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为进一步探讨遗传性红细胞嘧啶5'-核苷酸酶Ⅰ(P5'N-Ⅰ)缺乏症的发病机制,在纯化人红细胞P5'N-Ⅰ的基础上,分别用质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分析其分子量及氨基酸组成,同时将该酶经胰蛋白酶水解后进行微量测序,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质谱分析表明在蛋白电泳呈一条带的纯化的人红细胞P5'N-Ⅰ中发现3种分子量成倍数关系,且质谱图曲线非常吻合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6 952.9,55 476及110 938.测出1个酶解肽片段N末端的10个氨基酸序列为:I-E-G-P-T-I-R-Q-I-E.在数据库中未发现同源性片段.氨基酸分析表明该酶至少由18种氨基酸,约2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结论:人红细胞P5'N-Ⅰ可能为一种多亚基组成的变构酶,生理状态下可能存在同源二聚体或四聚体.所测氨基酸序列可作为筛选目的基因的探针.所测氨基酸组成为确定其蛋白一级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道1例初发伴有rob(13;21) t(15;17)(q22;q21)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应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CDF-FISH)和RT-PCR技术进一步检测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分子生物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伴少见变异易位APL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符合APL.初诊时免疫表型分析髓系标志呈阳性,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5,XX,rob(13;21)t(15; 17) (q22;q21) [6]/45,XX,rob(13;21)[14],FISH结果显示68.9%的细胞为典型的t(15;17)模式,RT-PCR结果显示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25.8%.经诱导化疗、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核型为45,XX,rob(13;21) [20],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为2.5%,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0.003%.结论 伴特征性的rob(13;21)t(15;17)(q22;q21)的APL十分罕见,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APL的临床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APL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5.
病历摘要 患者男,52 岁,因淋巴结肿大15 年,发现IgG 升高、乏力2 年余,加重伴嗜酸细胞增多1 个月,黄疸1 周于2010 年7 月1 日入院.患者自1995 年出现右颈部淋巴结无痛性缓慢肿大,在外院行病理活检示"淋巴结良性病变".2005 年11 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五官科行"右颈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007 年开始出现右下肢冷痛,2008 年出现右足母趾溃疡.2008 年3 月CT 检查示后腹膜、双侧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双侧股动脉起始段狭窄,右侧腘动脉及以下小腿动脉闭塞,右侧胫前动脉、腓动脉闭塞,右侧胫后动脉部分闭塞;肝功能示球蛋白63 g/L(正常参考值20 ~30 g/L),免疫球蛋白定量示IgG 48.2 g/L(正常参考值7.51~15.60 g/L).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44例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标本,经直接法和24 h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分别应用PDGFRα、PDGFRβ、FGFR1基因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 44例患者骨髓细胞经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3.64%(44例中6例),而应用FISH技术分析,异常克隆检出率为29.55%(44例中13例),其中7例(15.91%)伴有FIP1L1-PDGFRα(简称F/P)融合基因,3例(6.82%)PDGFRα基因重排,2例(4.55%)PDGFRβ基因异常,1例(2.27%)FGFR1基因重排.将患者分为PDGFRα、PDGFRβ或FGFR1基因重排阳性(13例)与阴性(31例)组,阳性组患者的皮肤、心血管、脾脏、肺脏等器官受累程度以及WBC、PLT、HGB等血液学指标与阴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表现较为突出,且绝大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可见嗜酸粒细胞重度增高(绝对值>5×109/L)以及骨髓中出现幼稚嗜酸粒细胞(P值均<0.05).结论 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血液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与FISH方法结合具有较高的异常克隆(特别是PDGFRα基因异常)检出率,有助于鉴别疾病的良、恶性本质,判断预后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Methods Karyotyp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direct method and/or short-time culture of bone marrow cells for R-band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 FISH ) was performed using PDGFRα, PDGFRβ and FGFR1 break-apart probes. Results The clinical and hematological findings of 44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Abnormal karyotypes were detected in 6 cases ( 13.64% ) with karyotyp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detection of abnormal clone was markedly increased to 29. 55% ( 13/44 ) with FISH techniques, including 7 cases with FIP1 L1-PDGFRα ( F/P,15.91% ), 3(6. 82% ) PDGFRα rearrangement, 2 (4. 55% ) aberrant PDGFRβ gene and 1 (2. 27% )FGFR1 rearrangement. Patients being PDGFRα, PDGFRβ or FGFR1 positive ( 13 cases) or negative (31 cases) showed predominant difference in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The incidence of gut involvement, the absolute count of eosinophils in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percentage of immature eosinophils in bone marrow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ositive patients (P < 0.05 ). Conclusions The hematologic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osinophilia are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Karyotyping should be a routine approach to detect the abnormal clone in these diseases. Screening for PDGFRα, PDGFRβ and FGFR1 gene with FISH can provide more genetic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7.
无血缘关系供体 (无关供体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国内目前仅报道 1例[1] ,我们用无血缘关系供体PBSCT治疗白血病 3例 ,现报告如下。1 病例 :3例均为女性 ,年龄 30~ 33岁。例 1、2患者均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CML CP) ,Ph染色体 10 0 %阳性。例 3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 M4) ,化疗 2疗程后获完全缓解 (CR) ,巩固 1疗程后移植。2 供体 :供体 3例中 ,女 2例 ,男 1例 ,年龄 2 0~ 36岁。血清学HLA配型完全相合 ,基因分型例 2、3分别有HLA A、B位点亚型不合 (采用分子生物学反向杂交方法 ) (表 1…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二例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9岁。于2005年4月初无明显原因胸痛,双下肢疼痛。血常规:WBC4.64×10^9/L,Hb127g/L,BPC43×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占0.905,胞体中等大小,不规则,胞核类圆形,核仁数个,胞质少呈深蓝色,全片见巨核细胞20只。过氧化物酶阴性,糖原染色部分颗粒状,少数块状阳性。非特异性酯酶阴性。  相似文献   
10.
移植物中含有肿瘤细胞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人造血干 /祖细胞表面表达CD3 4抗原 ,而许多肿瘤细胞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表面不表达CD3 4抗原 ,采用纯化的自体CD3 4 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等肿瘤 ,可能达到净化移植物的目的。我们采用纯化的自体外周血CD3 4 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2例取得成功 ,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例 1,男 ,13岁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ⅢA 期 ,原始淋巴细胞性、弥漫型 ,经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 )等方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