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6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评价普瑞巴林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的方法,确诊为有部分性癫(癎)发作的225例癫(癎)患者,被随机分配入普瑞巴林治疗组(114例)与安慰剂组(111例).在6周前瞻性基线期后,采用灵活剂量的普瑞巴林(150~600 mg·d-1)添加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癎)发作.主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次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d-减少率、临床疗效评价、16周内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第13~16周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普瑞巴林组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40.24±37.88)%,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2.84±37.61)%(F=15.063 9,P=0.000 l).普瑞巴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47.75%,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高(45.61% vs 23.42%,P=0.000 7),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乏力等.结论 普瑞巴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普瑞巴林作为部分性癫(痈)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锂-匹鲁卡品致痫后大鼠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探讨自体神经前体细胞在颞叶癫痫病理进程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致痫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2只。①给药:致痫组采用锂(3mmoL/kg)-匹鲁卡品(50mg/kg)腹腔注射以诱导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持续抽搐达30min后.给予阿托品(1ms/kg)腹腔注射,30min后或大鼠抽搐濒危时再给予地西泮(10mg/kg),水合氯醛(5mL/kg)联合腹腔注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4mL/kg,4mL/kg)取代氯化锂和匹鲁卡品,其余用药步骤及方法同致痫组。每组又分给药后3,7,14和28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②标本制备:两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前1d以增殖性细胞的标记物5一溴脱氧尿苷50mg/kg腹腔注射给药3次,问隔4h1次。24h后麻醉状态下处死取材。③观察指标:利用Nissle染色观察海马区域神经元的丢失情况,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目的变化,评估自体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经补充后6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致痫组大鼠齿状回门区、CA1和CA3区可见不同程度的内氏小体减少或者消失。(④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致痫组致痫后即逐渐上升,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已开始下降(F=655.61,P〈0.0001)。致痫组致痫后7,14和28d高于对照组[(31&;#177;5),(95&;#177;5),(18&;#177;3)个/mm。;(10&;#177;2),(11&;#177;1),(1l&;#177;1)个/mm^2,P〈0.00011。结论:急性痫性发作可造成脑海马神经元脱失,并能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神经前体细胞的明显增殖,后者在颞叶癫痫的病理进程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垂体卒中等.血管造影为SAH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之一,有助于查明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临床上,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完全破裂、瘤颈狭窄等致动脉瘤显影不良或不能显影,或动脉瘤处于特殊部位、血管间相互重叠、造影角度、时间或技术欠缺影响结果,或血管畸形等均可导致SAH患者全脑血管造影阴性[1].  相似文献   
15.
16.
正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主要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中小血管的罕见重度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受累血管大小、血管炎病理分型有关,常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影像学也缺乏特异性,极容易误诊。PACNS早期诊断并给予激素、免疫抑制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1])。笔者对1例PACNS患者的临床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奥卡西平单药与添加治疗部分性癫患者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在同济医院癫诊疗中心就诊的67名部分性癫患者应用奥卡西平后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分为单药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用药的前3个月及后3个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2)。单药治疗组与添加治疗组相比,前者用药前3个月发作完全控制的百分率、用药后3个月发作频率减少50%的百分率和发作完全控制的百分率(P=0.02,0.017,0.019)均明显低于后者。单药治疗组或添加治疗组自身用药的3个月及后3个月发作减少50%的百分率、发作减少75%的百分率、发作完全控制百分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0%(13/67),主要出现于用药的前3月。结论:奥卡西平是治疗部分性癫的一线药物,可用于新诊断或其他药物无法耐受和疗效不佳患者的单药或添加治疗。  相似文献   
18.
蛋白组学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医学研究领域。蛋白组学的主要技术,如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分析等,已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等各大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本文就蛋白组学相关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RE)的术前评估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综合分析366例RE患者的临床病史、常规EEG、24hV-EEG、MRI、PET及神经心理评估结果,结合术中皮质电极描记(ECoG),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结果:术后随访发作控制满意201例(54.9%),发作明显改善96例(26.2%),发作控制良好39例(10.7%),发作控制较差或无改变30例(8.2%)。结论:对RE患者术前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轨迹和多轨迹神经微移植技术在亨廷顿病(HD)大鼠毁损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59只,分为对照组(n=15)、毁损组(n=14)、多轨迹(MT)移植组(n=15)和单轨迹(ST)移植组(n=15)。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其它3组实施单侧纹状体毁损手术,其中MT或ST移植组分别由MT或ST注射移植相同数量的胎龄15d的鼠胎神经节隆起处细胞。移植4个月后行组织学评估及多巴胺和cAMP调节的磷蛋白(DARRP-32)阳性细胞计数。结果:MT移植组计数的DARRP-32阳性神经元约为ST移植组的2倍。移植物体积、DARPP-32碎片体积和新生多巴胺能神经支配体积在2组中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MT神经微移植方式可以增加新生纹状体神经元的数量,其机制可能是移植物-宿主接触面积的增大使得移植物更强地暴露于宿主环境诱导因素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