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8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334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52篇
  2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的研究人体桡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解剖结构、骨折流行病学等相关关系。 方法将3个新鲜桡骨标本分为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桡骨干1~9、桡骨远端、桡骨茎突14个部位,并垂直其长轴切取骨组织切片。于骨组织切片的前、后、内、外4个区域各选取5个测量位点,通过显微维氏硬度仪测量每个部位的显微骨硬度。 结果桡骨硬度最硬部位位于桡骨干8,硬度值为(43.82±5.20)HV,硬度最小的部位位于桡骨头,硬度值为(33.30±3.60)HV。桡骨近端的硬度值为(34.15±6.48)HV,桡骨干的硬度为(42.54±5.59)HV,桡骨远端的硬度为(35.24±5.17)HV。 结论桡骨最硬处位于桡骨干下段,桡骨近、远端硬度相近,都低于桡骨干。桡骨干的硬度值高于桡骨近端及桡骨远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桡骨近端与桡骨远端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前、后、内、外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远端骨折高发除与解剖外形和损伤机制有关外,此处硬度骤降也应视为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2.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2010至2012年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西部地区44家医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资料。将安徽省、河南省、吉林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黑龙江省定为中部组;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甘肃省、广西贵族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云南省定为西部组。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侧别构成等。 结果共收集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3 683例,中部组2 067例,男女比为1∶1.98;西部组1 616例,男女比为1∶1.76。中部地区76~8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71~7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两组均以31B2型骨折患者构成比最高,中部组51.1%(1 056/2 067),西部组48.3%(781/1 616);31B1型构成比最低,中部组21.5%(444/2 067),西部组19.7%(318/1 616)。中部左侧1 077例(52.1%),右侧990例(47.9%);西部组左侧797例(49.3%),右侧819例(50.7%)。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以女性多见,中部地区以76~8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西部地区以71~7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中、西部均以85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最低。两地区31B2型骨折居多,中部地区31B1型构成比较西部高,31B3型较西部低;中部地区左侧股骨颈骨折多于右侧,西部地区右侧多于左侧。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分析河北省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收集河北省5家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就诊的骨折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数字化影像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60岁以上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记录并比较其性别、年龄、AO分型等数据,分析两年间河北地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共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 142例。其中男性984例(45.9%)、女性1 158例(54.1%),男女比例为1∶1.18;左侧骨折1 117例(52.1%)、右侧骨折1 025例(47.9%)。年龄61~99岁,平均年龄(65±8)岁,各年龄段骨折中以71~80岁组所占比例最高(45.0%),按照AO分型,31-A2型所占比例最高(59.1%);31-A3型所占比例最低(12.3%)。 结论河北省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占同期全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67.7%,占同期60岁以上所有骨折患者的13.4%。女性普遍多于男性。71~8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31-A2型骨折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55.
56.
57.
58.
肱骨骨折占人体总骨折的10.02%[1],接骨板和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肱骨骨折的主要方法[2]。医生通过术前 X 线片可以确定骨折类型,但由于骨折移位、成角不能根据术前患侧肱骨 X 线片选择合适长度的内固定物。术前拍摄对侧正常肱骨来测量其长度因增加患者 X 线暴露几率而不作为常规检查。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往往需要准备很多型号的接骨板或髓内钉,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术中因选择内置物延长了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风险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人体四肢长骨与身高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可以利用身高推算出长骨长度[3-4]。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准备和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使手术更加顺利地实施,本研究采用数字式 X 线摄片术(digital radiography, DR)拍摄健康志愿者肱骨 X 线片并测量其全长,探讨青壮年人群肱骨与身高长度的相关关系,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背景:前期研究已经证实口服应用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提高骨折愈合质量,加快骨折愈合的速度。 目的:进一步验证克氏针表面涂有辛伐他汀聚乳酸涂层后对卵巢切除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单纯骨折组、去势骨折组、涂层对照组及涂层治疗组,后3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制作骨质疏松模型,4周后所有大鼠行闭合性股骨中段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涂层对照组所用克氏针表面涂以聚乳酸,涂层治疗组克氏针表面涂以混有辛伐他汀(50 μg/支)的聚乳酸,其余两组克氏针表面未经特殊处理。 结果与结论:与涂层对照组相比,涂层治疗组在骨折后6周,X射线表现骨折线模糊,骨痂填满骨缺损,骨膜反应较深,X射线评分显著增高(P < 0.05)。组织病理学显示涂层治疗组骨痂内新生骨小梁数量较多,排列致密均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细胞表达强烈,积分吸光度值显著高于涂层对照组(P < 0.05),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在骨折后6周时显著低于涂层对照组和模型组(P < 0.05)。提示混有辛伐他汀的聚乳酸涂层可以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的愈合。 关键词:辛伐他汀;聚乳酸;骨质疏松;骨折;卵巢切除;大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2.004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指导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60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病例均于术后24 h时遵医嘱开始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术后定期进行Footscan足底压力检测,并根据其足底压力参数特点指导康复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术后2个月、7个月时采用Footscan系统对其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同时进行足部功能评分。 结果术后2个月时,2组患者健患侧距骨下关节活动范围、压力中心侧方位移、足跟着地期时间、足跟外侧压强峰值与冲量、足部功能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个月时,发现2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术后2个月时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各项指标(足跟着地期时间除外)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指导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足底压力参数,进一步提高术后康复疗效;另外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还可对跟骨骨折术后康复疗效进行客观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