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某院门、急诊处方中应用中药注射液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中药注射液的点评思路,以促进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合理用药,进一步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某院急诊处方中涉及的常用6种中药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的处方,门诊处方中涉及的常用2种中药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的处方共计3 281张进行处方点评,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共抽取急诊处方2 200张、门诊处方1 081张,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2.90(剔除葡萄糖、氯化钠等溶媒,以及维生素B6、维生素C等药物,平均品种数在5个以下,符合相关规定),平均处方金额为320.14元,其中不合理处方225张,占6.46%。不合理处方主要涉及为临床诊断不完整、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用药、适应证不适宜、溶媒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给药途径不适宜。对于发现的疑义处方,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中药注射液与西药联用的适宜性、中药注射液两两合用的适宜性、中药注射液重复用药的合理性等。结论:中药注射液的处方点评工作可进一步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同时需加强临床医师、临床药师的相关知识培训,最终更好地促进中药注射液的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洋川芎内酯I在灌胃和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特征,为该成分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大鼠按剂量72 mg·kg-1灌胃和尾静脉给与洋川芎内酯I溶液,收集不同时间段尿液和胆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HPLC-VWD)测定大鼠尿液和胆汁中洋川芎内酯I的含量,检测波长均为278 nm,流动相均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结果:灌胃和尾静脉给药48 h后累积经尿液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分别为(179.8±33.68),(264.8±87.28) μg,累积排泄率分别为(0.77±0.15)%和(1.35±0.26)%;给药36 h后累积经胆汁排泄的原形药物量依次为(359.4±75.66),(426.3±140.90) μg,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22±0.49)%和(1.72±0.59)%。结论: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尿液和胆汁内以原形药物的形式排出量较少,且排泄迅速。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对中药定量化、标准化,即对中药的定量表征,已日益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同。而化学计量学通过应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来处理中药的复杂数据,并将多变量的研究引入其中从而良好地对中药进行定量表征,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文对近年来中药定量表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原理、特点、局限性及常用统计方法以及其在中药定量表征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深入研究中药定量表征提供参考,为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的结合使用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供一种评价多组分中药的基于数学集合的释药动力学方法.方法:以扶正化瘀方为研究模型,通过建立的基于数学集合的释放动力学评价方法指导扶正化瘀复方释药系统的制备,对其多组分释放特征进行量化评价,并采用Kalman滤波法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者比较结果均表明,扶正化瘀复方释药系统样本4与参比制剂扶正化瘀胶囊显示出释药同步.结论:此结果不仅验证了基于集合的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而且通过异步系数参数整体表征目标制剂的释放情况,并能从各特征峰信息的相对误差参数中找到释药单元剂量调整改进的方向,指导相关成分有目的性地调整,以使目标制剂满足与参比制剂释药同步性的要求,同时为多组分中药复方制剂的定量表征和评价中药多组分释放行为的同步性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某院中药饮片处方的现状和用药合理性,促进中药饮片的临床规范化使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使用该院HIS系统,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该院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处方点评,分析其用药合理性,并对疑义处方进行反馈。结果:共抽取中药饮片处方3 000张,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17.70,平均处方金额为218.94元。其中不合理处方54张,占1.80%,主要不合理处方为不规范处方、联合用药不适宜处方和给药途径不适宜处方。对于疑义处方,重点探讨了饮片处方剂量争议、疑义处方反馈、十八反等中药饮片管理应用情况,并认为今后的饮片点评工作中应持续重点关注中药饮片剂量使用、临床诊断规范书写等。结论:该院中药饮片处方的总体合格率较高,但仍需加强临床医师的相关知识培训并进一步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最终更好地促进中药饮片的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川芎对天麻素(GAS)及天麻苷元(HBA)在偏头痛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234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川芎-天麻配比分别为1∶3(川芎、天麻剂量分别为0.163,0.484 g·kg-1),2∶3(川芎、天麻剂量分别为0.326,0.484 g·kg-1),4∶3(川芎、天麻剂量分别为0.652,0.484 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和脑组织。采用HPLC测定GAS和HBA含量,血浆中天麻素、天麻苷元检测流动相乙腈-0.01%磷酸水(2∶98),柱温35℃;脑组织中天麻苷元检测流动相乙腈-水(3∶97),柱温30℃。利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GAS在3组大鼠血浆中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 984.41±89.91),(1 708.74±108.96),(1 862.76±82.11)mg·L-1·min,平均滞留时间[MRT(0-t)]分别为(63.62±2.04),(61.69±2.40),(75.04±4.29)min,清除率(CL)分别为(0.034 3±0.002 4),(0.039 9±0.002 3),(0.031 6±0.003 2)L·min-1·kg-1。HBA在3组大鼠的脑匀浆中AUC(0-t)分别为(72 891.70±12 075.24),(64 201.77±5 921.88),(97 046.82±11 002.49)μg·L-1·min,MRT(0-t)分别为(82.15±15.34),(68.33±11.22),(96.68±8.87)min,CL分别为(0.395 5±0.072 8),(0.450 7±0.049 2),(0.301 2±0.036 7)L·min-1·kg-1。结论:川芎-天麻(4∶3)时GAS及HBA在血、脑中生物利用度较高,滞留时间延长,消除速率减缓,这与古方中川芎-天麻药对的常用剂量相符,从药动学角度证明了古方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用药情况,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之间所有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住院医嘱信息及临床资料,基于uptodate临床决策顾问、文献依据、药品说明书,综合挖掘其联合用药情况。查阅所有患者病史资料,分析联合用药是否造成影响。结果共收集到75名住院患者,共计686份住院医嘱,547份处方存在联合用药情况。可能有3名患者因银杏达莫注射液的联合用药而造成影响,停药后恢复正常。在与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应用的CYP家族代谢药物中,目前只有硝苯地平可能会引起临床不良反应。结论建议银杏达莫注射液不应与抗凝药、其他中药注射液联合使用,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也应在特定疾病状态下进行,并需监测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王强  沈岚  梁爽  马诗瑜  冯怡  阮克锋 《中成药》2015,37(1):62-69
目的研究川芎对天麻中天麻素及天麻苷元在偏头痛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的影响。方法 156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天麻组(灌胃给予天麻提取物0.484 g/kg)和川芎-天麻组(灌胃给予川芎提取物0.652 g/kg及天麻提取物0.484g/kg),先对每组大鼠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复制偏头痛动物模型,30 min后给予不同药物,并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及脑组织,采用HPLC测定天麻素及天麻苷元在血内及脑内的浓度,以DAS 2.0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川芎-天麻组中天麻素和天麻苷元在血中的平均滞留时间是天麻组的1.37和1.36倍,半衰期是天麻组的1.62和1.76倍,其中天麻素的清除率为天麻组的88.14%,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川芎-天麻组中天麻苷元在脑内的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是天麻组的1.26倍,平均滞留时间是天麻组的1.44倍,清除率为天麻组的77.76%,与天麻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结论川芎与天麻配伍后可显著延长天麻素、天麻苷元在血中的滞留时间和半衰期,同时也增加天麻苷元在脑中的生物利用度及滞留时间,减缓消除速率,表明川芎与天麻配伍后可显著影响天麻指标成分的血脑药动学行为,发挥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指纹图谱与生物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评价通天口服液的质量。方法:采用HPLC建立通天口服液的指纹图谱,并对10批次通天口服液进行同步定量分析;以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生物活性指标,确定通天口服液中活性成分贡献度。结果:10批次的通天口服液相似度均0.96,标示出19个共有峰,确认第6,7,8,10,11号峰分别为芍药苷,升麻素苷,甘草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洋川芎内酯Ⅰ,同步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0批通天口服液中以上5个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显示,洋川芎内酯Ⅰ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苷芍药苷,洋川芎内酯Ⅰ为其主要活性成分(P0.001)。结论:建立了与通天口服液药效相关的指纹图谱,确定了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相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洋川芎内酯Ⅰ,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及升麻素苷,为通天口服液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更合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清瘟汤作用靶标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之间的关联以及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化学成分、靶点,筛选主要活性成分和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使用String对靶标进行GO及KEGG功能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对“清瘟汤”(QWT)主要活性成分与SARS-CoV-2的3C类似蛋白酶(3CLpro)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QWT中共有172个活性成分涉及480个靶标,其中大多数中药归胃经、肺经和脾经,27个活性成分(琥珀酸、香豆素、γ-氨基丁酸、谷氨酰胺、槲皮素、山柰酚、脯氨酸、赖氨酸、木犀草素、色氨酸、L-缬氨酸、胆碱、芹菜素、β-谷固醇、苯丙氨酸、丙氨酸、水杨酸、DL-缬氨酸、羽扇豆酚、腺苷、谷氨酸、熊果酸、大黄素、异鼠李素、黄豆苷元、柠檬酸、阿魏酸)与靶标关系最密切;QWT关键靶点涉及CASP3,CYP1A1,JUN,TP53,HMOX1,ICAM1,FOS,PPARG,CXCR4,SRC,TYR,B2M,MMP9,RPS27A,PSMD3,NPEPPS,CNDP2,TNF,AKT1,APP,NPY1R,CTSS,PTGER3,GGCT,UBB,HLA-A,PTGS2,CXCL8,FUM,PSMC4等,重要靶标富集在感染性疾病、肺部疾病和免疫性疾病三大类疾病通路上,GO分类和KEGG通路富集主要调控抗炎、免疫、血管生成、钙通道等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芹菜素、熊果酸、异鼠李素、羽扇豆酚与3CLpro和ACE2蛋白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结论QWT中的活性化合物主要作用于CASP3,CYP1A1,JUN,TP53,HMOX1等靶点,其中有5种化合物可与SARS-CoV-2的2种主要蛋白进行分子对接,QWT总体通过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可能产生抗SARS-CoV-2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