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66篇
  免费   6619篇
  国内免费   3175篇
耳鼻咽喉   726篇
儿科学   1868篇
妇产科学   1347篇
基础医学   7713篇
口腔科学   1423篇
临床医学   7471篇
内科学   8445篇
皮肤病学   858篇
神经病学   2927篇
特种医学   370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7篇
外科学   9264篇
综合类   12718篇
现状与发展   20篇
预防医学   2245篇
眼科学   757篇
药学   5606篇
  64篇
中国医学   2455篇
肿瘤学   14787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1117篇
  2022年   1792篇
  2021年   3310篇
  2020年   2634篇
  2019年   2416篇
  2018年   2272篇
  2017年   2557篇
  2016年   2830篇
  2015年   2986篇
  2014年   4666篇
  2013年   4905篇
  2012年   4243篇
  2011年   4721篇
  2010年   3870篇
  2009年   3813篇
  2008年   3808篇
  2007年   4085篇
  2006年   3708篇
  2005年   3290篇
  2004年   2826篇
  2003年   2353篇
  2002年   2170篇
  2001年   1889篇
  2000年   1553篇
  1999年   1371篇
  1998年   1191篇
  1997年   1095篇
  1996年   979篇
  1995年   885篇
  1994年   737篇
  1993年   581篇
  1992年   500篇
  1991年   414篇
  1990年   343篇
  1989年   321篇
  1988年   297篇
  1987年   260篇
  1986年   189篇
  1985年   243篇
  1984年   213篇
  1983年   129篇
  1982年   170篇
  1981年   148篇
  1980年   100篇
  1979年   102篇
  1978年   78篇
  1977年   51篇
  1976年   45篇
  1975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病人使用急诊内镜检查及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行急诊内镜检查以及内镜下治疗的28例病人资料。结果28例病人包括直肠癌术后15例、左半结肠癌术后3例及右半结肠癌术后10例。上述病例均完成急诊内镜检查并接受内镜下止血治疗。仅1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出血病人因合并吻合口漏经内镜下止血效果不佳,最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余27例吻合口出血病人均经过内镜止血成功。所有病例住院期间无再发出血,内镜诊疗并未导致术后吻合口漏及穿孔。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急诊内镜检查及止血的方案,不增加吻合口出血、穿孔及漏等风险。术后急诊内镜下止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明显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再手术率。在病人出血后8 h内行急诊内镜是非常关键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神经鞘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治疗,且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52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结果及术后长期随访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52例病人中,21例病变位于食管,31例位于胃。内镜下整块切除51例,整块切除率为98.1%,1例食管上胸段病变行分块切除。中位手术时间为53.5(20.0 ~108.0)min。51例病人中,26例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11例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15例接受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且无中转手术的病例。1例(1.9%)在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及局部肺不张,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好转;1例(1.9%)出现术后出血,予心电监护,输血、抗感染、抑酸、止血、补液等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1.9%)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 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32.0~48.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具有可靠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病人恢复好,可作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93.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发病率位居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第六位,每年新发病例约74万,近一半在中国。在我国,肝癌相关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高居第三位[1-2]。临床上,肝癌多侵犯血管形成血管癌栓,亦可侵犯胆管形成胆管癌栓(bile ducttumor thrombus,BDTT)。文献[3-5]报道,BDTT发生率为0.5%~2.5%。BDTT可沿肝内胆管向肝门部胆管延伸,甚至阻塞胆总管导致黄疸、胆道出血等。其自然病程约为1~3个月[6-7]。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并发急性穿孔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像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因胃肠道淋巴瘤并发急性穿孔行急诊手术的3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死亡情况以及死亡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36例病人中32例(88.9%)为小肠淋巴瘤穿孔。所有病人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以侵袭性病理类型多见,其中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44.4%(16/36)]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3.3%(12/36)]为最常见的两种病理亚型。术后共11例病人(30.6%,11/36)发生死亡,其中10例为术后即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的病人。在转入ICU的29例重症病人中,发生死亡者术后动脉血乳酸水平(P=0.006)及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P=0.016)均高于生存者,而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巴瘤引起的消化道急性穿孔多发生于小肠,术后病死率高;较高的SOFA评分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可能是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5.
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甲状腺癌复发需行以再次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与初次手术相比,再次手术风险明显增大,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升高。因此,再次手术前应进行充分的检查评估,并做好充分的知情同意。中央区的再次手术,难点在于把握手术指征、术中复发淋巴结的定位、术中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保护以及周围器官结构受侵的处理。术前超声引导下纳米炭注射能够可靠帮助术中定位。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喉返神经的辨认。如需要切除喉返神经,尽可能同期修复。术中对于上位甲状旁腺区减少扰动、仔细在标本中辨认寻找甲状旁腺、必要时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可以尽量保护甲状旁腺。而侵犯气管、喉、食管时,则需要部分喉切除、气管切除和重建等技术。颈侧区的再次手术,难点在于颈淋巴结清扫容易遗漏部位的再次切除、咽旁等少见复发位置的处理,以及神经和大血管受侵的处理。颈侧区复发的转移淋巴结仍以规范的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少见部位的复发应熟悉局部解剖,减少副损伤。神经受侵时,尽量保留有功能的神经。必要时可以切除颈内静脉。上纵隔位置的复发主要通过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完成。胸骨劈开的开放入路显露较好,可切除范围较大,相对比较安全,但创伤较大。腔镜辅助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创伤较小,需要一定技术储备。复发甲状腺癌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再次手术建议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来完成。术后辅助多学科综合治疗能提高再次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调查分析湖北省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01至2019-12-31湖北省胃肠外科联盟成员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病人VTE防治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收集62家医院调查问卷7751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7474份,有效率96.4%。所有病人中,术前736例(9.8%)接受恰当预防措施,7012例(93.8%)术前行D-二聚体检查,2301例(30.7%)术前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术后451例(6.0%)病人接受恰当预防措施。术后6434例(86.1%)病人行D-二聚体检查;1675例(22.2%)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其中16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0例病人发生肺动脉栓塞(PE),有5例PE病人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当前湖北省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及恰当预防比例偏低,围手术期VTE规范化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miR-21对骨质疏松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构建骨质疏松小鼠模型(VOX),分离、培养、纯化小鼠BMSCs并采用si PORT Neo FX转染pre-miR-21、pre-miR-negative control(pre-miR-NC)、antmiR-21、ant-miR-negative control(ant-miR-NC)并进行RT-PCR验证,MTT法检测小鼠BMSCs增殖情况、茜素红与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检测小鼠BMSCs成骨能力、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增殖、成骨分化相关蛋白水平。结果骨质疏松症小鼠BMSCs中miR-21相对表达水平低于Ctrl组(P0.05),OVX-pre-miR-21组BMSCs中miR-21相对表达水平、细胞增殖、PCNA水平、Ki-67水平、ALP染色程度、ALP活性、茜素红染色程度、Runx2水平、Osterix水平均高于OVX-pre-miR-NC组(P0.05),OVX-premiR-NC组BMSCs中miR-21相对表达水平、细胞增殖、PCNA水平、Ki-67水平、ALP染色程度、ALP活性、茜素红染色程度、Runx2水平、Osterix水平均显著低于Ctrl-pre-miR-NC(P0.05); OVX-ant-miR-21组BMSCs中miR-21相对表达水平、细胞增殖、PCNA水平、Ki-67水平、ALP染色程度、ALP活性、茜素红染色程度、Runx2水平、Osterix水平均显著低于OVX-ant-miR-NC组(P0.05),OVX-ant-miR-NC组BMSCs中miR-21相对表达水平、细胞增殖、PCNA水平、Ki-67水平、ALP染色程度、ALP活性、茜素红染色程度、Runx2水平、Osterix水平均显著低于Ctrl-ant-miR-NC(P0.05)。结论提高miR-21表达水平可促进骨质疏松小鼠BMSCs增殖能力与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索术前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反应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经临床或病理确诊、并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TACE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n=59)及验证组(n=27),基于ITK-SNAP软件在术前T2WI图像勾画肿瘤感兴趣区,使用GE AI-Kit软件提取影像特征;经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最优的特征子集,并构建TACE反应性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筛选出8个影像学特征与TACE反应性相关,并成功构建预测模型。训练组中,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95%CI 0.737~0.939),灵敏度为74.1%,特异度为84.4%;在验证组中,AUC为0.794(95%CI 0.604~0.985),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80.0%。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拟合较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0.1~1.0的阈值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净收益。结论 术前MRI T2WI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可用于预测HCC的TACE 反应性,基于MRI T2WI图像影像特征的预测模型特异度和灵敏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加速低位直肠癌完全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切除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3例低位直肠癌接受完全ISR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21例,治疗组22例。所有患者严格遵守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原则行完全ISR手术。对照组术后予生活方式干预(戒烟、运动)、饮食因素调整、提肛运动,口服洛哌丁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口服中药汤剂及中药坐浴治疗。采用Williams标准及Wexner评分系统评估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动态跟踪观察随访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至术后12个月。结果:Williams肛门功能评估: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肛门功能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后1、6、12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治疗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加速低位直肠癌完全ISR切除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在前期(术后3~6个月)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临床使用复方斑蝥胶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gFang、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Embase数据库,收集建库日期至2020年7月13日发表的有关复方斑蝥胶囊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回归分析、发表偏倚评估(漏斗图法、Egger法检验)。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计1110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KPS评分(RR=1.30,95%CI=[1.15,1.47])、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RR=0.43,95%CI=[0.27,0.69])、骨髓抑制(RR=0.38,95%CI=[0.17,0.85]、神经毒性(RR=0.45,95%CI=[0.28,0.75])、肝肾损害(RR=0.58,95%CI=[0.38,0.89]);其中恶心呕吐(RR=0.67,95%CI=[0.55,0.82])、腹泻RR=0.65,95%CI=[0.45,0.94]、白细胞减少(RR=0.46,95%CI=[0.34,0.62])、血小板减少(RR=0.48,95%CI=[0.35,0.66]);临床总有效率(RR=1.61,95%CI=[1.37,1.89])均优于对照组;但在免疫功能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SMD=0.7,95%CI=[-0.52,1.92]、CD4^+:SMD=-0.15,95%CI=[-1.76,1.46]、CD8^+:SMD=-0.60,95%CI=[-1.49,0.29]、CD4^+/CD8^+:SMD=0.96,95%CI=[-0.15,2.06])。敏感性分析结果变化小,说明效应值稳定性高。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单纯化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