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6月本院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共80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8 d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55例),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独立危险因素,描绘ROC曲线分析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用于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两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血乳酸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高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及低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是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均可用于ICU胃肠道穿孔术后患者感染性休克死亡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胃肠道瘘病人的胰腺功能及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6年3~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出院的10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胰腺功能及生活质量。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胃肠道瘘的病人29例,未发生胃肠道瘘病人80例。胰腺内分泌功能检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空腹胰高血糖素,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2 h胰岛素、2 h C肽、2 h胰高血糖素及粪便标本,通过检测粪弹力蛋白酶(FE-1)评估病人的胰腺外分泌功能。收集病人独立完成的生活质量简表(SF-36)及住院期间临床资料。比较住院期间发生与未发生胃肠道瘘病人的胰腺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与未发生胃肠瘘病人相比,发生胃肠道瘘病人行手术干预的病例数较多[19例(65.6%)vs.19例(23.8%),χ2=0.96,P=0.000],住院期间体重降低明显[(8.7±0.6)kg vs. (6.8±0.5)kg,t=2.240,P=0.027],生活质量偏差[(119.3±2.8)分vs. (128.1±1.1)分,t=3.57,P=0.006],但两组病人在胰岛素分泌功能方面,空腹血糖[(6.9±0.5)mol/L vs. (6.3±0.3)mol/L]、空腹胰岛素[(9.5±2.4)mU/L vs. (7.9±0.7)mU/L]、空腹C肽[(0.7±0.3)nmol/L vs. (0.5±0.3)nmol/L]、空腹胰高血糖素[(37.8±3.7)pmol/L vs. (40.0±2.6)pmol/L], OGTT 2 h血糖[(11.9±1.3)mol/L vs. (10.1±0.7)mol/L]、2 h胰岛素[(36.7±7.0 )mU/L vs. (35.9±3.5)mU/L]、2 h C肽[(1.6±1.2)nmol/L vs. (1.5±1.0)nmol/L]、2 h胰高血糖素[(43.0±3.4)pmol/L vs. (41.5±2.4)p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胃肠道瘘病人出院后生活质量较未并发胃肠道瘘病人生活质量偏差;但在胰腺功能方面两组病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血乳酸对胃肠道术后重症病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胃肠道术后重症病人血乳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2月至1996年12月胃肠道术后进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44例病人的血乳酸变化。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病人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两组病人APACHEⅡ评分无差别。26例存活病人血乳酸24小时内均达到正常。死亡组病人起始的血乳酸浓度明显高于存活组,而且持续时间较大,在48小时内亦不能恢复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141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SAP并发AAC,分析SAP并发AAC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并与未合并AAC的病人基本资料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SAP并发AAC的发生率为27.7%(39/141)。与未合并AAC病人比较,SAP合并AAC病人在年龄[(48.8±12.5)岁 vs. (41.4±10.9)岁]、Balthazar CTSI评分[(6.8±1.3)分 vs. (5.7±1.3)分]、既往合并糖尿病(35.9% vs. 18.6%)、禁食时间[(16.9±9.5)h vs. (12.2±7.6)h]、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74.3% vs. 54.9%)及急性肾衰竭发生率(43.6% vs. 23.5%)、住院时间[(33.7±19.6)d vs. (21.9±12.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AAC病人中,8例行保守治疗,31例因胆囊炎症较重而行有创治疗,其中20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后病情好转。随访3.5(1~8)个月,SAP合并AAC病人的病死率高于同期未并发AAC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 vs. 8.8%,P=0.106)。结论 AAC是SAP病程后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是延缓病程进展及提高疗效的关键;对于此类病人,PTG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病人并发十二指肠瘘的诊治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心510例IPN病人资料,其中并发十二指肠瘘病人46例,按照倾向性评分(卡钳值0.2)进行1∶1匹配,将其与非十二指肠瘘病人进行1∶1匹配分析。结果 IPN并发十二指肠瘘的发生率为9.0%(46/510)。76.1%十二指肠瘘通过窦道造影确诊;十二指肠瘘主要发生在十二指降部或升部,占91.2%;鼻肠管可以解决绝大部分(91.4%)十二指肠瘘病人的营养通路问题。非手术干预治愈率达97.82%。倾向性评分分析结果表明与IPN未并发十二指肠瘘病人相比,并发十二指肠瘘病人的住院时间更长[(40.93±34.02)d vs.(29.35±19.40) d,P=0.048],腹腔出血发生比例较高[20例(43.5%) vs. 11例(23.9%),P=0.047];但在全身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9例(61.7%)vs. 24例(52.1%),P=0.291]、AKI[22例(46.8%)vs. 23例(50.0%),P=0.835]发生率和死亡率[7例(15.2%)vs. 6例(13.0%),P=0.76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窦道造影是IPN并发十二指肠瘘的主要诊断方式;非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瘘的主要治愈方式;IPN并发十二指肠瘘病人的住院时间更长,出血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4h血乳酸清除率在肝移植早期并发症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观察并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术后进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172例病人的术前MELD评分、术前Child评分,入ICU24h后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移植7d内病人发生的早期并发症。分别将病人分成早期并发症组和无早期并发症组,比较两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差异性。应用临床诊断性能(ROC)曲线,对乳酸清除率在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172例肝移植病人中有20.9%(36例)病人发生各种早期并发症。非并发症组、并发症组的早期乳酸清除率分别为(51.4±18.6)%和(17.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乳酸清除率评价并发症发生ROC曲线You den指数最高时的24h血乳酸清除率截断值为34.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0.016(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和86.0%。结论 肝移植术后24h血乳酸清除率与肝移植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24h血乳酸清除率<34.5%是预测肝移植病人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简易和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电子胃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通外科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行手术治疗93例GST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双镜联合治疗GST 41例(双镜联合组),传统开腹手术52例(开腹组)。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亡,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66.3±9.2) min vs. (126.0±8.7) min]、术中出血量(37.0±8.9)mL vs. (107.7±15.4) 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7±0.6) d vs. (3.1±0.5)d]、术后下床时间[(0.9±0.3) d vs. (1.8±0.5)d)、进半流质食物时间[(2.6±0.5)d vs.(3.0±0.4)d]、术后住院时间[(7.8±2.4)d vs. (10.0±2.7)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 vs. 15.4%)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值均<0.05),双镜联合组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1年存活率为97.4%(37/38),3年存活率为89.5%(17/19),开腹组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1年存活率为95.7%(44/46),3年存活率为84.8%(39/46),两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镜联合治疗GST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精准微创手术方法,能取得良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PEP)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2006年4月至2009年8月由外院转入的6例ERCP术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资料,分析临床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6例病人中5例因胆道症状、1例因右上腹痛行ERCP检查,其中1例病人反复插管后置管失败,2例行胰管造影检查,3例行Oddi括约肌预切开术,均未行Oddi括约肌球囊扩张及胰管括约肌切开术,术前、术后均未预防性用药,术后均未放置胰管支架;6例病人在ERCP术后8~48h诊断为SAP,急性期有4例病人并发急性肺损伤,1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并发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后期有5例病人并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而行手术引流,1例死亡。结论 严格掌握ERCP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病人危险因素、术中注意避免操作相关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诊断,是预防及治疗PEP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早期乳酸清除率评估外科严重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早期乳酸清除率与外科手术后严重脓毒症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观察并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因术后严重脓毒症进入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6例病人的APACHEⅡ评分、入ICU6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病人预后的相关资料。将病人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各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和基础血乳酸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28.8±11.7)%对(15.2±11.2)%,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26.7%对51.1%,P<0.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用于评估外科术后严重脓毒症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级肥胖病人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ERAS)路径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00例肥胖病人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进入ERAS路径,并接受LSG。比较肥胖组(BMI 27.5~<50,156例)和超级肥胖组(BMI≥50,44例)病人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ERAS路径总体完成率和各具体流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肥胖组比较,超级肥胖组中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级比例显著高于肥胖组(56.8 vs. 14.1%,P<0.0001),手术时间显著延长[(149.4±41.8)min vs. (132.4±45.2)min,P<0.05],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比例显著增高(22.7% vs. 3.2%,P<0.0001)。两组病人术中使用吻合器钉仓数量、术中非计划增加Trocar孔数的病例比例、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内共发生术后并发症51例次,无30 d非计划再手术病人,30 d非计划再入院病人8例,且均为肥胖组病人。超级肥胖组病人术后30 d绝对体重减少[(21.1±7.1)kg vs. (13.2±3.6)kg,P<0.0001]、绝对BMI减少(7.3±2.7 vs. 4.6±1.1,P<0.0001)、总体重减少百分比[(13.7±5.1)% vs. (11.9±2.6)%,P<0.01]均显著高于肥胖组;额外体重减少百分比[(25.7±9.9)% vs.(39.0±19.7)%,P<0.0001)]和额外BMI减少百分比[(25.7±9.9)% vs.(39.0±19.7)%,P<0.0001]均显著低于肥胖组。结论 对超级肥胖病人使用ERAS路径安全有效,并未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再入院率,但应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强化心肺等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构建重症监护室(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72 h内是否并发AKI情况,分别纳入并发AKI组(31例)、非并发AKI组(67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并发AKI组和非并发AKI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用Logistic回归探索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AKI的风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乳酸、PCT水平高(OR=2.344、2.442,P<0.05),eRPP高为保护因素(OR=0.480,P<0.05)。根据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AKI的Logistic回归结果,采用ROC曲线评估该模型预测价值,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ICU内重症多发伤患者并发AKI的AUC值为0.863,模型诊断敏感度为80.65%,特异度为73.1...  相似文献   

12.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害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重症急笥胰腺炎(SAP)并发包性肺损伤(ALI)和急笥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18例SAP并发ALI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动脉血气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6次动脉血气分析中,同时伴有低氧血症19例次(41.3%);不同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38例次(82.6%)。全组因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2例(11.1%。结论 SAP病人易发生ALI,当并发ARDS和MOF时病死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三科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9例机械性小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组41例,传统手术组88例。 结果 两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组术后5年复发率为5.0%(2/40),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18.8%(16/85),P<0.05],且复发时间(42.5±7.8)个月明显晚于传统手术组[(20.3±11.8)]个月(P<0.05)]。 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防治肠梗阻复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补液对腹部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重症监护中心连续收治的137例外科腹部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术中实际补液和标准补液的差异率情况分为限制补液组(差异率<-10%,95例)及非限制补液组(差异率≥-10%,42例),评估麻醉术中液体治疗对病人术后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的影响。 结果 限制补液组中71例(74.7%)病人每搏量变异度(SVV)>10%,非限制补液组中18例(42.8%)病人SVV>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限制补液组病人术后平均动脉压[(96.9±14.0)mmHg vs. (82.3±14.8)mmHg,P=0.003]、收缩压[(139.0±16.3) mmHg vs. (118.8±24.2) mmHg,P=0.007]、舒张压[(74.1±12.4) mmHg vs. (63.7±12.6) mmHg,P=0.014]、心排指数[3.8±1.3 vs. 3.1±0.9,P=0.035]、每搏指数[51.8±19.3 vs. 41.3±14.3,P=0.047]、术后碱剩余[BEecf:(-1.8±4.2)mmol/L vs. (1.3±4.1)mmol/L,P=0.024;BEb:(-1.4±3.9) mmol/L vs (1.4±3.6)mmol/L,P=0.028]高于非限制补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心率、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每搏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血红蛋白、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腹部手术的病人,非限制补液病人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更稳定,而术中限制补液导致术后低血容量、组织低灌注及细胞缺血缺氧的发生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远期效果。方法 对1979-2004年我院239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患者施行EPCV术后胃酸分泌功能、并发症发生率、溃疡复发率和VISICK分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239例中随访到203例,随访率为84.9%。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脾损伤4例(1.7%),粘连性肠梗阻6例(2.5%),突发性腹泻3例(1.3%),进食后上腹胀满18例(7.5%)。术后远期并发症有:偶尔上腹痛、返酸16例(7.8%),粘连性肠梗阻4例(1.9%),十二指肠球变型39例(18.2%),慢性胃炎21例(10.3%),复发性溃疡6例(2.9%)。术后3~10年基础酸分泌量、最大酸分泌量、高峰酸分泌量分别下降为84.7%、60.0%、58.0%(t=36.584),P〈0.01。结论 EPCV术式降酸显著,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溃疡复发率,做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 15例大肠癌并发急性穿孔的病人采用肿瘤根治性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术7例,穿孔修补术2例。结果 14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治愈率93%。结论 先解决腹腔感染问题,再选择适当术式治疗原发肿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术后围手术期并发溃疡穿孔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病。我院近9年发生4例(3.8%、4/104),死亡2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EST+ERCP术后并发急性坏疽性胆囊炎(AGC)的外科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8例行EST+ERCP手术病人的资料.结果 16例病人术后并发AGC,发生率为1.09%,主要表现为术后1~3 d突发右上腹疼痛伴局限性腹膜炎和发热.血白细胞总数>15.0×109/L 15例(93.8%).B超呈高张胆囊、双边影征改变等,术前诊断准确率为81.3%.该组行胆囊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胆囊大部切除术3例,胆囊造瘘术1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结论 术后1~3 d潜伏期、局限性腹膜炎、血白细胞升高及胆囊B超是EST+ERCP术后并发AGC诊断的主要依据,应与乳头区穿孔、重症胰腺炎等仔细鉴别,诊断明确后宜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血清钠浓度对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病人死亡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62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病人作为推导队列,根据28 d死亡情况将病人分为生存组(119例)和死亡组(43例)。监测病人入院当天及入院第3、7天的各项生化指标[血清钠浓度([Na+])、血清降钙素原(PCT)]。以[Na+]为例:[Na+]0、[Na+]3、[Na+]7分别为入院当天和入院后第3、7天的[Na+];Δ[Na+]3 = [Na+]3-[Na+]0;Δ[Na+]7= [Na+]7-[Na+]0;Δ[Na+]7-3= [Na+]7-[Na+]3。其余指标以此类推。使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影响。同时,选择2013年1-10月的116例相关病人作为验证队列,对各指标的预测价值进行验证。结果 ROC曲线分析表明,[Na+]7>147.5 mmol/L和Δ[Na+]7>5.2 mmol/L可准确地预测病人的死亡情况。[Na+]7:敏感度81.2%,特异度87.7%,AUC=0.872(P<0.001);Δ[Na+]7:敏感度81.3%,特异度83.6%,AUC=0.836(P<0.001)。联合多个指标预测的准确度最高:[Na+]7>147.5 mmol/L+Δ[Na+]7>5.2 mmol/L+ΔPCT7<5.3 ng/mL(AUC=0.899,P<0.001)。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钠浓度可预测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病人的28 d死亡情况,高钠血症和血钠波动幅度过大是敏感的预警指标,应该在危重症病人的临床监护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与治疗,以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方法对112例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患者中有高热l9例(17.0%),黄疸8例(7.1%),右上腹包块11例(9.8%),腹膜炎体征26例(23.2%);并发急性水肿型胰腺炎11例(9.8%),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5例(4.5%),感染性休克6例(5.4%).112例均手术治疗,术中发现9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胆囊坏疽79例,坏疽并穿孔16例,穿孔者占16.8%;17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中胆囊坏疽8例,坏疽并穿孔9例,穿孔者占52.9%。112例中行胆囊切除术86例,胆囊大部切除术l8例,胆囊切除加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5例,胆囊造瘘术3例。治愈104例(92.9%),死亡8例(7.1%),治愈104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9例(8.7%)。病理报告均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结论老年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应尽早诊断,合理处理并存病,应争取在起病后24h内(或入院后的最短时间内)内急诊手术,并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