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8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334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52篇
  2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iled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and to improve its re-sult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4 to October 2007, 48 patients underwent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2 to 38 months(mean 18 months). Among them, 4 failed cases were an-alyzed, which include 1 male and 3 females, with the age of 42, 51, 40, 49 years. Results Case 1 reported the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s the result of the patient's shoulders being overstretched while fixing his position during operation, the muscular power of both upper extremities declining to degree Ⅱ and Ⅲ upon operation completion, which was restored to degree 4 when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45 days after operation). Case 2 reported the compression on the spinal cord as the result of failure to remove the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which had been identified by the preoperative CT; the patient complained of no release of symptom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CT showed that compression still existed. Case 3 reported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caused by massive bleeding during decompression, a function of ex-tremely small vertebral can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5 mm shown in preoperative MRI); the muscular pow-er of left extremity dropped to degree 0 upon operation completion; the patient could walk with crutch 10 days after operation. Case 4 reported'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OP) which occurred 1 year after operation and became deteriorated 2 years later, but did not affect the motion of prosthesis. Conclusion Bryan disc arthroplasty is being extensively used as an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decompre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ervical disc. Excellent clinical results are related to strict selection of indications,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the experience and surgical technique of the surgeon are also important to the fin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02.
我院2000~2002年经选择适应证应用关节囊外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动脉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及动脉栓塞的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因骨盆骨折致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1—52岁,平均34.5岁。交通伤32例,压砸伤13例,坠落伤9例,其他伤6例。入院时均处于休克状态,常规摄骨盆后前位、出口位及入口位x线片。在抗休克治疗同时,行髂动脉造影。结果后环骨折25例,损伤血管64支;前环骨折13例,损伤血管17支;髋臼骨折6例,损伤血管12支;混合骨折16例,损伤血管36支。1例髂总动脉血栓形成行人造血管移植;4例髂外动脉损伤,3例血栓形成(1例行手术取栓,1例行溶栓再通术,1例未处理),1例破裂行修复术;50例为髂内动脉及其分支损伤出血,行动脉栓塞;5例未发现明显血管损伤。3例死亡。结论根据骨盆骨折x线表现可预测血管损伤类型,后环骨折容易引起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及髂腰动脉损伤,前环骨折易损伤闭孔动脉,最易损伤的动脉是臀上动脉。栓塞出血动脉的断端及其吻合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前后挤压型骶骨Ⅱ区骨折与骶丛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经甲醛短期(1年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丛神经被拉长的距离。另外,利用X线片观察骶从神经受压情况。结果 随耻骨联合分离逐渐增大,骶丛神经张应变呈直线相关逐渐加大,以S1,S4为最显著,且可造成神经的刺伤,多见于L5和S1,X线未发现骶丛神经受压表现。结论 前后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牵拉伤为丰,以S1,S4为主,且与骨折移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神经的刺伤,多见于骨折移位较大的L5和S1。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由损伤的周围神经靶向性导入腺病毒介导的LacZ基因(AdLacZ)至脊髓,动态观察病毒裁体逆行输送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后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s)感觉神经元及基因产物顺行标记周围神经的全过程和特点。方法分别将AdLacZ转染大鼠正中神经和胫神经近断端,然后以10-0无创线吻合神经。在转染后9周内的24个不同时间点取出正中神经组的C5~T1脊髓节段、DRGs连同臂丛,胫神经组的L2~L6脊髓节段、DRGs连同骶丛。将脊髓和DRGs的50μm横切片行X—ga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臂丛和骶丛的整个标本分别行X—gal染色。计数阳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DRGs神经元及周围神经轴突数,研究转基因表达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DRGs神经元及正中神经、胫神经的最早时间、高峰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LacZ基因能特异性、高效表达在损伤周围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转基因在脊髓和周围神经的表达严格限于感染神经的同侧。正中神经组标本各部位的转基因表达均早于胫神经组。胫神经组被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数均高于正中神经组。表达持续的时间在运动神经元最短,然后是感觉神经元,在周围神经持续时间最长。在同一组内,转基因表达在DRGs神经元最早.然后是运动神经元,最后是周围神经干,而且被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多于运动神经元数。结论由损伤的周围神经导入的AdLacZ不但在靶神经元高效特异性表达,而且能高效顺行标记神经元突起、周围神经直至吻合口远端的再生轴突。这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和神经示踪研究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用颈长肌重建预防颈前路植骨块滑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长肌重建对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颈椎病确诊病例分为实验组126例和对照组128例。对照组病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和/或钢板内固定术。实验组病例在完成上述手术之后,利用两种方法使颈长肌瓣重建植骨块或钢板表面。两组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并将两组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随访0.5~6年,平均3.5年。根据Odom评分标准,对两组术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两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而对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颈长肌重建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颈长肌重建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社会活动的增加,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仍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动力髋(髁)螺钉被认为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1].传统的加压滑动鹅头钉同定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广泛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使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我院从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大转子外侧小切口、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治疗65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逆转子间骨折5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8.
临床上确定软组织内异物较为困难,在初诊中38%会漏诊[1],这是引起医疗纠纷的第二常见原因[2].足底是异物存留最常见的部位[3-4],由于组织致密,探查和清除异物更加困难.本例患者左足底钉子刺伤后9个月才再次出现症状,伤后1年始确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通过对汶川地震转运伤员中需要骨科手术的55例骨折伤员进行安置与治疗,探讨重大灾害后远程转运骨折伤员的救治方法.方法 了解接诊医院的组织及医疗情况,分析伤员的一般情况,观察接诊医院治疗前后伤员的一般状态和治疗效果.结果 94.6%的伤员对医院的接待和病房布置非常满意,5.4%的伤员表示满意.所有伤员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54名伤员入院时抑郁、焦虑测试得分分别为(14.35±3.82)、(22.69±4.12)分,8名未手术伤员得分分别为(17.71±1.26)、(19.45±1.11)分,46名手术伤员术后1周得分分别为(21.74±4.98)、(16.02±3.33)分.结论 对于因重大灾害而远程转运来的骨折伤员,在积极行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功能的同时,通过温馨的医疗生活环境和充满爱心的生活氛围来改善伤员的不良心理,更有利于伤员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0.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方法,并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对22例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患者进行此手术.患者均表现为虎口瘢痕挛缩,拇指内收畸形,拇指外展及对掌功能明显受限,同时多伴有手背大面积瘢痕挛缩.在彻底切除虎口处瘢痕及粘连带后,设计改良第一趾蹼皮瓣修复虎口组织缺损,并用弓形针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结果 本组2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远端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虎口宽度平均增加35 mm,虎口角度平均增加57°,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虎口角、虎口宽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虎口角、虎口宽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两点辨别觉为6~9 mm,平均7 mm.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出现,足部行走正常.结论 应用改良第一趾蹼皮瓣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术后虎口外形、皮肤质地及功能均较满意,能恢复一定感觉,且供区位置隐蔽,是治疗重度虎口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