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7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448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手术技术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明确诊断为下腰椎不稳的32例患者进行后正中入路下的椎管狭窄减压手术,椎弓根螺钉植入并行椎间隙撑开,双侧切除椎间盘保留侧方以及前方的纤维环,刮除终板的软骨层,植入足量的松质骨以及椎板切除物,最后植入双条三面皮质骨的髂骨块,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压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较常规手术无显著差别.28例获得手术后的3个月随访,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大部恢复,行走距离增加最为明显.椎间高度术前2.8~6.7mm,平均高度4.2mm,术后椎间高度11.8~14.3mm,平均12.6mm.在3个月随访时平均高度为10.8~13.2mm,平均11.6mm.椎间孔3个月后较术前增加6mm.27例显示椎间隙的活动度小于2°,椎体与植骨块交界处无透亮区.1例植骨块吸收,但症状改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脊液漏和神经根牵拉刺激,最终缓解.结论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椎弓螺钉系统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满足充分减压,即刻的腰椎稳定性的重建以及长期可靠骨性融合治疗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2.
目的 从组织学角度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膈肌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A、B、C3组:A组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干起始部;B组于双侧膈神经干起始部切断后原位缝接;C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3,4,5,6个月完整取出3组大鼠膈肌,用于电子天平称重。同时于右侧腋前线部位顺肌纤维方向切取2mm宽肌条,行HE染色,分析膈肌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A组1,3,6个月组、C组6个月组同于左侧腋前线部位切取1mm×1mm大小的膈肌肌块,经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后染色,用电镜观察膈肌肌细胞线粒体、内质网、核仁等的变化。结果 副神经移位膈神经后随着时间推移,膈肌渐渐饱满,肌重逐渐出现恢复。6个月为正常对照组的(97.23±4.07)%。同时肌纤维截面积也逐渐增大,6个月组达(1771±439)岬。,为正常对照组的(98.28±3.65)%。各时间点A、B组膈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显示,随着时间推移,膈肌肌细胞线粒体、内质网及染色质等逐渐修复,肌丝、肌节排列也趋于整齐。结论 副神经移位膈神经6个月后大鼠膈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超微结构均接近正常。从组织学角度看,副神经可作为动力神经移位膈神经来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83.
髓磷脂相关轴突生长抑制物是脊髓损伤后抑制轴突再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作用机制、与之结合的受体和信号传导途径已逐渐被认识。目前,中和这些抑制物的分子方法可分为细胞外途径(单抗、疫苗、竞争性肽段、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内途径(增加 cAMP 水平、灭活 Rho)等。脊髓损伤后刺激轴突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本文着重就每种方法的活体研究结果及其促进轴突再生的可能优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4.
文摘     
该文系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985年至2000年间339例在东京大学医院行椎板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所患疾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风湿性关节炎、脑瘫及其他可影响脊柱序列的疾病。在排除因C7椎体在X线平片上显示不清而无法测量Cobb角的病例后,最后入选7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手术范围为C2~731例,C3~729例,C1~75例,C3~63例,C3~T12例,C2~61例,C2~T11例;平均年龄60.0岁(26~83岁),平均症状出现时间3.0年(2个月~17年),平均随访4.0年(2~11年)。依据G椎板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S组18例,C2椎板被完全劈开;D组20例,行C2椎板下弧形切除减压;I组34例,保留C1、2椎板的完整。  相似文献   
85.
胸椎骨肿瘤的手术治疗(附8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胸椎肿瘤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重建技术策略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81例胸椎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及范围行全椎体切除、次全椎体切除、全脊椎切除、次全脊椎切除,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对恶性或恶性倾向的肿瘤行化疗或放疗。结果:术后随访2~6年,4例神经症状无改善,1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24个月局部复发,其中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6~48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术后疗效均较满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结论:肿瘤的性质、切除方式和术后的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前路植骨内固定有利于胸椎的重建和稳定。  相似文献   
86.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伏案工作人员数量的快速增长,颈椎病患者亦在不断增加。自20世纪50年代SmithRobinson及Cloward等人报道颈前路手术以来,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范围、手术技巧、手术方式有了很大发展。在我国,对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也日趋普及。与此同时,由手术治疗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循证医学(evidencemedicine)的发展,对颈椎病手术治疗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手术适应证、手术原则以及术后并发症处理等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1颈椎病的手术适应证并非所有的颈椎病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或者适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  相似文献   
87.
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治疗胸椎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椎骨肿瘤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重建技术及其疗效。方法25例胸椎骨肿瘤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经胸椎后外侧入路行单椎节切除22例、双椎节切除3例,均采用Harms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TSRH/MOSS/CDHM8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随访3个月~6年,23例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21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3例分别于术后1~3年局部复发;术后12和18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胸椎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胸椎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脊柱的前后柱稳定,同时具有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88.
近几年在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方面发生了几起病例死亡事件,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但是一些接受基因治疗试验的患者的良好治疗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病毒载体和转基因技术对宿主细胞可能产生的多种不同影响。现已证实在转基因治疗中病毒有可能激活插入  相似文献   
89.
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和诊治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或为空间位向感觉的自我体会错误[1]。据资料统计,约有80种疾病可以产生眩晕,其中与颈椎疾患密切相关的颈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复杂、不典型,常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的相关疾患的临床表现混淆,加之目前  相似文献   
90.
王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100853北京市) 一种期刊品牌的形成。蕴含着编者、作者、读者的艰辛努力,不懈奋斗和不断积淀。《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品牌效应.这是一代又一代脊柱外科学家精心培育的结果,这是广大读者的关心、支持和杂志工作人员心血的结晶,这是《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