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MRI信号强度比值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量化脊髓MRI信号强度的方法来探讨高信号对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意义。方法 2000年 2月至 2008年 2月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且随访 2年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5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 1.5T MR扫描.如果患者 T2加权像存在信号强度增加的区 II 则测量此区 II 信号强度值.同时于 T1加权像测量与 T2加权像高信号区 II 处于相同节段的脊髓信号强度值.两者测量所取面积相近,操作均于 MR工作台进行。T2加权像信号强度值与 T1加权像信号强度值的比值作为研究的 T2/T1比值。无 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归为无高信号组,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以 T2/T1比值的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 T2/T1比值组和高 T2/T1比值组。结果 无高信号组 20例;其他 37例均有T2加权像高信号(T2/T1比值范围为 1.28~2.80.中位数为 1.65),分为低 T2/T1比值组 19例(1.28≤T2/T1≤1.63)和高 T2/T1比值组 18例(1.67≤T2/T1≤2.80)。经方差分析三组在年龄、病程、术前 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等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T1比值与年龄、病程呈正相关.与术前、术后 JOA评分及改善率呈负相关。结论 有 T2加权像高信号的患者其术前病情较重.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并且随着信号强度的增加.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T2加权像高信号可作为判断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观察奇正消痛贴膏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2例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为奇正消痛贴膏,对照组选用麝香追风膏治疗,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③结果 两组药物在治疗创伤性关节炎方面都有良好的疗效,在疼痛程度计分(VAS)、临床症状积分改善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临床试验证明,奇正消痛贴膏治疗创伤性关节炎局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效果确切,且起效快、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3.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在奥运会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趣闻轶事,这里撷录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伴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2例伴后纵韧带骨化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60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4 h~11d,平均4 d.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21例,D级11例.采用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13例,后前路联合手术10例.按照ASIA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3种术式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3~87个月(平均34.2个月).所有患者脊髓功能获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及后前联合组3组术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3.12±0.94)%和(35.88±1.61)%、(40.41±2.33)%和(35.82±1.03)%、(43.97±4.74)%和(34.18±1.65)%.结论 3种术式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无骨折脱位型伴后纵韧带骨化颈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治疗可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置入、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后路全椎板减压等方法.但采取何种方式治疗中是否需行椎间融合器植入内固定目前还没有定论.目的:评价以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植入固定并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问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患者疗效,放射学检查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手术节段椎体稳定性.结果与结论: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临床优良率为90%;40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8%,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术后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但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发生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果提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此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9年6月以来采用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37~61岁,平均49.7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19个月.其中23例有外伤史.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17分评分法颈髓症判定标准对患者术前、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情况,并对手术前后数据分别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C5神经根麻痹,于术后1个月恢复;2例患者伤口脂肪液化,经治疗后愈合.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松动及内固定失败等现象.术前JOA评分(8.26±1.32)分,术后随访时(12.34±1.21)分,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前D值(3.26±0.15)mm,随访时为(7.34±0.21)mm,手术前后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颈椎曲度得到有效维持,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治疗可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置入、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后路全椎板减压等方法。但采取何种方式治疗中是否需行椎间融合器植入内固定目前还没有定论。 目的:评价以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植入固定并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随访24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患者疗效,放射学检查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手术节段椎体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 < 0.01),临床优良率为90%;40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8%,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术后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但有2例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发生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果提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年龄(61.7±12.0)岁,均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手术,术后平均随访40.7个月。其中30例手术前、后未行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另外30例为康复治疗组,于手术前、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变化、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比较。 结果康复治疗组患者伤口术后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3例患者伤口感染。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康复治疗组患者术后颈后肌群萎缩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康复治疗组患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23.3%,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手术前、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虽然不能显著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椎板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可以有效防止术后颈后肌群的萎缩,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9月收治18例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0~62岁,平均45.3岁。病程10~26个月,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血管瘤,其中C32例、C43例、C55例、C65例、C73例。X线片呈典型的"栅栏状"改变。颈椎血管瘤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型,Ⅱ型13例,Ⅳ型5例。先行颈前路椎间盘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后在C臂X线机指导下对血管瘤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术后摄颈椎X线片观察骨水泥分布、内固定物存在情况,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颈肩部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切口均愈合良好。术中2例发生骨水泥椎前渗漏,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28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成形椎体无骨折、塌陷,血管瘤无复发,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和移位;术后3~4.5个月,平均4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获优9例,良6例,可2例,差l例。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加PVP是治疗症状性颈椎血管瘤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脊髓获得彻底减压的同时有效缓解了血管瘤引起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Modic改变与椎间盘高度及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的关系,探讨Modic改变在腰椎退变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150例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及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选择患者L1~2至L5~S1椎间盘为研究对象,150例患者共观测750个椎间盘、椎体及椎间盘邻近终板.观察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椎间盘高度以及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程度,定义椎间盘高度/椎间盘平均高度<50%为椎间盘塌陷.将所有患者腰椎间盘分为4组,A1组:椎间盘塌陷,椎体无或轻度骨质增生;A2组:椎间盘塌陷,椎体重度骨质增生;B1组:无椎间盘塌陷,椎体无或轻度骨质增生;B2组:无椎间盘塌陷,椎体重度骨质增生.采用x2检验方法,对4个组Modic改变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高度以及椎体骨质增生与Modic改变的关系.结果 4组共观测了750个椎间盘,A1组208个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为54.3%;A2组135个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为34.8%;B1组225个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B2组182个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为29.7%.4组间Modic改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9.565,P<0.05).组间两两比较,A1组与A2、B1和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524、66.701和24.102,P <0.00714).A2组与B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32,P<0.00714),但与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45,P>0.00714).B1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5,P<0.00714).结论 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中椎间盘高度的丢失且不伴有重度椎体骨质增生的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椎间盘塌陷合并重度椎体骨质增生患者与单纯重度椎体骨质增生患者的Modic改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