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和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19例上胸椎OVCF患者(20个椎体)资料(机器人组)和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徒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21例上胸椎OVCF患者(21个椎体)资料(徒手组)。机器人组男5例,女14例;年龄62~88岁;徒手组男6例,女15例;年龄64~83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感染和血管栓塞),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H)和伤椎后凸角(KA)观察疗效。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中19例患者(20个椎体)和徒手组中21例患者(21个椎体)均顺利完成单侧穿刺入路椎体成形术。40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37.9±8.2)min]、骨水泥注入量[(2.3±0.9)mL]、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0.0%,2/20)均少于或低于徒手组[(46.2±9.4)min、(4.2±1.3)mL、42.9%(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和血管栓塞发生。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ODI、AH和K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T1~T4)OVCF临床疗效满意,可减少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并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王欢博  贺婷  郑超  卢玮光  范静  颉强  杨柳 《骨科》2021,12(6):485-492
目的 探究Indian Hedgehog(IHH)信号通路对软骨内成骨过程中软骨细胞成熟以及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10日龄野生型小鼠的胫骨组织,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生长板区域IH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IhhPtch1Gli1的表达水平。构建肥大软骨细胞特异性Ihh基因敲除小鼠(Col10a1Cre/+; Ihhnull/C),并采用影像学检查和阿利新蓝染色评估该小鼠的骨骼发育状况。构建肥大软骨细胞IHH信号通路持续激活小鼠(Col10a1Cre/+; R26SmoM2/M2Col10a1Cre/+; Ptch1LacZ/C),采用HE染色、原位杂交和TUNEL染色分别对受精15.5天胎鼠胫骨组织形态结构、Ihh(肥大软骨细胞分子标志物)和Col1a1(成骨细胞分子标志物)以及肥大软骨细胞凋亡水平进行检测;另外应用HE染色对10日龄小鼠的胫骨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肥大软骨细胞合成分泌IHH,但不表达Ptch1Gli1。抑制肥大软骨细胞合成IHH蛋白会导致出生后小鼠出现侏儒症;X线检查结果显示小鼠出现严重的骨骼发育不良,包括胸廓狭小、球形头骨以及椎骨发育异常等表现。持续启动IHH信号通路时,胚胎早期软骨细胞成熟分化过程虽未见异常,但是出生后小鼠的骨小梁、骨内膜以及皮质骨等结构均出现一定的异常表现。结论 IHH信号通路虽然不参与肥大软骨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但在软骨细胞转分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32-833
目的:对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作为植骨材料在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可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CPC)作为植骨材料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复位后骨缺损21例。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8~20个月(平均16.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3.8周,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根据Neer评分评定,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结论: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填充效果确实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评价持续股骨髁上骨牵引结合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头骺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3—2011-02诊治的18例不稳定股骨头骺滑脱,采用Russell牵引结合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其中急性发作16例,慢性急性发作2例;中度移位11例,重度移位7例。摄髋关节X线片评估骺板闭合时间,观察是否存在股骨头坏死、软骨溶解及髋内翻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6(1.5~3.0)年,18例骺板闭合后均取出内固定材料。所有患儿均未行对侧预防性原位固定,3例术后对侧发作,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髋关节X线片显示2例术后股骨头坏死,均为重度滑脱患儿,均未发生软骨溶解;其余16例髋关节功能大致正常,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10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3.3%。结论不稳定股骨头骺滑脱行早期Russell牵引结合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可减少股骨头坏死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肯定,且手术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足踝部在人体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足除了行走,还能够吸收和缓冲运动振荡,保护躯体重要器官和组织免受伤害;踝关节是人体最下部主要的负重关节,稳定性非常重要。足踝部结构异常除导致自身疼痛、畸形外,还可进一步影响下肢、骨盆、脊柱等力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支具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单纯采用普通固定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的为对照组(21例),采用改良张力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的为观察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去除支具和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度、肘关节背伸度、前臂旋前度、前臂旋后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以评定改良张力支具的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79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去除支具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04.47±12.37)° vs.(88.85±8.1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肘关节旋转活动度[(140.31±16.87)° vs.(135.66±12.86)°,P=0.3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关节Mayo评分[(78.84±5.04)分vs.(73.80±4.46)分,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07.52±12.30)° vs.(93.00±8.4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肘关节旋转活动度[(141.42±17.02)° vs.(137.19±12.80)°,P=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关节Mayo评分[(80.15±5.24)分vs.(74.95±4.18)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后使用改良张力支具可以改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屈伸活动度和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冯泉  李杰  薛汉中  孙亮  杨娜  田丁  何晓  张堃 《骨科》2020,11(6):541-546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35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2例住院期间未发生DVT的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术后都常规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嘱咐病人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至术后35 d,记录术后35 d复查时双下肢DVT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5 d门诊复查双下肢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身体质量指数、合并其他骨折、合并内科疾病、术后的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对上诉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病人出院后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402例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发生DVT的有56例(13.9%),其中2例(0.50%)发生肺栓塞,2例均合并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在术后3周,1例在术后4周发生致死性肺栓塞。周围型52例,单纯中央型0例,混合型4例。膝关节以近的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5.5%(36/232),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3.8%(8/58),膝关节以远骨折病人DVT发生率10.7%(12/112)。两组间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出院时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207,95% CI(2.007,8.553),P=0.009]、合并其他骨折[OR=7.111,95% CI(2.297,22.011),P<0.001]、术后住院时间<7 d[OR=1.448,95% CI(1.225,1.718),P=0.020]、出院时D-二聚体偏高[OR=1.355,95% CI(0.892,12.626),P=0.027]是出院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出院前常规使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出院后嘱咐病人口服利伐沙班35 d,但是出院时没有DVT的下肢骨折病人术后35 d仍有发生DVT的可能(13.9%),严重者还会发生肺栓塞,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出院时D-二聚体是出院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