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79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铅中毒的预防控制策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时期婴幼儿暴露水平及其父母基线血铅水平、母亲孕中血铅水平等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关联程度。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1996年开始在环境铅污染较严重的安徽省池州市某区进行了为期6 a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新婚夫妇进行追踪观察至分娩,并定期观察随访其子女发育情况。共采集到210对夫妇基线血样,93份孕中血,98份脐带血样。采用PE-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血铅水平检测。2001年11月,研究组再次系统地对队列内夫妇的165名子女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2~3岁Achenbach幼儿行为量表(CBCL)对幼儿进行行为问题测试,并在婴幼儿体检时采集指血165份进行了血铅检测。结果(1)母亲基线血铅、父亲基线血铅、婴幼儿血铅、脐带血铅和孕中血铅几何均值依次为(62.71±2.18)μg/L,(72.93±2.06)μg/L,(130.39±1.88)μg/L,(54.32±2.11)μg/L和(50.93±1.95)μg/L;血铅超过100μg/L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32.38%,38.09%,43.03%,10.20%和9.68%。(2)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2.12%。高血铅组与正常血铅组幼儿在攻击、破坏行为、外向性等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幼儿血铅水平与外向性行为得分间存在正相关(β=0.01 243,P<0.05)。结论出生前后铅暴露水平对婴幼儿行为问题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以幼儿当前血铅水平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对皮肤细胞的毒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0.125、0.500和2.000mmol/L)TCE处理体外分离培养的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KC),同时设培养基对照组和体积分数为1%的丙酮对照组,然后:(1)分别进行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试验和ATP酶活力测定来检测细胞毒性和线粒体的代谢变化;(2)采用罗丹明123染色方法,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3)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学的改变。结果TCE染毒后,细胞活力随着时间延长和剂量的增加而减小,线粒体酶活力抑制率增加,ATP酶活力减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从染毒开始到8h迅速下降2.000mmol/LTCE染毒8h后Rh123荧光强度(8.20±0.66)与对照组(18.73±0.4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h以后则变化不大,12和24h Rh123荧光强度与8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膜电位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电镜下可见,TCE处理组线粒体出现肿胀,空泡变性,基质减少,部分嵴消失,对照组线粒体结构完整,基质分布均匀,可见线粒体嵴。结论TCE可以导致KC线粒体功能和形态发生明显改变,这些变化在TCE诱导的KC毒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彭桂兰  沈彤  黄种钦  张继永 《四川中医》2005,23(12):103-104
目的:早期了解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干损伤程度并给予穴位封闭及按摩早期干预,以降低脑瘫发生率.方法:确诊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96例,于1~2月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BAEP),对114例异常者脑干损伤行早期干预治疗,随机分干预组(65例)给予脑活素、胞二磷胆碱静脉点滴,加用神经生长因子穴位封闭,每日1次,10~15天为1疗程,配合按摩及功能训练、姿势异常矫正等治疗;对照组(49例)只给予脑活素、胞二磷胆碱静脉点滴治疗,疗程同前,进行随访观察评估(神经系统发育评估).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瘫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早期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并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因子注射液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以及新药的审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0.5,1.0和2.0μg/kg三个剂量组,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因子注射液,用ELISA法测定人血清中rhTPO浓度.结果: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ke分别为(46.74±6.36),(48.53±2.29)和(51.88±3.34)h;T1/2ka分别为(2.17±0.53),(2.64±0.53)和(2.84±0.62)h;Tpeak分别为(10.00±1.51),(10.22±1.20)和(10.00±1.00)h;ρmax分别为(312.29±61.65),(465.14±46.94)和(811.34±106.73)ng/L;AUC(0-216h)分别为(17 269.92±4470.23),(29 710.56±3890.28)和(53 358.41±5608.01)ng/L·h.结论:当以0.5~2.0μg/kg单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因子注射液时,其在正常人体内表现为线性药动学特征,消除半衰期较长.推荐Ⅱ期临床给药剂量为皮下注射1.0μg/kg,1次/d,连续7d.  相似文献   
36.
中西医结合治疗静脉曲张合并下肢溃疡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静脉炎伴小腿溃疡2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PE AA8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全血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用PE AA8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全血铅,并探讨相关实验条件。方法 取全血样0.5ml,用硝酸和高氯酸完全消化后,用具横向加热石墨炉原子化器(THGA)系统和纵向Zeeman效应背景校正的PE AA800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全自动进样和添加基体改进剂进行测定。结果 检出限8.0pg,精密度(CV)2.81%-13.65%,相对标准差(RSD)2.13%-9.89%,回收率90.00-102.34%,共存物干扰小,已用于分析250对新婚夫妇血样,94例孕中血样和99例脐带血样,结果满意。结论 本法为一种理想的全血铅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出生前后高剂量双酚A(BPA)暴露对小鼠不同时期血清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3(IL-23)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BPA发育免疫毒性机制。方法将确认妊娠的ICR母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BPA剂量组(高、中、低组分别为2.0、0.5和0.125 g/L BPA);母鼠自妊娠第0 d(GD0)至仔鼠断乳(出生后第21 d,PND21)经饮水暴露于BPA。分别于PND7、PND21和PND42取仔鼠外周血用ELISA检测IL-17和IL-23含量。结果在PND7和PND21时,随母鼠BPA暴露剂量的增加,仔鼠血清IL-17和IL-23含量逐渐上升,2.0 g/L BPA组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PND42时,各BPA暴露组仔鼠血清IL-17和IL-23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出生前后BPA暴露可能引起子代断乳前体内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39.
河南的智先生:在单位体检时转氨酶为80u/L,可是自己也没什么感觉,我平时喜欢运动,跟这个有关吗? 连线医生——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医教科主任董勇康转氨酶是一项常规检查,如健康体检、公务员招聘体检、招生招聘体检、孕期保健、献血等情况都需要检查转氨酶。单纯的转氨酶增高不一定就是肝病,很多疾病都可引起转氨酶增高,甚至健康人也可能会出现。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动态观察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过程中肠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变化及其与肠损伤关系,为进一步阐明NEC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新生SD大鼠按简单随机法分成模型组(M)32只,对照组(C)8只.模型组大鼠出生48 h开始鼠配方奶人工喂养,并予以3次缺氧和冷刺激建立NEC模型,缺氧冷刺激开始后24 h(M24)、48 h(M48)、72 h(造模结束,M72)及最后一次缺氧和冷刺激后24h(M96)分别空腹断头处死8只;实验结束时处死对照组大鼠,分别留取肠管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肠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检测.结果 建模后,模型组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M24、M48、M72、M96及对照组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1.25±0.56)、(1.46±0.31)、(2.79±0.40)、(3.33±0.59)和(0.08±0.15)分,肠组织NO含量分别为(2.07±0.38)、(2.88±0.32)、(3.09±0.40)、(3.98±1.15)和(0.94±0.44) μmol/gprot,总NOS活性分别为(2.21±0.42)、(2.77±0.58)、(2.95±0.32)、(3.80±1.08)和(1.49±0.25)U/mgprot,诱导型NOS活性为(1.25±0.27)、(1.94±0.46)、(2.06±0.18)、(2.86±1.07)和(0.55±0.23)U/mgprot.随缺氧和冷刺激时间延长,模型组肠组织损伤评分、肠组织中NO、总NOS、诱导型NOS的含量逐渐增加,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肠组织NO、总NOS、诱导型NOS含量与肠组织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5、0.743、0.807,P均<0.05).结论 NO可能是参与肠道屏障损伤过程的重要介质,在NEC肠道屏障损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