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间室综合征(CS)临床上偶有发生,根据症状体征结合间室内压(ICP)测定进行判断更安全,对于缺乏ICP测定设备的情况下,症状体征不失为简单且重要的判断方法,但难以量化。目的:分析ICP与症状体征评分在CS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评分的同时进行ICP测量,先由专科医师记录症状体征并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记录总分值作为评分组;再采用CYY-1型自动筋膜压测量仪对前臂与小腿肿胀进行ICP测量,计算ΔP(舒张压-ICP)作为测压组。测压组与评分组采用自身对照。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断症状体征评分与ΔP的相关系数是否存在线性相关;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分析通过症状体征评分和ΔP判断发生CS的数量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8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并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观察,其中6例的症状体征评分〉10分且ΔP〈4 kPa,一致判断为CS,并予以切开减压处理,症状体征评分与ΔP存在线性关系(r=0.822);症状体征评分和ΔP判断发生CS的数量分别为6例和14例,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8),说明两种判断方法对CS的诊断存在一定区别,以ΔP判断可以发现更多存在潜在危险的患者。结论:采用症状体征评分进行CS判定存在一定风险性;采用ΔP〈4 kPa作为切开减压标准极少出现CS未检出的情况。因此,以ΔP〈4 kPa作为切开减压标准的同时仍需要结合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背景:颈椎后凸畸形发生的同时其生物力学行为也发生变化,但关于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少见文献报道.目的:分析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动物模型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通过外加因素,模拟颈椎后凸畸形的形成病因,构建颈椎后凸畸形山羊的动物模型,并对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和正常山羊的新鲜颈椎标本作生物力学的对比研究,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和弯曲刚度.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山羊颈椎标本比较,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后凸范围在C2-5,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在C2/3~C4/5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明显减小,而在C5/6节段此差距明显缩小,在C6/7节段基本无差别,甚至会略大于正常山羊颈椎三维运动范围,在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运动中,旋转运动下降最多,旋转活动基本被限制;颈椎后凸畸形山羊在C2/3~C4/5节段的弯曲刚度明显增大,而在C5/6和C6/7节段两者较接近.反映了在施加实验因素后,羊的颈椎出现了生物力学的改变,羊颈椎在出现后凸畸形后变得僵硬了.结果提示后颈椎后凸畸形形成后,后凸节段颈椎的力学失衡和异常应力的存在造成颈椎关节的异常融合,导致了颈椎生物力学特征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喙锁韧带解剖重建与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29例;年龄19~68岁,平均50.7岁。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重建组30例(采用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徒手牵引侧卧位与仰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分为侧卧位组(31例)和仰卧位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大转子顶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与仰卧位组相比,侧卧位组大转子顶端切口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徒手牵引侧卧位行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仰卧位切口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5.
<正>颈椎后凸畸形的形成与局部的颈椎退变、创伤、肿瘤、发育畸形以及医源性(颈椎前后路手术)因素有关,系统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1])。其临床表现因原发疾病不同而表现各异,主要为颈痛、肩痛和神经压迫症状,严重的出现chin-on-chest(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测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筛选出评估颈椎后凸畸形破坏颈椎力学平衡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将61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5例)和无症状组(36例),采用随机双盲重复方法,在颈椎MRI上测量颈椎后凸畸形顶点脊髓矢状径(a)、后凸顶点脑脊液柱的矢状径(b)及延髓与桥脑交界处的延髓矢状径(M),计算a/b比值、a/M比值,在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后切线夹角和后凸Cobb角,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测量值与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的后切线夹角和Cobb角明显大于无症状组(Z=-6.351,P<0.01;Z=-7.761,P<0.01),a/M比值和a/b比值明显小于无症状组(t=-9.939,P<0.01;t=-5.334,P<0.01);两组病例后凸节段的后切线夹角与Cobb角成正相关(R=0.899,t=39.188,P<0.01)、与a/M比值成负相关(R=-0.502,t=-11.080,P<0.01),后凸节段的Cobb角与a/M比值成负相关(R=-0.427,t=-9.012,P<0.01).将每组患者以a/M=0.338和后凸节段后切线夹角及Cobb角=20°再分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比值≤0.338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此外,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也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因素.结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a/M比值≤0.338、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与临床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提示颈椎力学平衡被打破,颈脊髓被损伤,需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代谢功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的变化.方法 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每组又分为处理后6、12、24 h 3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8只,分别提取伤段脊髓的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Ⅲ态(R3)、呼吸Ⅳ态(R4)、呼吸控制率(RCR)及磷氧比(P/O)值]、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及GSH的变化.结果 SCI组在伤后6、12、24 h伤段脊髓线粒体的R3、RCR及P/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组Na+、K+-ATP酶和Ca2+、Mg2+-ATP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6 h急剧下降,12 h后稍有代偿性升高,24 h后又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水平SCI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以伤后12 h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伤段脊髓线粒体的呼吸功能、ATPase酶活性及GSH水平明显下降,说明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受到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后凸Cobb角55°~73°(平均61°).先以在过伸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椎体后缘切线夹角为依据,决定颈椎后部的椎板及小关节等的截骨角度及范围,行颈后路截骨及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使松解后颈椎后凸达到最大可能的矫正,7~10 d后二期行颈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后第3天、3及6个月、1及2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观察矫形效果,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位置并对比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患者畸形外观明显改善,颈部疼痛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术后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重建,后凸畸形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未见压迫.术后第3天X线片显示:后凸Cobb角为-12.3°~11.2°(平均-2.0°).除1例AISA神经功能评分为D级外其他11例AIS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E级.结论 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对该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分期手术及手术间期持续牵引是较为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致压物切除的手术选择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为脊髓型颈椎病致压物切除寻求较安全的手术疗法。[方法]对随访时间超过8个月的47例硬脊膜前方骨性压迫较严重(致压物的矢状径大于椎管矢状径的50%)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颈前路手术29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8例,对2组的JOA评分、后切线夹角、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出现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预警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颈前路组CSEP预警18次,前后路联合手术组预警3次,多发生在骨赘切除、脊髓减压期间;JOA评分平均增长值前后联合组明显高于颈前路组(P〈0.05),而后切线夹角平均减低值2组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出血、手术时间前后联合入路组明显多于颈前路组。[结论]此种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虽然增大了创伤、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比单纯的颈前路手术有更高手术安全性,有更好神经功能恢复,同时不破坏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与行走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发生骨折占跗骨的60%~65%,占全身骨折的2%[1],且大部分都涉及到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从非手术到手术呈周期性变化,目前多趋向手术治疗[2~3],作者就近年来与有关跟骨骨折的创伤机制、骨折分类、治疗方法等方面的文献作一复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