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7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芫花药材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生芫花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芫花及醋芫花提供对照物质。 方法: 采用溶剂法得到芫花的80%乙醇提取物,以大孔树脂HP-20、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NMR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芫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芫花素(1)、芹菜素(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5)、双白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6)、椴苷(7)、洋芹素-4',7-二甲醚(8)、双白瑞香素(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 结论: 其中化合物4,5,6为首次从芫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研究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痰瘀证候(包括痰证、血瘀证、痰瘀互阻证)血浆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寻找不同痰瘀证候的特异性标志蛋白群。方法收集146例北京地区汉族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痰证、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和非痰非瘀类证候患者及37名健康对照的血浆样品,采用二维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E)方法进行电泳和图像扫描及差异度分析,找出不同痰瘀证候的差异蛋白质表达谱;从凝胶上切取相应差异蛋白质斑点,酶切后于Q-TOF-MS仪上进行二级质谱分析,进一步采用Fisher判别法对差异蛋白进行典型性分析,筛选出能够显著区分不同痰瘀证候可能的标志蛋白群。结果在组间匹配变异度超过100%的11个斑点中除2个斑点未确定外,发现有7种不同的蛋白质。经对这9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典型性分析后发现:能区分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群间的血浆标志蛋白群可能是结合珠蛋白前体和纤维蛋白原γ链;能区分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痰瘀类证候与非痰瘀类证候的血浆标志蛋白群可能是纤维蛋白原β链和载脂蛋白AI前体;能区分痰证与痰瘀互阻证可能的标志蛋白群是纤维蛋白原γ链、白蛋白和载脂蛋白AI前体;能区分痰证与瘀证可能的标志蛋白群是结合珠蛋白前体、肾上腺髓质素结合蛋白前体、白蛋白和补体C4;能区分瘀证与痰瘀互阻证可能的标志蛋白群是白蛋白和肾上腺髓质素结合蛋白前体。结果还发现上述可能的标志蛋白的表达差异可随痰瘀证候间不同的传变方式而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获得了可显著区分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痰瘀证候及痰瘀类证候与非痰瘀类证候间可能的标志蛋白群的特异性组合,及在功能蛋白质水平上有关痰瘀证候的传变主要是由痰致瘀进而形成痰瘀互结的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观察温针灸疗法治疗暴聋(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相应标准的74例暴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温针灸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5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纯音听阈测试、全血黏度高切(WBV-H)、全血黏度低切(WBV-L)、红细胞比容(H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均优于本组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经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经治疗后的总有效与痊愈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暴聋(气滞血瘀证)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血象升高患者的免疫学特征,以及免疫学指标对血象升高的预测作用,以期为疗效预测、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19个分中心接受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6个月的77例AA患者,按治疗6个月时血象恢复程度[包括血红蛋白(HG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将患者分为2组,一组血象较基线值增长<50%,另一组较基线值增长≥50%,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免疫学特征。结果 ①与HGB上升<50%组比较,HGB上升≥50%组患者治疗前CD3+ 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更高,且治疗前辅助型T细胞2(Th2)<5%、CD8+≥50%及CD3+ HLA-DR+≥9%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CD8+≥50%是HGB升高≥50%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12.000,95%置信区间(95%CI)2.218,64.928,P<0.01]。②与WBC上升<50%组比较,WBC上升≥50%组治疗前CD3+ HLA-DR+<6%及T-box转录因子(T-bet)≥200%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CD3+ HLA-DR+<6%(OR=2.998,95%CI 1.036,8.680,P<0.05)、T-bet≥200%(OR=3.634,95%CI 1.076,12.273,P<0.05)均是WBC升高≥50%的独立影响因素。③与PLT上升<50%组比较,PLT上升≥50%组治疗前Th1、CD3+ HLA-DR+更低,且Th1<12%、CD4+≥6%、CD3+HLA-DR+<5%的患者占比更高(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CD3+ HLA-DR+<5%是PLT升高≥50%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190,95%CI 3.430,76.434,P<0.01)。④与ANC上升<50%组比较,ANC上升≥50%组治疗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益气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在HGB增长快的AA患者中,表现出Th2<5%、CD3+HLA-DR+≥9%,CD8+≥50%的AA患者中更为显著;在WBC增长快的AA患者中,表现出CD3+HLA-DR+<6%和T-bet≥200%;在PLT增长快的AA患者中,表现出Th1<12%、CD4+≥6%,尤其是CD3+HLA-DR+<5%的AA患者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自创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血流图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采用自创手法治疗,对照组62例按照常规方法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脑血流图改变。结果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血流速度除对照组右颈内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两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创推拿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改变其病理性结构基础,椎动脉型患者治疗后脑血流图检查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6.
论症、证、病结合辨治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正>自《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先河后,历经几千年发展,辨证论治已成为中医诊断及治疗疾病的主流和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但由此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与"辨症",这  相似文献   
107.
冯兴华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风湿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兴华(1945~),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和内科杂病的中医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并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相似文献   
108.
仝小林院士结合现代解剖学将人体划分为顶焦、上焦、中焦和下焦,并提出顶焦脉的概念,即腕横纹及其以上脉。分析了顶焦脉的脉形、走向、态势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认为顶焦脉的提出对于颈部甲状腺疾病、颈椎疾病、颈动脉斑块、脑血管病变等顶焦部位疾病的轻重及转归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强调病脉诊和态脉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态时,病与态就要互参。顶焦与顶焦脉的提出是对寸口脉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将极大地丰富中医脉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9.
快速动态循证要览作为一种全新的促进证据快速转化的模式,旨在综合当前最佳证据、临床现状及公众/患者偏好与价值观,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快速地提供简洁、实用的指导。本文从启动与规划、证据检索与评价、形成与更新、发布与传播循证要览4个方面介绍了快速动态循证要览制订的方法学框架,以期为国内学者制订快速动态循证要览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共病是老年人群较为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总结梳理老年人群共病领域研究现状,分析探讨相应策略对于老年共病人群的临床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从共病管理研究实践、共病诊疗模式、共病用药策略、共病医护团队及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共病管理研究方案、推广应用老年共病评估工具、开展共病共有病因及机制研究、制订共病管理规范性指南/共识、借鉴中医学"以证统病""整体观念"思想、融合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开展共病早期风险评估与管理等应对策略,综合展望共病领域后期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