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例38岁患者因高处坠落致S1、S2椎体粉碎性骨折并骶丛神经损伤,外院行非手术治疗,左下肢麻木及足下垂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伤后2个月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诊断为:左骶骨陈旧性骨折(DenisⅡ型)合并左侧骶丛神经损伤。入院后经前路腹直肌外侧切口对患者骶丛神经进行松解,术后随访15个月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前路伤口一期愈合,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即感左足麻木疼痛症状减轻,2周下地行走,4周感觉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左下肢神经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恢复正常工作。随访15个月患者诉下肢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  相似文献   

2.
作者由CT扫描发现了88例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每例均有伤后所摄的前后位骨盆X线片,有的还摄有斜位片及倾斜角度的X线片。CT在外伤后七天内进行。作者将CT所见到的骶骨及骶髂关节损伤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型为骶髂关节分离,占骶骨损伤的39%,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29%,回顾性复习时漏诊率为26%。CT表现为关节不对称与间隙增宽。第二型为骶骨或髂骨唇部骨折,占骶骨损伤的25%,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57%,回顾性复习时漏诊率为59%。CT图象可见到骶骨或髂骨唇部骨折线累及骶髂关节面,但不累及骶骨的神经孔。第三型为骶骨纵行骨折,占骶骨损伤的25%。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34%,回顾性  相似文献   

3.
骶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2 4岁。右骶部隐痛 2 0个月 ,加重 1个月。患者于 2 0个月前不慎扭伤腰骶部 ,伤后骶部一直隐痛 ,1个月前骶部疼痛加剧伴右下肢跛行。体检 :右骶部压痛及叩击痛 ,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骶尾骨正位X线平片 :骶骨右侧偏上见一椭圆形骨质缺损区 ,约 4 .5cm× 8.0cm大小 ,边缘清晰 ,有硬化现象 ,其内未见钙化及残存骨影 ,右侧S1~ 3 骶孔破坏消失。X线诊断 :骶骨良性肿瘤 ,以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不除外骨巨细胞瘤 (图 1)。CT平扫 :骶骨右侧呈明显膨胀性骨质破坏 ,破坏区内示较均匀之软组织影 ,部分突出于盆腔内 ,右侧髂骨下部前…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1993年间手术治疗2例伴骶神经症状的骶骨高位横骨折,效果较好。报告如下。例1 女,35岁。因骶部外伤,伴鞍区麻木、尿潴留4d入院。检查双足双股后侧马鞍区皮肤感觉迟钝,双侧胫前肌、伸趾肌肌力3级,腓肠肌肌力2级,臀肌肌力下降,双跟腱及肛门反射消失,属FrankelB级。骶骨X线片显示:骶1,2向后成角。CT检查显示:骶2椎板及骶正中棘骨折,骶2椎体粉碎骨折,碎骨块突入骶管,骶管变形狭窄,双侧骶神经管结构不清。临床诊断:骶2横骨折、马尾神经损伤。入院当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骶管减压术。取骶后正中入路,显露骶1~3骶正中嵴和椎板,由…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5.5岁.按照Denis方法进行骨折分型:Ⅱ区11例,Ⅲ区6例.按照Tile分型:B型9例,C型8例.骶神经损伤依据Gibbons标准:3分7例,4分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利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对临床功能恢复进行评分,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X线、CT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残留骶骨畸形及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1例一侧髂骨钉松动,未断裂.12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4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及下肢感觉障碍;1例略有改善,除下肢功能障碍外还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末次随访临床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术前Gibbons评分为(3.29±0.47)分,术后为(1.53±0.94)分(t=12.94,P<0.01). 结论 对于不稳定的骶骨骨折,后路骶管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允许早期负重,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分型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03~2013年期间诊治的21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18~66岁,平均36岁。根据影像学资料,并按照Denis分型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Ⅰ型5例、Ⅱ型13例及Ⅲ型3例,并对Ⅰ、Ⅱ型骨折患者先行骨盆牵引等非手术治疗,观察2~3周后,视症状改善程度确定是否实施手术治疗;对于Ⅲ型骨折患者,则尽早行后路骶椎管减压神经根探查减压手术;对于陈旧性Ⅱ、Ⅲ型骨折患者,只要存在神经损伤症状即实施手术。结果对21例实施非手术治疗13例,经7~36个月随访,其中6例优秀,4例良好,2例中等,1例较差,优良率为76.92%;手术治疗8例,其中优秀4例,2例良好,1例中等,1例较差,优良率为75.00%。结论由于骶骨骨折造成的神经损伤症状不够明显,对于高能量冲击损伤等患者,行常规检查的同时,一般应对骶骨部进行检查;在骶骨骨折中,对于合并神经损伤都要尽早给予良好复位,良好的复位、牢固的内固定均可明显降低骨折对神经的压迫和继发性损伤;对于不同的骨折分型应分别选择非手术或手术等相应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以后路骶管减压骶神经为宜,陈旧性骨折只要存在神经损伤症状即应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7.
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纵形骨折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应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骨纵形骨折及疗效评价。方法牵引复位后,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8~57岁,平均30.2岁。其中17例行骨盆前环固定,闭合复位耻骨支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9例,耻骨联合分离经皮拉力螺钉固定2例,耻骨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经皮拉力螺钉固定1例,耻骨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5例。结果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2.5min。术后住院时问3~12d,平均6.5d。19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5个月。无骶髂部疼痛16例,轻度疼痛3例;18例均恢复原工作,1例术后再移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而发生医源性S1神经损伤。结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纵形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问短,康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治疗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8~51岁,平均38.7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是否合并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骨折分型;根据骨折解剖区域不同,按照Denis分型:Ⅱ区2例,Ⅱ区+Ⅲ区5例,Ⅰ区+Ⅱ区+Ⅲ区3例。其中根据Gibbons评分标准:1分4例,3分3例,4分3例。手术方式采用经后路骶神经孔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随访根据Majeed及Gibbons评分评估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21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300~700mL,平均480mL。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涉及Ⅱ区2例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无明显异常;Ⅱ区+Ⅲ区4例恢复良好,1例明显改善;Ⅰ区+Ⅱ区+Ⅲ区1例恢复良好,1例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对于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早期采取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方案,而除摘除碎骨、解除神经根压迫外,还需重视重塑腰-骨盆环的稳定性。腰骶段的重建对于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重要作用,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腰骶段受损结构,是治疗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胸腰段椎体骨折在脊柱损伤中最为常见,而且多伴有神经损伤症状甚至截瘫,主要特征为伤椎前、中柱爆裂,椎体后壁骨折块常常向后移位突入椎管致脊髓硬膜受压,若不急诊解除骨折碎块的压迫,将致永久性脊髓神经损坏。笔者从1997年4月至2002年3月共收治胸腰段椎体骨折并行前路Z—plate内固定术6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3 9岁。 8年前无明显诱因骶尾部疼痛 ,逐渐累及鞍区及左下肢。近 3年又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检查 :骶部软组织饱满 ,轻扣击痛 ,局部皮肤色泽正常 ,耻骨水平面以下感觉障碍。X线检查 :以S2 为中心示约 8.5cm× 8.0cm大小的骨质缺损区 ,边缘呈不连续的环形线样硬化 ,边界清晰欠光滑 (图1)。骶骨CT扫描 :以骶管为中心骨质呈明显的溶骨性破坏 ,S1~ 4椎体骨质部分破坏 ,椎弓几乎完全破坏 ,边缘略硬化且毛糙 ,管内软组织肿块向后突出 ,向前略超出骶骨前缘 ,未侵及盆腔器官及其他组织 ,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图 2 ,3 )。影像学诊断 :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传统影像学监测技术结合骶骨斜坡位影像学监测进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临床研究、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 方法经术前牵引复位及肠道准备后,以C形臂X线机在骨盆入口位、出口位及骶骨斜坡位影像学监测下对37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行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18~63岁,平均30.8岁. 结果 37例均获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9.8个月.其中基本解剖复位28例,7例遗留2 mm冠状面移位,2例残余移位5 mm.无医源性神经血管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根据Majeed疗效评估标准,优良率95%.结论 结合骶骨斜坡位的影像学监测技术,可提高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术的安全性,简化操作程序,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骶骨疾患颇为少见,常伴有诸如下背部疼痛和骨盆部压迫感等非特征性症状;病灶巨大时可侵犯骶部神经,并常于肛检时能触及。若症状含糊而X线表现又不明显则不易作出早期诊断。由于骶骨呈弧形弯曲,故在标准前后位片上不易作出判断,而X线球管向头侧倾斜15°,且双髋屈曲时摄片则可使骶骨伸展变直而增强其可见度。在正位片,应仔细观察骶骨孔是否对称与完整;但粪便和肠内气体常与之重叠,尤于骶部神经受侵时则可使骶骨显示不清。在侧位片上,因骶骨的前缘和充气的直肠位置或其外形改变的衬托而能显示肿块的轮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转运部分伤员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汶川地震转运我院的合并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治疗方法与初期疗效.方法 收集21例汶川地震所致闭合性周围种经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受伤机制,总结早期治疗方法及初步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伤后2月随访,桡神经、尺神经、闭孔神经损伤恢复较好,腓总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次之,腰骶丛、部分臂丛、正中神经损伤恢复较差,1例股神经和1例腓总神经损伤因保守治疗无效采取手术探查松解.结论 地震致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多为挤压或压迫时间过长所敛,早期及时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对部分压迫伤较重、压迫时间较长、神经损伤较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松解.  相似文献   

14.
作者分析了9例病人,8例骶骨与耻骨骨折并发,1例仅有骶翼骨折。9例均无明显外伤史,年龄为45~81岁。骨折部活检,诊断分别为骨质疏松,放射性骨质疏松、类固醇引起的骨质疏松、继发性甲旁亢、IgA 免疫球蛋白增高。9例都有骶翼不全骨折,X 线征象为宽而不规则的垂直硬化带,其中3例有骶孔部的线状透亮和破坏线进入硬化区。耻骨骨折,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其典型发展是从不规则透亮到垂直的骨折与溶解和硬化的混合区,直到骨桥形成。骨扫描显示骶骨骨折,为骨折侧骶髂关节吸收不规则,密度增高,为“H”形或蝶形。作者指出,当软组织重叠和肠内容物遮盖了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内固定方法,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9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6例,高处坠落伤12例,挤压伤5例.骨盆后环损伤情况:髂骨后部纵向骨折7例;不稳定骶骨骨折27例,按Denis分型标准: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2例;不稳定骶髂关节脱位19例,其中伴髂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7例,经耳状关节与韧带的骶髂关节脱位2例,伴骶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10例.外伤至手术时间3~28 d,平均6.7 d.采用前侧重建钢板固定7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26例,经皮后方跨骶骨重建钢板内固定20例.结果 本组53例均获12~3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无切口感染、术中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不愈合或明显双下肢不等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功能恢复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5例骶丛损伤患者鞍区感觉减退或膀胱排尿困难的症状均基本消失,2例骶从损伤患者遗留会阴部麻木和足下垂. 结论 手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内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手术者的经验、设备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3.0T MRI IDEAL序列显示正常人腰骶神经结构形态及神经根受压后形态结构变化的可行性,评估其同时显示腰骶神经根细微结构及全程形态特点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5例健康志愿者和15例腰腿痛患者行IDEAL序列腰骶神经冠状位成像及后处理重建,观察图像中L1~S1各水平腰骶神经显示情况,包括腰骶神经走形、节前神经长度、神经根鞘长度及神经节大小。结果 1 L1~S1各水平节前神经、脊神经节以及L3~S1各水平节后神经显示率达100%,并且形态结构清晰;L1及L2水平节后神经形态结构能够清晰显示达Ⅰ级的显示率分别为12%和42%,达Ⅱ级显示欠清晰者分别为16%和32%,达Ⅲ级结构辨认不清者分别为72%和26%。各水平节前神经、神经节长径、神经节橫径及神经根鞘长度从L1~S1逐渐增大(P<0.05、P<0.001)。正常腰骶神经根走形于腰神经通道内,表现为边缘光滑,高信号脑脊液衬托下的条形等信号。结论 IDEAL序列腰骶神经成像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正常腰骶神经根的形态走形和细微结构特点,以及腰骶神经根受压后的变化,能够为临床准确评估腰腿痛患者神经根受压的变化与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标准和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3岁,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钝痛,夜间明显,疼痛程度逐渐加重,需口服止痛药才可缓解。查体:左侧骶髂关节处轻度压痛。X线片示:骶骨左侧骨质破坏(见图1)。CT示:左侧骶骨区见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局部骨  相似文献   

18.
作者复习12例已证实有病变的骶骨X 线片,发现仅2例在首次照片时得到正确诊断,4例为尔后的CT 检查发现,6例在临床高度怀疑骶骨病变的情况下,由多人复习原片才发现骶骨有破坏。12例中11例为转移瘤,1例为浆细胞瘤。复习时发现所有病例首次X 线片上骶骨均有异常。共同的X 线征象是一条或多条骶骨弓形致密线消失。作者指出。骶骨有4或5对神经孔。上3对神经孔的上缘在X 线照片上表现为3对自中线处向外伸延的清晰的弓形致密线。除累及骶骨的先天畸形、外科手术、骨折或转移性病变外,这些致密线是左右对称的。即使是肠内容物很多,骶骨孔线也能在常规位上见到。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了5例发生于骶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均经X线平片检查,其中2例行断层,2例行CT,1例行MRI检查。男2例,女3例,年龄11-41岁,均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腿痛,夜间加重,3例排尿困难,1例表现神经根受压并左跟腱反射消失,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例脊柱侧弯,4例在骶骨区可见并触及肿物,4例在确诊前症状和体征持续了2年,年长的患者病程持续了8年,在X线征象不明显时曾诊为脊柱关节炎及椎间盘脱出。溶骨性病变均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骶椎,2例累及骶骨翼,其中一例越过骶髂关节而侵及髂翼。虽然脊柱是发生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常见部位之一,但腰椎最常受累,发生于骶骨者罕见。除骶尾骨畸胎瘤是儿童非常罕见的肿瘤外,骶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相似文献   

20.
骶骨原发性肿瘤的X线与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骶骨原发性肿瘤的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 10例骶骨原发性肿瘤 ,其中脊索瘤 5例 ,骨巨细胞瘤 2例 ,软骨肉瘤 2例 ,神经鞘瘤 1例。结果  (1)脊索瘤常累及S3~ 5,有中央性肿块 ,平片与CT为溶骨性骨质破坏 ,瘤内有残余骨嵴和钙化 ;(2 )骨巨细胞瘤常累及S1~ 3,呈膨胀性骨质破坏 ,好发于青年人 ;(3 )软骨肉瘤 ,神经鞘瘤X线和CT上各有特点。本组 1例软骨肉瘤从S1~ 3骨质破坏 ,并向盆腔内长出一巨大肿块。结论 X线平片与CT结合 ,有助于骶骨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