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6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85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7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289篇
内科学   16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514篇
预防医学   208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33篇
  2篇
中国医学   131篇
肿瘤学   11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1.
目的 分析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诊断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例15例,按照2010年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复核,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点。 结果 15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中位发病年龄为56岁。发病部位多见于食管,其次为胰腺,CgA阳性率为73%,Syn阳性率为87%,分期为IV期及病理分级为3级的患者预后差。 结论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很高的异质性,临床分期及分级是主要的预后因素,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2.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以长期或间歇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突出表现,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漏诊、误诊,延迟治疗导致多器官、多系统损伤,甚至死亡。本研究报告2016年我科收治的2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3.
[摘要] 目的?分析陕西省宝鸡市2010—201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为本市的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宝鸡市2010—2019年手足口病发病数据和病原学监测结果,建立数据库,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优势病原谱的变化,再应用ArcGIS 10.1系统对手足口病发病进行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结果?2010—2019年宝鸡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5 546例,平均发病率为94.62/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1031.484,P=0.000);各年龄组发病率不同(χ2趋势=61 405.833,P=0.000),其中1~2岁组年平均发病率最高(2572.65/10万)。宝鸡市手足口病病原谱的构成:2010年优势病原为Cox A16(65.14%),2011年、2012年和2014年优势病原为EV-A71(82.67%、48.97%和54.87%),2013年、2015—2018年均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62.11%、49.34%、53.02%、42.29%、80.50%),2019年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比例相当(55.42% vs. 43.07%),各年间优势病原分布不同(χ2=874.879,P=0.000)。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2014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具有空间聚集性,高值聚集区为本市南部地区及主城区。结论?陕西省宝鸡市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加强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观察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所示双侧海马代谢物改变对于诊断首发抑郁症(DD)的意义。方法对44例首发DD患者(DD组)及20名正常人(对照组)测量双侧海马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醇(MI)峰下面积,计算NAA/Cr、Cho/Cr及MI/Cr,分析组间各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以ROC曲线计算相关代谢物改变,作为首发DD临床诊断指标,并基于约登指数得出诊断阈值。结果DD组右侧海马Cho、NAA/Cr、Cho/Cr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右侧海马NAA、Cho、NAA/Cr、Cho/Cr和预测模型诊断DD的敏感度分别为54.54%、50.00%、45.45%、63.63%和77.27%,特异度分别为90.00%、100%、100%、80.00%和80.00%。结论MRS可辅助诊断首发DD;海马区Cho及Cho/Cr下降可能是早期DD标志,Cho、NAA/Cr及Cho/Cr可作为诊断首发DD的指标。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PCI术的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和预后良好组1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分析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分析血清BNP、hs-CRP、CK-MB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分析影响PCI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BNP、hs-CRP、CK-MB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不良患者血清BNP与hs-CRP、CK-MB水平呈正相关(r=0.527,P 0.05; r=0.541,P 0.05),CK-MB与hs-CRP呈正相关(r=0.511,P 0.05)。血清BNP、hs-CRP、CK-MB及3者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2、0.763、0.921、0.949,特异性分别为87.9%、82.3%、94.4%、93.5%,敏感度分别为74.1%、63.8%、81.0%、87.9%。BNP、CK-MB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血清BNP、hs-CRP、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7.
SCN5A基因移码突变导致Brugada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检测Brugada综合征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1个Brugada综合征家系11名成员和20名正常人的DNA样本应用双脱氧链终止基因测序法进行心脏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type V,SCN5A)基因测序。结果:SCN5A基因测序发现Brugada综合征家系第22个外显子存在1个杂合基因移码突变位点,经克隆传代后测序发现该突变为4087insC。该突变使通道蛋白1314-1317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并在1318位终止,导致钠离子通道第3结构域S4结构变化,S5-6及第4结构域全部缺失。该突变在Brugada综合征家系中分布符合常染色体显性分布规律。对照组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SCN5A基因4087insC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导致Brugada 综合征的基因突变位点,也是国际上发现的第2个引起Brugada综合征的SCN5A基因移码突变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不同荧光素标记抗体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B细胞表面CD5检测结果差异及其对临床诊断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例CD5表达强度不同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免疫表型,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以1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体检测4例患者骨髓异常B淋巴细胞CD5表达,CD5阳性细胞未见独立成群,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7.1%、17.7%、6.7%和7.9%;以≥20%为标准,仅病例1阳性。以PE-Cy7荧光素标记抗体重新检测,病例1和2的CD5阳性细胞独立成群,病例3 CD5表达呈连续表达模式,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上升至91.1%、70.3%和38.2%。而对照病例4(B-ALL患者)2次检测CD5比例均为阴性。病例1、2、3符合典型CLL免疫表型。结论 CLL患者B细胞表面常异常表达CD5,但其表达强度显著低于T细胞表面CD5表达。采用弱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B细胞表面CD5表达,会出现漏检进而影响临床诊断。对弱表达抗原选择合适的荧光素标记,并进行验证和比对确定其准确性,是正确提供疾病免疫表型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 报道1例初发伴有rob(13;21) t(15;17)(q22;q21)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应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CDF-FISH)和RT-PCR技术进一步检测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分子生物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伴少见变异易位APL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符合APL.初诊时免疫表型分析髓系标志呈阳性,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5,XX,rob(13;21)t(15; 17) (q22;q21) [6]/45,XX,rob(13;21)[14],FISH结果显示68.9%的细胞为典型的t(15;17)模式,RT-PCR结果显示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25.8%.经诱导化疗、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核型为45,XX,rob(13;21) [20],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为2.5%,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0.003%.结论 伴特征性的rob(13;21)t(15;17)(q22;q21)的APL十分罕见,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APL的临床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APL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