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ESD治疗的5例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病变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7.8±13.1)岁。食管病变平均大小(2.1±0.9)cm,位于食管上段1例,中段4例;胃病变平均大小(2.5±1.5)cm,位于胃窦2例,胃角2例,贲门1例。ESD同期切除4例,分次切除1例,均达到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提示,食管癌前病变伴胃癌前病变2例,食管癌前病变伴胃早癌2例,食管早癌伴胃早癌1例。5例患者10处病变均实现治愈性切除。术后1例出现食管狭窄,扩张治疗后好转。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存活3例,死亡2例,死因与疾病内镜诊治无关。结论ESD可以作为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单气囊小肠镜(Single balloon enteroscope,SBE)在小肠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 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4年6月1日期间在我院行SBE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检查完成情况、操作时间、内镜诊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138例患者共行157次SBE检查。经口检查77例次;经肛检查80例次;经口联合经肛检查14例。共99例发现病变,疾病检出率为71.7%(99/138)。经口进镜检查平均用时45.5 min,经肛进镜检查平均用时50.3 min。所有患者检查过程中生命体征处于安全范围,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无剧烈腹痛及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出现。 结论SBE可以安全,高效的完成小肠疾病的诊治,相信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SBE会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检查的逐渐普及,早期的内镜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对各种疾病的诊断需要,因此许多改良内镜开始进入临床医生的视线,例如高清电子内镜、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imaging,NBI)内镜、自体荧光(auto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等,这些检查手段显著提高了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神经鞘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治疗,且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52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结果及术后长期随访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52例病人中,21例病变位于食管,31例位于胃。内镜下整块切除51例,整块切除率为98.1%,1例食管上胸段病变行分块切除。中位手术时间为53.5(20.0 ~108.0)min。51例病人中,26例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11例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15例接受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且无中转手术的病例。1例(1.9%)在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及局部肺不张,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好转;1例(1.9%)出现术后出血,予心电监护,输血、抗感染、抑酸、止血、补液等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1.9%)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 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32.0~48.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具有可靠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病人恢复好,可作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超高龄(≥80岁)患者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2007年1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21例患者(778个病灶)纳入本研究。以80岁为界,分为超高龄组(55例,7.6%)和非超高龄组(666例,92.4%),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超高龄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超高龄组[54.5%(30/55)比31.5%(210/666),P<0.001],其余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与非超高龄组病变的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3.1%(54/58)、95.3%(686/720),R0切除率分别为89.7%(52/58)、93.2%(671/720),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4.5%(49/58)、90.3%(650/720),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3/55)、2.7%(18/666),平均住院分别为2.98 d、2.54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和非超高龄组患者三年总体生存率分别95.8%、98.0%,五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1%、97.4%。结论 虽然超高龄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率明显较高,但其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者接受ESD治疗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评估图像增强内镜(IEE)模式与传统白光模式行结肠镜检查的腺瘤检出率(ADR)。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附属徐汇医院(1253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2例)、荣成市中医院(207例)4家中心共1522例病人。采用中心分层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并筛选有效病例,增强组采用白光模式进镜、增强模式退镜(最终纳入有效病例748例),白光组进镜、退镜均采用白光模式(最终纳入有效病例727例)。比较分析两组ADR、息肉检出率、腺瘤平均检出数目及检出腺瘤大小、位置、数量、形态、退镜时间等指标。进一步根据不同增强模式将增强组分为NBI组和LCI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增强组与白光组的总体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9% vs. 22.1%,χ2=1.517,P=0.218),但在<50岁的病人中,尤其是以筛查为目的者,增强组ADR高于白光组(P<0.05)。增强组息肉检出率高于白光组(45.6% vs. 38.7%,χ2=7.273,P=0.007),两组息肉检出均以腺瘤为主,但增强组腺瘤的检查率低于白光组(42.6% vs. 51.8%,χ2=8.242,P=0.004),其余病理学类型的息肉(炎症性息肉、锯齿状息肉、增生性息肉、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组阳性腺瘤平均检出数略高于白光组[1(1~6)枚 vs. 1(1~5)枚,Z=-1.966,P=0.049],平均腺瘤检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6)枚 vs. 0(0~5)枚,Z=-1.070,P=0.285]。亚组分析显示,NBI组与白光组总体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 vs. 22.1%,χ2=0.710,P=0.399);LCI组总体ADR高于白光组(32.9% vs. 22.1%,χ2=4.126,P=0.042)。结论 初期结果提示,IEE模式(NBI为主)的总体ADR并未优于白光模式,息肉检出率高于白光模式,非腺瘤检出能力与白光模式相仿。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由于其能够完整地剥离病灶,且复发率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有明显降低,在治疗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由于直肠部位存在较多的血管,在进行ESD治疗时容易发生出血,影响操作视野,延长手术时间,因此,良好的黏膜下层暴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同时性多原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6-01至2016-12-3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25例同时性多原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灶大小、病理学检查结果、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 22例病人同期切除多个病灶,3例病人分次切除病灶,其中1例病人6个月内分次切除4个病灶,每次2个。共切除54个病灶,切除标本49块,其中5块标本上有2个病灶。整块切除率100%,治愈性切除率为87%(47/54)。术后1例病人食管穿孔,2例食管狭窄,无其他并发症。2例病人接受术后放疗,2例病人同时接受术后放疗和化疗,1例病人追加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9.4(8.6~43.8)个月,1例病人局部复发,无手术相关性死亡,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 ESD用于同时性多原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安全有效。对于早期食管癌病人行胃镜检查时,应格外警惕食管多原发病灶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ing imaging,ME-NBI)是一种新型的内镜诊断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几种内镜检查,在诊断消化道早癌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对各种结直肠病变的NBI分型进行介绍,同时回顾了近几年关于结直肠早癌ME-NBI诊断的临床研究,阐述这一新兴技术应用于结直肠早癌诊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人工智能辅助的结肠镜质量评估算法及肠息肉形态分类算法,客观评估肠镜检查质量、息肉形态,实现结肠镜检查的规范化和统一化。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8年1月至8月,共18 962张肠镜图片。其中7140张用于肠镜质量评估算法建立,11 822张用于肠息肉形态分类算法建立。把肠镜图像作为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输入,端到端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实现肠镜图像的分类任务,从而建立算法。其中包括3个模型:(1)肠道准备质量评分(四分类)。(2)回盲瓣的识别(二分类)。(3)无蒂和有蒂息肉的分类(二分类)。结果 肠镜质量评估模型对回盲瓣识别的准确率为95.27%,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9769,对基于波士顿评分标准四分类的图像的识别总精度为76.96%。肠息肉形态分类模型的AUC值为0.8695。结论 该深度学习模型用于肠镜检查质量的评估和肠息肉形态学的分类,具有良好的特异度、敏感度和AUC值,可辅助医师对肠镜检查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肠息肉进行分类,实现规范化和统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