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448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无明显后方压迫的陈旧性颈椎半脱位行单纯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收治陈旧性颈椎半脱位患者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超过2个月,行前路减压,术中试图通过撑开螺钉及钛网钢板同定的运用,以获得减压固定、恢复正常序列.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颈椎序列及椎间隙高度,随访6-11个月,平均8.5个月,无植骨未融合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病例.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3.4分恢复为最后随访时平均15.9分,改善率为69.4%.结论 对于陈旧性颈椎半脱位,后方结构已纤维愈合稳定,而且无明显后方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技术完全能达到减压融合重建颈椎序列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2.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结果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3.
一个新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吸取以往神经根性疼痛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模拟临床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形式,建立一个新的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方法取大鼠自体尾部椎间盘组织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根据行为学结果检测脊髓背角伤害性刺激标记物c—fos蛋白的表达,并与行为学结果相对照。结果术后实验组大鼠后足底产生了一个长时程机械痛觉敏感性的升高,3周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3周时相应脊髓背角浅层中出现了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新建立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在病理机制上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的产生过程相似,并且此模型能够产生一个长时程的机械痛觉过敏,因此这一模型适于用来研究临床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经痛的机制。  相似文献   
44.
齿突游离小骨的影像学测量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齿突游离小骨的影像学测量及其手术治疗进行研究.方法对已治疗的45例齿突游离小骨进行分析,其中38例采用3种影像学测量方法来评价C1~2不稳程度.所有病人均行后路融合术,其中寰枢椎融合28例,枕颈融合17例.结果测量分析发现,上颈椎最大椎管矢状径<13mm时有脊髓损害的危险.所有手术病人平均随访6年,均取得牢固骨性愈合.38例临床症状改善,4例无变化,3例加重.结论对于齿突游离小骨伴有脊髓压迫症状,或仅有枕颈部症状但影像学测量椎管矢状径减小接近13mm这一临界值,有脊髓损害危险时应施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6例60-81岁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4例取自体髂骨移植,并行带锁钢板内固定,2例用Cage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入。结果 23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临床疗效优良率73%。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全身多器官功能退化,颈部骨质退变,临床表现复杂,多节段发病,诊断及治疗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只要选择适当,高龄并非手术禁忌症。  相似文献   
46.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应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2 8例 ,其中 10例为峡部裂性 ,18例为退行性。 度滑脱 18个节段 , 度滑脱 10个节段 ;男 6例 ,女 2 2例 ;年龄 4 1~ 5 7岁 ,平均 4 5 .6岁 ,椎间植骨块均为自体髂骨。根据手术前后的 X线平片和 JOA评分 ,判定后路腰椎间植骨的融合率和临床效果。结果 随访 12~ 4 0个月 ,平均 2 5 .8个月 ,经 X线检查 ,2 8个椎间隙的融合率为96 .5 % ,JOA评分计算的术后综合改善率为 91.2 %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 4 .2 mm恢复至 11.6 mm。结论 后路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 ,高融合率和综合改善率等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和心理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157例伴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腰椎疾患患者分为单纯腰椎疾患组(82例,A组)和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组(75例,B组),治疗前填写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表(IIEF-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同时行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SEP)潜伏期、波幅的检测.A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B组患者经临床分为早、中、晚期后再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对照组均给予手术治疗.心理干预组除了手术治疗外,同时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后再次采用IIEF-5和BCR、ICR、SSEP检测,并与治疗前进行统计比较.结果:A组患者性功能障碍主要为轻度勃起功能障碍(ED),而B组患者主要为重度ED.A组患者BCR、ICR、SSEP检测结果同正常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干预组IIEF-5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B组患者中,轻度ED患者潜伏期较正常值和A组延长(P<0.05),中度ED和重度ED患者潜伏期延长更加明显(P<0.05);处于临床早期的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组性功能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但是处于临床中、晚期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单纯腰椎疾患及临床早期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发生主要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中晚期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心理治疗能够改善单纯腰椎疾患及临床早期马尾综合征患者的性功能,对处于临床中、晚期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8.
退变性腰椎侧凸常表现多节段严重的椎管狭窄及椎体间不稳,有时伴有椎间盘突出,且既有常见的矢状面腰椎滑脱,又有冠状面上的腰椎侧方滑脱和旋转性半脱位,治疗方面较单一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复杂.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耐受手术创伤能力差,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大量血管通道的存在使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正常骨质者;较差的骨质也会影响固定效果;且患者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形态常有改变,其椎弓根往往严重扭曲、变细和变形.所以对此类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准确、快速固定难度较大,有较高的神经、脊髓和血管等损伤的风险性.自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我们应用腰椎后路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7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病灶大小1.1~6.9 cm,平均3.2 cm,手术时间35~240 min,平均8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21例,完整切除率为84.0%(21/25),3例病变部分剥离后高频电圈套器分次切除,1次术中出血转外科手术。所有病例术中均未发生穿孔,2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再次内镜止血成功。所有ESD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创面愈合率达100.0%,平均随访半年,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测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筛选出评估颈椎后凸畸形破坏颈椎力学平衡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将61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5例)和无症状组(36例),采用随机双盲重复方法,在颈椎MRI上测量颈椎后凸畸形顶点脊髓矢状径(a)、后凸顶点脑脊液柱的矢状径(b)及延髓与桥脑交界处的延髓矢状径(M),计算a/b比值、a/M比值,在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后切线夹角和后凸Cobb角,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测量值与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的后切线夹角和Cobb角明显大于无症状组(Z=-6.351,P<0.01;Z=-7.761,P<0.01),a/M比值和a/b比值明显小于无症状组(t=-9.939,P<0.01;t=-5.334,P<0.01);两组病例后凸节段的后切线夹角与Cobb角成正相关(R=0.899,t=39.188,P<0.01)、与a/M比值成负相关(R=-0.502,t=-11.080,P<0.01),后凸节段的Cobb角与a/M比值成负相关(R=-0.427,t=-9.012,P<0.01).将每组患者以a/M=0.338和后凸节段后切线夹角及Cobb角=20°再分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比值≤0.338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此外,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也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因素.结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a/M比值≤0.338、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与临床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提示颈椎力学平衡被打破,颈脊髓被损伤,需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