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对穿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dock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DER)治疗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SDER治疗的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 分析手术记录、术后病理、并发症、住院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 病变平均长径为4.0 cm, 均位于贲门。所有患者成功完成SDER治疗, 手术时间为23~42 min。术后病理提示4例为平滑肌瘤, 2例为胃肠间质瘤, 所有病变完全切除。术后住院时间为3~5 d。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胃镜恢复良好。结论初步认为, 利用SDER治疗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神经鞘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治疗,且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52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结果及术后长期随访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52例病人中,21例病变位于食管,31例位于胃。内镜下整块切除51例,整块切除率为98.1%,1例食管上胸段病变行分块切除。中位手术时间为53.5(20.0 ~108.0)min。51例病人中,26例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11例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15例接受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且无中转手术的病例。1例(1.9%)在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及局部肺不张,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好转;1例(1.9%)出现术后出血,予心电监护,输血、抗感染、抑酸、止血、补液等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1.9%)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 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32.0~48.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具有可靠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病人恢复好,可作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ESD治疗的5例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病变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7.8±13.1)岁。食管病变平均大小(2.1±0.9)cm,位于食管上段1例,中段4例;胃病变平均大小(2.5±1.5)cm,位于胃窦2例,胃角2例,贲门1例。ESD同期切除4例,分次切除1例,均达到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提示,食管癌前病变伴胃癌前病变2例,食管癌前病变伴胃早癌2例,食管早癌伴胃早癌1例。5例患者10处病变均实现治愈性切除。术后1例出现食管狭窄,扩张治疗后好转。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存活3例,死亡2例,死因与疾病内镜诊治无关。结论ESD可以作为治疗食管胃同时性双原发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自动结扎夹移位至直肠表现为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例罕见,报道1例前列腺癌术后自动结扎夹移位至直肠表现为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超高龄(≥80岁)患者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2007年1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21例患者(778个病灶)纳入本研究。以80岁为界,分为超高龄组(55例,7.6%)和非超高龄组(666例,92.4%),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超高龄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超高龄组[54.5%(30/55)比31.5%(210/666),P<0.001],其余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与非超高龄组病变的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3.1%(54/58)、95.3%(686/720),R0切除率分别为89.7%(52/58)、93.2%(671/720),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4.5%(49/58)、90.3%(650/720),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3/55)、2.7%(18/666),平均住院分别为2.98 d、2.54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和非超高龄组患者三年总体生存率分别95.8%、98.0%,五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1%、97.4%。结论 虽然超高龄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率明显较高,但其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者接受ESD治疗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对穿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dock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DER)治疗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SDER治疗的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分析手术记录、术后病理、并发症、住院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病变平均长径为4.0 cm,均位于贲门。所有患者成功完成SDER治疗,手术时间为23~42 min。术后病理提示4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胃肠间质瘤,所有病变完全切除。术后住院时间为3~5 d。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胃镜恢复良好。结论 初步认为,利用SDER治疗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评估图像增强内镜(IEE)模式与传统白光模式行结肠镜检查的腺瘤检出率(ADR)。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附属徐汇医院(1253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2例)、荣成市中医院(207例)4家中心共1522例病人。采用中心分层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并筛选有效病例,增强组采用白光模式进镜、增强模式退镜(最终纳入有效病例748例),白光组进镜、退镜均采用白光模式(最终纳入有效病例727例)。比较分析两组ADR、息肉检出率、腺瘤平均检出数目及检出腺瘤大小、位置、数量、形态、退镜时间等指标。进一步根据不同增强模式将增强组分为NBI组和LCI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增强组与白光组的总体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9% vs. 22.1%,χ2=1.517,P=0.218),但在<50岁的病人中,尤其是以筛查为目的者,增强组ADR高于白光组(P<0.05)。增强组息肉检出率高于白光组(45.6% vs. 38.7%,χ2=7.273,P=0.007),两组息肉检出均以腺瘤为主,但增强组腺瘤的检查率低于白光组(42.6% vs. 51.8%,χ2=8.242,P=0.004),其余病理学类型的息肉(炎症性息肉、锯齿状息肉、增生性息肉、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组阳性腺瘤平均检出数略高于白光组[1(1~6)枚 vs. 1(1~5)枚,Z=-1.966,P=0.049],平均腺瘤检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6)枚 vs. 0(0~5)枚,Z=-1.070,P=0.285]。亚组分析显示,NBI组与白光组总体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 vs. 22.1%,χ2=0.710,P=0.399);LCI组总体ADR高于白光组(32.9% vs. 22.1%,χ2=4.126,P=0.042)。结论 初期结果提示,IEE模式(NBI为主)的总体ADR并未优于白光模式,息肉检出率高于白光模式,非腺瘤检出能力与白光模式相仿。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9.
内痔是由位于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而形成的,是常见的直肠良性肿块[1-2].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痔的患病率可达55%,高风险人群的年龄在45~65岁[3-4].内痔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黏膜组织长期持续的脱垂、绞窄、溃疡和血栓形成等[5],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心悸、血压下降甚至失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同时性多原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6-01至2016-12-3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25例同时性多原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灶大小、病理学检查结果、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 22例病人同期切除多个病灶,3例病人分次切除病灶,其中1例病人6个月内分次切除4个病灶,每次2个。共切除54个病灶,切除标本49块,其中5块标本上有2个病灶。整块切除率100%,治愈性切除率为87%(47/54)。术后1例病人食管穿孔,2例食管狭窄,无其他并发症。2例病人接受术后放疗,2例病人同时接受术后放疗和化疗,1例病人追加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9.4(8.6~43.8)个月,1例病人局部复发,无手术相关性死亡,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 ESD用于同时性多原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安全有效。对于早期食管癌病人行胃镜检查时,应格外警惕食管多原发病灶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