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弓根提拉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11-03-2012-09收治的43例腰椎退变性滑脱采取后路减压椎弓根提拉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随访(9.5±3.2)个月,测量随访时VAS、JOA值,患者随访3个月、半年时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后滑脱程度由19.3%下降到3.5%(P〈0.05);局部腰椎前凸角由术前11.5°增加到16.1°(P〈0.05)。结论 对腰椎退变性滑脱采用椎弓根提拉螺钉提拉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术可有效复位腰椎解剖结构,获得稳定的下腰椎力学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同时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退变性狭窄的病因.对减压和固定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进行了探索.结果 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临床疗效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无神经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采用腰椎管彻底减压,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3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1至75岁,平均56岁。单节段固定31例,多节段固定6例。结果根据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合JOA评分标准来判断临床效果。术后随访9-24个月,临床优良率100%,无螺钉断裂和松动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4.
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采用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1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4例。共计分为2组,甲组15例,乙组39例,甲组未行椎间融合单纯行PLF手术,乙组采用椎间融合行PLIF技术。其中男性23例,女性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全部病例都获得了临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年,疼痛缓解率为31%和75%,临床症状改善率75%和80%。术后并发症包括矫正效果丢失1例,但无椎间隙塌陷、椎间融合器移位、断钉断棒等发生。[结论]后路全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矫形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在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方法和固定效果。[方法]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2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经骨密度检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骨密度0.80 g/cm2,T值-2.5。术中应用骨水泥增强的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行复位固定,共42个椎体,置入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84枚,观察椎弓根螺钉术中及术后的稳定性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出现骨水泥漏2例,无临床严重不适。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3.3个月。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比较改善明显,滑脱椎体均复位良好,椎体间均获得骨性融合,X线片显示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或脱落,螺钉周围未见透亮线影出现。[结论]经空心侧孔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增加了椎弓根螺钉界面把持力,能够满足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脊椎后路固定手术对力学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后路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报告,探讨此项技术的手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对13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6~38个月,平均25个月。结合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工作能力的恢复和X线片上植骨融合程度综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3例滑脱患者全部达到解剖复位,随访患者腰椎正侧位X线片,椎间融合满意,椎间高度、复位均未丢失,没有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情况。疗效优10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通过腰椎后路一个切口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对前柱和后柱同时起到稳定作用,有利于滑脱的复位和维持正常的腰椎前凸,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要求。充分减压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效果满意,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融合率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总结我科近五年治疗3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56~77岁,平均63.7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评估包括详细体格检查,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影像学检查包括站立位腰椎正侧位片、腰椎MRI;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退变间隙椎间撑开、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VAS、ODI及X线平片。结果术前腰、腿部VAS评分分别为6.5分和4.7分;ODI术前评分为57.7%;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2.8°,腰椎生理前凸角为20.7°。末次随访腰、腿部VAS评分为3.3分和2.4分;ODI评分为30.3%;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9.8°,腰椎生理前凸角为32.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有7例相邻上位间隙进一步发生退变,但患者功能提高,未再手术;无神经瘫痪、深部感染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经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既可以矫正不对称性退变,又可以去除疼痛源,恢复腰椎生理前凸,具有手术相对安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提高患者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椎弓根螺钉翻修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翻修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88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疾患785例。其中17例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连接头松动脱落而需行翻修手术(占2.2%)。男8例,女9例;年龄14~67/岁,平均52.8岁。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原因包括: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TSRH矫形术后尾端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6例腰椎滑脱术后尾侧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S;teffee1例、RF2例、DRFS2例、TSRH 1例);4例腰椎不稳CD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腰椎滑脱术中尾侧螺钉位置不满意(SRS及GSS各1例);1例Steffee和1例TSRH术后螺钉位置欠佳出现神经压迫症状;1例腰椎滑脱RF术后钉杆连接松动脱落;1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术后尾侧螺钉拔出。断钉或松动脱落距初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2.5年。翻修方法包括:取出断钉,重新植入增加直径或长度的螺钉7例;更换融合节段2例;仅取出断钉4例;更换椎板钩1例;重新连接固定1例;未处理2例。结果:所有翻修手术后患者经22~66个月随访,X线显示植骨融合牢固。无术后感染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腰痛或神经根刺激症状均消失。其中10例患者恢复工作;仅有1例术后腰痛症状缓解不满意。结论:根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及患者临床征象采取合适的翻修手术,可挽救失败的内固定,重新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单枚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索以单枚椎间融合器后斜向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方法1997年7月~2000年8月,我们收治了各类腰椎滑脱症65例患者(男32例,女33例.年龄28~58岁,平均43岁).其中,峡部型滑脱症(Ⅰ~Ⅱ°)26例,退行性滑脱症25例,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滑脱症7例,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症5例,外伤性滑脱症2例.均有一年以上的下腰痛和/或下肢根性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在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节段的单枚螺纹式椎间融合器(BAK)的后斜向植入并附加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结果65例中有59例平均随访达18月,皆达到临床融合.临床效果评价优42例,良14例,无改善3例,差0例.患者主观评定满意41例,基本满意15例,可3例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及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主观满意率93%.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并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适用于滑脱程度严重、滑脱倾向大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各种腰椎滑脱症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病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的临床症侯群,包括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及退变性腰椎滑脱[1].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是以病损部位为中心,自病损区上位正常椎体至下位正常椎体做植骨术,使多个节段发生骨性连接,使之在力学上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病损,消除疼痛,防止畸形,重建稳定性和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常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椎体滑脱等疾病.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后椎弓根螺钉器械和椎间融合器的不断改进,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逐渐取代了单纯的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得腰椎融合率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13,自引:0,他引:113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同类型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75例各种脊柱疾患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6例,平均年龄(49.1±16.5)岁;女259例,平均年龄(48.7±13.9)岁.包括腰椎滑脱217例,腰椎管狭窄7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32例,胸腰椎骨折72例,脊柱侧凸60例,其他18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 55例,Steffee79例,CD 54例,RF 82例,DRFS 59例,TSRH 29例,USS 19例,SOCON 44例,Dynalock 24例,Diapson22例,Tenor 5例,CDH 3例.融合范围一个节段310例,二个节段96例,三个节段9例,与钩合用60例.结果428例(占90.1%)获(6.0±3.7)年随访.退变性腰椎滑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不稳及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9.9%、87.9%、77.0%、89.3%和62 7%;脊柱活动改善率分别为90.5%、90.9%、83.6%、92.9%和52.5%;腰背痛改善率分别为89 9%、87.9%、85.2%、89.3%和84.8%;下肢疼痛改善率分别为93 9%、90 9%、93.4%、92.9%和79 7%.退变性腰椎滑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及胸腰椎骨折的椎体复位满意率分别为90.5%、87 9%和91 5%.SOCON技术对滑脱椎体复位满意率最高,为92.3%;其次是RF,为90.8%;Dick、Steffee及DRFS技术复位满意率为81.2%;其余内固定技术对滑脱椎体的复位均不满意.并发症共90例,其中术中并发症26例,发生率为6.1%;术后并发症64例,发生率为1 5 0%.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提供短节段脊柱内固定,临床效果满意,脊柱融合率高,并发症的发生与掌握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202-22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2年6月对3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6~24个月)。95%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椎管充分减压、适度矫正畸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对28例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2年,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1个月(3~24个月)。83%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下肢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充分减压、适当矫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Simmon型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经后路采用RF椎弓根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经后路采用RF椎弓根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2月~2003年12月,39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经后路采用RFⅡ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其中Ⅰ度滑脱12例,Ⅱ度滑脱18例,Ⅲ度滑脱9例;退变性腰椎滑脱2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7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超过12个月,平均(27.6±7.2)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及X线片。根据Asher的疗效观察项目:优22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89.7%。并发症共6例,其中术中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7.7%;术后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7.7%。[结论]经后路采用RF椎弓根螺钉系统能使腰椎滑脱得到较为确实的复位和固定,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PLIF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4年11月至2008年3月对31例腰椎滑脱采用后路腰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分析手术疗效、滑脱椎体复位率及椎体间植骨融合率。结果后路腰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确切,复位率为96.8%,椎体间植骨融合率为96.8%,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总体疗效优良率为90.3%。结论腰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体间减压融合内固定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采用Quadrant通道下单侧PLIF技术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5~66岁,平均57.5岁。病程1~8年,平均36.5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1°退变性滑脱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2例。术前患者腰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6.5±1.1)分。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50±20)min,术中出血量(340±90)mL,术后住院时间为(11.0±3.5)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5.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2.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术后6个月椎体间达骨性融合,未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松动、断裂或移位。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获优18例,良2例。结论对于单节段病变,且只需要单侧操作即可完成减压和椎间融合者,Quadrant通道下单侧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连续或间断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 93例脊柱侧凸患者 ,平均年龄 14 .3岁 ,特发性 5 1例 ,先天性 4 2例 ,术前Cobb角分别为 71.2°和 6 8.3° ,根据畸形程度和脊柱柔韧性 ,采用一次性矫形或分期矫形。结果 特发性侧凸术后Cobb角和矫正率分别为 2 8.7°和 6 1.5 % ,先天性侧凸为 32 .6°和 5 3.8%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脊柱产生撑开、加压及旋转矫正作用 ,其矫正力大 ;且不占据椎管空间。尽管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难度较大 ,风险较高 ,但因其能对脊柱产生撑开、加压及旋转矫正作用 ,矫正力大 ,且不占据椎管空间 ,因此在具备一定技术条件时 ,该方法应被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Quadrant通道下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椎体复位情况、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及椎间融合情况,采用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50~220 min,术中出血量50~250 ml,总住院时间8~18 d。20例切口甲级愈合,1例出现切口皮缘干性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2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患者滑脱均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VAS评分为1.5分±2.1分,与术前6.5分±2.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Nakai标准评定疗效:优1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20/21。结论 Quadrant通道下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Basis椎弓根螺钉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Basi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腰椎管减压Basis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术。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4~25个月。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X线片示29例滑脱完全复位,3例部分复位。所有患者均达骨性融合,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根据侯树勋等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 Basis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方法经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25例.结果术后19例滑脱完全复位,6例滑脱无明显复位但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25例经6~24个月随访,治疗改善率为86.9%,无椎弓根钉断裂及滑脱加重.结论该方法效果满意,术中重点在减压,关键是为融合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