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4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3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130篇
临床医学   958篇
内科学   140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651篇
综合类   2374篇
预防医学   4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50篇
  5篇
中国医学   1885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450篇
  2011年   511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89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524篇
  2006年   469篇
  2005年   464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403篇
  2002年   379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分析 2018—2021年我院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变迁。方法:收集 2018—2021年天津市南开医院胆道感染病原菌,采用 VITEK2 Compact对其进行鉴定及药敏检测,药敏结果按照 CLSI 2020年版标准判定,数据采用 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胆汁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 4 9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3 306株,占 67.39%;革兰阳性菌 1 494株,占 30.45%;真菌 106株,占 2.16%。耐碳青霉烯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 2.31%、12.99%。非发酵菌中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CRPA)和鲍曼不动杆菌( CRAB)检出率分别为 62.88%、 70.59%。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CNS)检出率分别为 45.71%、 64.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喹努普汀 /达福普汀、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均较低,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 VRE)检出率 0.67%。结论: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以肠源性细菌为主,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多重耐药菌增加,应密切关注胆道感染常见菌群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胃切除术(LAPPG)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LADG)(BillrothⅠ式吻合)对胃体中部早期胃癌病人术后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9例早期胃体中部癌(cT1N0M0)病人进行1∶1前瞻性随机化入组,其中LAPPG组(行LAPPG)34例,LADG组(行LADG,BillrothⅠ式吻合)35例,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BMI、术前合并症及术后病理诊断的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Ⅱ级以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BR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镜下诊断BRG比例LAPPG组显著低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例(8.8%)vs.16例(45.7%),χ^2=11.763,P=0.001];LAPPG组中Kellosalofen分级Ⅱ度以上BRG的比例显著低于LA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5.7%)vs.9例(25.7%),χ^2=5.062,P=0.024];组织学活检发现LADG组胃小凹增生1例、腺体萎缩伴肠化3例,LAPPG组未观察到上述病理组织学异常,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PPG治疗早期胃体中部癌安全可行,该术式较LADG可改善术后BRG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其对病人术后长期疗效及残胃癌发生率的影响仍有待大样本RCT研究的长期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治疗病态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实施OAGB的56例肥胖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为78~262(131.7±30.6)min,术中失血量为20~200(45.2±50.9)mL,术后住院时间为3~7(4.4±1.1)d,每台手术所需钉仓数为5~8(6.7±0.7)个。术后6周内12例(21.4%)发生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级7例、Ⅱ级4例、Ⅲb级1例。术后3、6、12个月的总体重减少百分比(%TWL)分别为20.0%、26.5%及33.5%。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的25例病人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缓解率分别为100%、83.3%、91.7%及44.4%。结论 OAGB治疗病态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安全且有效,术后随访应密切关注胆汁反流和营养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54.
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预后不良。缺乏敏感、特异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替代治疗是患者生存受限的主要原因。虽然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更常用于区分疾病和健康状况,但血液中大量混杂因素的干扰限制了其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鉴于胆汁中富含与胆管上皮细胞代谢途径相关的代谢物,正在成为特别针对胆管癌的生物标志物的丰富来源。本文就胆汁作为胆管癌生物标志物的现状和胆汁的获取分析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引流术后,T管一次性拔除与T管逐渐外退、最后拔除两种T管拔除方法的优缺点。方法传统方法为一次性拔除T管,近年来我们采用逐渐外退T管的方法拔除。回顾性分析两种不同T管拔除方法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种T管拔除方法胆汁漏的发生率无差异,一次性拔除T管胆汁性腹膜炎及由此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逐渐外退、最后拔除T管的方法。结论 T管不采取一次性拔除,而采用逐渐外退、最后拔除的方法能够有效预防或避免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3种不同药物组合方案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BR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0例PBRG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促胃动+中和胆酸组(A组,60例)、抑胃酸+中和胆酸组(B组,60例)、促胃动+抑胃酸+中和胆酸组(C组,60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胃内胆汁反流变化、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及近期复发率。结果治疗后3组胃内胆汁反流情况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其中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 3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为93%,88%和95%,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8%,20%和23%,3组间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 3组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7%,18%和5%,B组复发率明显高于A、C组(P均0.05)。结论 3种组合方案治疗PBRG均有一定疗效,但促胃动+中和胆酸方案和促胃动+抑胃酸+中和胆酸方案优于抑胃酸+中和胆酸方案,PBRG常规治疗应以中和胆酸为基础,联合促胃动力药物,适当加用抑胃酸药物。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服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服用铝碳酸镁片合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主要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42%,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症状积分和复发情况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洋川芎内酯I在灌胃和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特征,为该成分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大鼠按剂量72 mg·kg-1灌胃和尾静脉给与洋川芎内酯I溶液,收集不同时间段尿液和胆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HPLC-VWD)测定大鼠尿液和胆汁中洋川芎内酯I的含量,检测波长均为278 nm,流动相均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结果:灌胃和尾静脉给药48 h后累积经尿液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分别为(179.8±33.68),(264.8±87.28) μg,累积排泄率分别为(0.77±0.15)%和(1.35±0.26)%;给药36 h后累积经胆汁排泄的原形药物量依次为(359.4±75.66),(426.3±140.90) μg,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22±0.49)%和(1.72±0.59)%。结论: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尿液和胆汁内以原形药物的形式排出量较少,且排泄迅速。  相似文献   
5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进一步可发展至肝纤维化与肝硬化。PBC病因不明,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男女比例为1:9)。PBC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西方国家患病率较高,约为1.9-15.1/10万,年发病率约为0.39—1.5/10万。近年来国内外报道PBC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就该疾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0.
1999年6月~2002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返流性胃炎4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40例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