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结合简易种植导板定位应用于上颌无牙颌种植修复的效果。方法对8例拟行种植修复的上颌无牙颌患者术前拍CBCT,得到上颌骨多层次影像,通过测量分析确定种植修复方式,结合简易种植导板完成种植手术,定期随访。结果8例患者共植入39枚种植体,其中6例为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共植入24枚种植体;2例为种植固定义齿修复,共植入15枚种植体。均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12个月后CBCT检查未见明显骨吸收,种植体存活率100%。结论通过术中简易种植导板定位结合CBCT影像,手术安全可靠,种植体植入的位置较理想,为顺利完成上部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2.
喉癌99例综合治疗疗效分析我科从1984年至1993年共收治喉癌99例,采用手术加放疗进行治疗,现就生存率,功能恢复临床分期、分型和手术方法分析如下:男96例,女3例。年龄34-78岁,40-60岁65例(占65.66%)。喉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年龄有...  相似文献   
33.
安徽省发现日本棘隙吸虫人体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棘隙吸虫病是由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寄生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自林金祥于1982年首次报道该虫的人体感染以来,广西、江苏也各相继报道1例。1991年春,我们在和县陈桥洲进行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时,检出日本棘隙吸虫感染4例。经虫卵与驱出成虫鉴定,证实确系日本棘隙吸虫。本组男、女各两侧,年龄8~12岁,其中3例常有不定时的腹痛、肠鸣及间断性腹泻。另1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均无异常发现。4例患儿均否认进食生鱼史,但常喝生水,卫生习惯很差。分别于清晨空腹给患者吡喹  相似文献   
34.
鼻咽癌组织RASSF1A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RASSF1A基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在4种鼻咽癌细胞株、32例鼻咽癌组织和16例正常鼻咽部组织中检测RASSF1A基因的表达,并分析鼻咽癌组织在3p21.3 D3S4604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状况。结果RASSF1A基因在4种鼻咽癌细胞株中低表达,32例鼻咽癌组织的RASSF1A基因表达显著低于16例正常鼻咽部组织(P=0.001);43.75%(14/32)的鼻咽癌组织在3p21.3 D3S4604位点发生了杂合性丢失。鼻咽癌RASSF1A基因表达与性别、年龄、颈部淋巴结转移、TNM临床分期、D3S4604位点杂合性丢失和血清EB病毒VCA/IgA抗体滴度无显著相关性,但伴远处转移的鼻咽癌组织的RASSF1A表达显著低于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P=0.014)。结论RASSF1A基因的表达下调可能是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晚期事件,3p21区域可能还存在与鼻咽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瘤基因。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观察艾灸中脘、足三里穴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HSP6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和艾灸非穴位组。艾灸预处理大鼠8 d无水乙醇灌胃,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60、HSP70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胃黏膜损伤指数、HSP60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艾灸非穴位组相比,艾灸穴位组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1),HSP60、HSP70过度高表达(P<0.01)。结论艾灸中脘、足三里穴预处理能够降低无水乙醇对胃黏膜的损伤指数,诱导HSP60、HSP70的过度表达,减少伤害性刺激,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艾灸穴位要比非穴位的作用更加明显,说明艾灸对胃黏膜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 :通过对鼻咽粘膜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和鼻咽癌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水平及强弱的检测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鼻咽癌多阶段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可能作用 ,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对鼻咽部良、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进行比较 ,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梯度稀释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检测鼻咽癌各阶段活检标本和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实验数据用 SPSS统计分析。结果 :1鼻咽粘膜慢性炎症、癌前病变及鼻咽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2 0 % (2 / 10 )、10 0 …  相似文献   
38.
艾灸对机体产生的多重效应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艾灸作用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虽然其作用机理尚未明了,从艾灸的"温热"、"温补"和"温通"效应对人体的影响,介绍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艾灸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艾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炎症反应的抑制机制。方法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艾灸非穴位组。采用无水乙醇灌胃制备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艾灸足三里、中脘穴,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I),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细胞中HSP70的表达,放免法测定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1),胃黏膜组织炎性浸润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胃黏膜组织形态较为完好,HSP70大量表达(P〈0.01)。结论艾灸足三里、中脘穴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机体产生大量HSP70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0.
彭宏 《医学综述》1998,4(7):337-339
<正>内耳由于存在血迷路屏障、缺乏淋巴管,外淋巴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仅为血清的1/1000,所以内耳曾被认为是免疫豁免器官.1958年Lehnhardt首先针对特发性突聋提出免疫反应的病因学说.1979年McCabe基于对1例乳突根治术后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病理研究和全身类固醇治疗使听力提高这一现象,首次提出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概念.以后的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损害不仅可累及耳蜗,也可累及前庭,故McCabe又称之为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ear disease,AIED).后来发现其损害还可累及第八对颅神经.AIED是以进行性、波动性、双耳或单耳感音神经性聋为特点,可伴有耳鸣、眩晕、病程为数周、数月或数年,听力检查结果为耳蜗性,蜗后性或混合性聋.随着内耳免疫学的发展,为进一步探讨某些不明原因的内耳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发病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AIE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有关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