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33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未行气管切开187例(A组),行气管切开148例(B组)。分析患者入院至出院前白蛋白指标的变化特点。患者入院后即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每周行2次白蛋白检测,根据所测指标调整营养成份及剂量,对于A组伴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同时以人血白蛋白静滴,能自主进食鼓励加强饮食;加强抗感染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对比分析2组白蛋白变化趋势及在入院时、入院后每3d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对2组白蛋白指标差异及白蛋白静滴例数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12d,为(31.8±3.7)g/L;B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9d,为(29.8±3.2)g/L。入院前18d,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蛋白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B组静滴白蛋白例数明显多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颈椎脊髓损伤后血清白蛋白迅速降低,纠正困难,气管切开加重低蛋白血症;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鼓励自主进食,必要时静滴人血白蛋白静滴,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3例新鲜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CT重建或MRI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术前C级12例,D级6例,E级5例。患者于清醒状态下先行持续闭合颅骨牵引,然后进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定时床边X线摄片。损伤至开始牵引的间隔时间平均为28h(5~51h),平均牵引重量为12kg(6~15kg),平均牵引时间为1.5h(0.5~5.5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结果 23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下降。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评级C级5例,D级10例,E级8例。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新鲜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患者应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同时进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定时床边X线摄片,复位成功后,择期行颈前路手术。该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手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双手功能障碍程度。[方法]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1例按年龄3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进行分组,选择年龄、性别及例数均匹配的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Duru z′s Hand Index(DHI)手部功能指数评分法对疾病组及对照组双手功能进行定量评分。患者颈椎病严重程度评价采用改良JOA评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疾病组及对照组左右手功能评分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对患者手部功能评分及JOA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年龄由低至高4组中,DHI评分均值在Con-trol及CSM组分别为88.6±1.0、82.1±5.6;86.3±1.8、80.2±4.3;80.8±4.8、71.9±6.6;79.4±6.3、62.5±7.4,CSM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各年龄组左右手评分及均值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M组JOA评分在各年龄组分别为13.0±1.8、12.4±1.7、11.7±1.4、10.3±1.4,JOA评分与DHI评分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8、0.497、0.459、0.482(P0.05),二者具有相关性。[结论]Duru z手部功能指数能较客观并定量地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手部功能障碍程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部功能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并与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基因启动子149、950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192例脊髓型颈椎病和19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外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产物根据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后不同分解产物和等位基因来判断每例患者骨保护素的基因型。确定对照组、疾病组不同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评价颈椎病严重度以JOA评分,同时采用颈椎MRI评价病变节段,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采用两元回归分析来确定脊髓型颈椎病的独立风险因子。结果在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149T/C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950 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两组分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对于149T/C基因型,其JOA评分、颈椎MRI受累节段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9 T/C SNP、平均桌面工作时间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骨保护素149 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有关,而与其严重度无关。950T/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无明确相关性。149 T/C SNP、平均桌面工作时间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比较颈后路全椎板切除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89例重度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患者均出现了完全性瘫痪或不完全性瘫痪症状。按照手术方案将其分为后路组(43例)与前路组(46例),后路组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前路组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差异,分析术前、术后2周时两组呼吸模式及术后3、6周时两组痰培养病原体差异;采用ASI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2周、2年评价神经功能状况。对比分析两组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的差异。结果 后路组(n=43)及前路组(n=46)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出现1例血肿,3例脑脊液漏;后路组出现了2例脑脊液漏,1例深静脉血栓。后路组及前路组术前的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呼吸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时两组不同呼吸模式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痰培养阳性的普通细菌和真菌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后路组痰培养无论是普通细菌还是真菌阳性例数都减少,而对照组均有少量增加,两者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价患者神经功能ASIA评分,前路组与后路组组内术后2年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ASI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运动及感觉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完全性瘫痪(A级)、不完全性瘫痪(B级)在术前及术后2年的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后2年神经功能恢复无差异,但后路全椎板切除更有利于呼吸功能恢复和肺部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干预对急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闸北分院收治的462例不完全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组387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83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6例,单纯后路减压术78例),非手术组75例.颈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随访12~27个月,432例患者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改善,改善率为93.51%,手术组改善率(381例,98.45%)高于非手术组(51例,68.00%).各组治疗后ASI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各组治疗前后ASIA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手术组ASIA评分差值大于非手术组(P<0.05),而且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ASIA评分差值大于单纯后路手术(P<0.05).结论 急性不完全颈脊髓损伤宜早期外科干预,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颈椎病脊髓病手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的分级研究,评价其对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长征医院及闸北分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5例,诊断脊髓病手并进行分级;分析脊髓病手“手指逃离征”的肌电图表现,分析分级程度对应肌电图尺神经传导速度及F反应相互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10s握拳-伸指试验次数与肌电图尺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采用二样本无数比较的t检验对比分析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和进展期诊断组JOA评分差异。结果 当“手指逃离征”为0级时肌电图表现未见明显异常,随着分级增高,肌电图异常表现逐步增多。10s握拳-伸指次数越高时,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也越快,两者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0.58,呈正相关。脊髓病手早期诊断组和进展期诊断组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指逃离征”可能较肌电图更具早期诊断意义,脊髓病手的分级研究有利于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提高临床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在脊柱各运动节段中活动范围最大,承担颈椎50%的旋转和12%的侧屈活动,其稳定性极为重要[1]。无论是在因创伤造成骨折脱位,还是因齿状突不连接等发育异常,均可造成上颈段脊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寰枢椎解剖位置特殊,手术操作难度及风险均很大。  相似文献   
10.
徐广辉  贾连顺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3):1824-1826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颈椎退变等疾患的主要术式,术后植骨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临床疗效的主要指标.因此,对手术减压融合节段融合状态的观察及判断十分重要[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