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339篇
  免费   16961篇
  国内免费   7006篇
耳鼻咽喉   1626篇
儿科学   1411篇
妇产科学   885篇
基础医学   8504篇
口腔科学   1794篇
临床医学   44244篇
内科学   35360篇
皮肤病学   2417篇
神经病学   3314篇
特种医学   64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5篇
外科学   12823篇
综合类   96699篇
预防医学   23971篇
眼科学   2114篇
药学   46846篇
  507篇
中国医学   52928篇
肿瘤学   13088篇
  2024年   1453篇
  2023年   5980篇
  2022年   6868篇
  2021年   8912篇
  2020年   9757篇
  2019年   10374篇
  2018年   4760篇
  2017年   8852篇
  2016年   9809篇
  2015年   11077篇
  2014年   19443篇
  2013年   18392篇
  2012年   22431篇
  2011年   23987篇
  2010年   21559篇
  2009年   20088篇
  2008年   21710篇
  2007年   20208篇
  2006年   17872篇
  2005年   17994篇
  2004年   13886篇
  2003年   13144篇
  2002年   10362篇
  2001年   8642篇
  2000年   6033篇
  1999年   4467篇
  1998年   3779篇
  1997年   3081篇
  1996年   2334篇
  1995年   2039篇
  1994年   1474篇
  1993年   905篇
  1992年   791篇
  1991年   763篇
  1990年   530篇
  1989年   571篇
  1988年   277篇
  1987年   221篇
  1986年   176篇
  1985年   128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43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32.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再深一步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来研究柴胡疏肝散治疗CAG的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柴胡疏肝散的所有活性成分与药物靶点;通过收集PharmGkb、OMIM、GeneCards和Drug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映射筛选出交集靶点,将得到的交集靶点构建PPI网络与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并通过免疫印迹法验证柴胡疏肝散对两种受体蛋白EGFR和STAT1的影响。结果 最终筛选得到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104个,潜在靶点238个,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交集靶点52个;GO与KEGG富集分析分别得到2166条目和148条目,主要涉及到JAK-STA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EGFR、STAT1两个靶点能够与核心活性成分能够自发结合成较为稳定的构像;免疫印迹法实验证明柴胡疏肝散能够降低大鼠胃黏膜组织EGFR和STAT1蛋白表达。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发现柴胡疏肝散可能通过调节EGFR和STAT1蛋白表达来共同调控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而发挥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为深入进行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治疗前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42例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的最佳临界值,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各变量的预测价值。  结果  NLR、PLR、SII和LM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0、167.32、687.39和3.13。根据最佳临界值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高NLR、PLR和SII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及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均显著低于低值组中相应值,高LMR组mPFS及mOS较低LMR组延长。  结论  治疗前升高的NLR、PLR、SII和降低的LMR可能与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著高于 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及病原菌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03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将121例患者作为感染组,82例患者作为非感染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6、IL-17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IL-6、IL-17诊断效能,检测患者痰液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血清IL-6、IL-17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对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AUC为0.753,IL-17对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81,联合诊断对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AUC为0.894(95%CI:0.814~0.997),明显高于单项(P<0.05);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3.30%,革兰氏阳性菌占31.19%,真菌占5.51%;年龄≥60岁、住院时间≥14天、机械通气时间≥48 h、血清IL-6≥35.28 ng/L、血清IL-17≥288.17 ng/L均是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IL-6、IL-17是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及危险因素,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株。  相似文献   
40.
目的:系统评价艾灸治疗寒湿闭阻型腰痛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艾灸治疗寒湿闭阻型腰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检索的截止日期为2020年3月10日.将筛选出的文献由2名专业从事系统评价的专家进行评价,按照纳入标准将提取出的数据采用Rev-Man 5.3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本研究共8个RCT,有646例病人.相关结果分析认为:治疗组的艾灸方案可显著提高寒湿闭阻型腰痛治疗的总有效率[OR=2.97,95%CI(1.81,4.90),P<0.0001,I2=25%];改善疼痛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SMD=-0.72,95%CI(-0.90,-0.53),P<0.00001,I2=64%]、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SMD=1.40,95%CI(1.05,1.75),P<0.00001,I2=0%]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SMD=-4.44,95%CI(-5.20,-3.69),P<0.00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根据目前有限的研究证据证实,在寒湿闭阻型腰痛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症状,无明显副作用.但受限于纳入文献的质量,本研究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RCT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