重骨盆骨折所致的死亡和并发症.根据近年文献,本文从4个方面综述了AE在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中的作用,并强调AE是控制骨盆骨折大出血的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