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Ⅱ型糖尿病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衰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Ⅱ型糖尿病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格列汀低、中、高剂量组(西格列汀组),西格列汀与烟酰胺联合用药组(西格列汀+烟酰胺组);正常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烟酰胺组。每周测体质量及随机亦糖,ELISA检测血清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二肽基肽酶4(DPP-4)水平,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EPCs的衰老阳性率,RT-qPCR检测EPCs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烟酰胺组与对照组相比,EPCs衰老阳性率明显降低;DM组与NC组比较显示成模后大鼠血清DPP-4水平升高、GLP-1水平下降,EPCs中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EPCs衰老阳性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模大鼠在西格列汀干预后,随着药物剂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血清中DPP-4水平下降、GLP-1水平升高,EPCs中SIRT1 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EPCs衰老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高剂量西格列汀组相比,西格列汀+烟酰胺组大鼠EPCs衰老阳性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格列汀能缓解Ⅱ型糖尿病大鼠EPCs衰老,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SIRT1介导的DPP-4/GLP-1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的临床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本研究共选取64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其中54例受试者随机双盲法分配到单次给药试验组,共分7个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33、399、798、1197、1596、1995、2394 mg),每剂量组人数(试验药+安慰剂)分别为4(4+0)、4(4+0)、6(6+0)、10(8+2)、10(8+2)、10(8+2)和10(8+2)例;10例(8+2)受试者进入连续多次给药试验组,给药剂量为一次665 mg,3次/日,连续10 d。给药前后对全部入组受试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ECG、凝血功能进行定时检测,并记录生命体征。结果:64例受试者全部完成研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单次给药试验组46例受试者中有9例(19.6%)和安慰剂组8例受试者中有2例(25.0%)均出现了轻度不良反应;连续给药试验组8例受试者中有6例(75%)和安慰剂组2例中有1例(50%)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上述出现的不良反应,受试者均转归,且研究者判断为与试验药物可能无关。结论:健康人体单日单次口服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不超过2394 mg或连续服药665 mg/次,3次/日,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建议Ⅱ期临床试验使用剂量不高于665 mg/次,3次/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法和蛋白芯片法3种结核抗体检测方法在耐多药肺结核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检验科2012年2月1日至9月30日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血清标本共106例,并同时采用3种方法检测结核抗体,统计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3种方法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胶体金法、蛋白芯片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种方法Kappa系数最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蛋白芯片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蛋白芯片法中脂阿拉伯甘露糖抗体和抗结核38KDa抗体阳性组合模式最常见。结论结核金标法和蛋白芯片法联合检测血清中结核抗体对耐多药肺结核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攀  谭竞  魏锦 《华西医学》2014,(7):1227-1228
1病例介绍患者男,61岁。因"反复口腔、生殖器溃疡10余年,再发1个月余"于2013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自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伴双眼不适,长期于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诊疗经过不详,病情有所好转,但易反复。3年前,患者因病情复发前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诊断为"白塞病"。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40 mg/d,联合硫酸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恩替卡韦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例恩替卡韦初治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的治疗策略,并对其病毒学(HBV DNA)和血清学(ALT)指标进行连续追踪和记录。结果经过1年时间的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该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由换用该治疗策略时的2.02×108 IU/mL下降至1.19×103 IU/mL,血清ALT也恢复至正常水平(≤40 U/L)。结论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对该例恩替卡韦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但能否推而广之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气不摄血证ITP患者30例(ITP组),根据2016版ITP出血评分量表,分为未出血组、低危组(≤2分)及高危组(>2分),健康正常人20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内皮素-1(ET-1)含量,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VEGF-A,VEGF-D及相关炎症因子IL-8,IL-10,IL-17A以及TNF-α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NOS、VEGF-A及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ET-1、IL-8、IL-17A以及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气不摄血证ITP患者中,高危组ET-1含量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5),ET-1、VEGF-A含量与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显著相关(OR=1.012,95%CI:0.92-1.31;OR=1.065, CI:0.98-1.22,P<0.05)。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ET-1、VEGF-A可能是反应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风险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约为11.5%,有将近半数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而肝转移则占到其中的37.0%~41.9%。探索新的胰腺癌肝转移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在胰腺癌肝转移过程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并验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中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高通量测序数据集GSE151580(该数据集中包含胰腺癌肝转移病灶组织样本和原发病灶组织样本),使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出肝转移病灶组织样本和原发病灶组织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间的相关作用关系,使用Cytoscape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利用CytoHubba插件根据MCC拓扑分析方法,挑选MCC分数最高的前10位基因,确定为候选的核心基因。利用TCGA、GEPIA、UALCAN和HPA数据库的验证对候选的核心基因加以验证。结果 总共纳入分析基因数为46 512个,符合筛选条件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491个,其中上调162个,下调329个。挑选MCC分数最高的前10位基因后,通过候选基因经验证显示,APOB基因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P<0.05),其表达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免疫组化中等强度阳性。APOB基因的突变与患者的M分期有关,表现为该基因突变组中,M1患者构成比更大(P=0.022 1);而该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此外,APOA4基因表达产物也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免疫组化染色呈中等强度阳性。APOA4基因的突变与患者的TNM分期有关,表现为突变组中,TNM分期更早(P=0.018 3)。该基因低表达患者的DFS更高(HR=1.75,P=0.025),但与患者的OS无关(P>0.05)。结论 APOB基因可能与胰腺癌的肝转移相关,有望作为胰腺癌肝转移早期筛查的分子标志物。APOA4基因与胰腺癌患者的DFS相关,有望成为新的分子标志物用于评价患者预后,监测肿瘤复发,或作为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改良儿童方案治疗年轻成人费城染色体(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年轻成人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5例,患者均采用改良儿童方案化疗,随访并评估患者疗效。结果:32例(91%)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其中24例维持CR,7例复发,4例死于疾病复发,1例死于感染;24个月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68.6%,24个月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77.1%。结论:适当减低化疗强度的儿童方案治疗年轻成人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析健脾化瘀汤对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免疫功能及毒副反应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脾虚痰瘀型晚期胃癌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8例)行FOLFOX4方案化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健脾化瘀汤;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状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3~+、CD_8~+)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sEC、CEA及CA19-9含量,采用卡氏体力(KPS)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形态状态情况,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编写的EORTC生命质量检测量表(QLQ-C30)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的有效率为56.25%,对照组为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CD_4~+、CD_3~+及CD_8~+含量比观察组、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KPS评分及QLQ-C30评分比治疗前、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现血肌酐升高、白细胞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周围神经异常及血小板下降等几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瘀汤结合化疗对胃癌晚期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化疗产生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国近40年中医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的相关文献,探索该领域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自建库至2020年10月31日发表的中医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 v.5.7.R2软件对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并绘制相关科学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文献428篇,最早关于中医辅助诊断研究的论文发表于1981年。近40年来,中医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有2个研究高峰时期,分别为1989-1992年和2001-2010年。主要合作团队有吕汉兴团队、李海鲲团队、杨学智团队和温川飙团队,形成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研究机构网络,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中医类研究机构占比44.40%,非医学类研究机构占比36.51%。研究内容集中在中医专家系统、中医电脑诊疗系统、中医辨证论治模型、中医诊断客观化、中医诊断智能化5个方面;前沿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医药的知识发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知识图谱研究等方面。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医计算机辅助诊断逐渐客观化、精确化、智能化,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