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SPECT显像纵隔病变病灶,本底比值(L/B)的准确测定方法。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3例纵隔病变患者行胸部^18F-FDG SPECT显像,应用同机融合CT图像和三维定位技术,在相应^18F-FDG显像中依次选择气道区、脂肪区、间隙区、血管区和心脏区作为本底区,分别测定29处良、恶性病灶的L/B,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不同本底区测定的L/B对纵隔内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不同。其中以血管区和间隙区作为本底区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2.4%和75.6%)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75.0%)较高。结论^18F-FDG SPECT显像同机融合CT图像和三维定位技术可为纵隔内病灶L/B的准确测定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2.
李天平  王澎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10):793-794
<正> 医学影像系统是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医学工程技术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X线CT发明以来,导致了临床影像诊断学的一次划时代的跃进。X线CT从研制开发生产至今不到40年,但人们在不断前进,向三维成像技术,X线全息技术方面发展,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而螺旋CT以其成型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 ,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M4 4 P酵母菌纸片扩散法敏感试验方案 ,制定了氟康唑 (floconazole)和沃尔康唑 (voriconazole)质控株的参考范围及氟康唑的抑菌环解释标准。研究证实氟康唑对酵母菌药敏试验有较好的重复性 ,可准确地检测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1 6] 。制备 0 5号麦氏管菌悬液 ,方法与细菌纸片扩散法相同 ,将酵母菌悬液涂布于含葡萄糖和美蓝的Mueller Hinton(M H)琼脂上 ,35℃孵育 18~ 2 4h。M H琼脂补充葡萄糖和美蓝 ,可促进酵母菌生长并且改善了抑菌环边缘清晰度。补充物可直接加入M H琼脂中或倾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所使用的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细菌污染菌种和位置.方法 前瞻性调查研究.20例(35眼)接受LASEK手术的患者于术后即刻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常规使用抗炎药物,术后第6天使用无菌镊摘除角膜接触镜,并采用无菌剪将角膜接触镜剪成两半,分正反面放置在巧克力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学检测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35片角膜接触镜中,5片(14%)细菌学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中4片细菌生长位置为角膜接触镜的内侧面,1片生长于角膜接触镜的外侧面.检测出的细菌有甲氧西林敏感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和微球菌.检测到的菌种对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敏感.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眼部感染表现.结论 LASEK术后使用的角膜接触镜具有发生细菌污染的可能,尤其在角膜接触镜的内侧面,可能与手术造成局部适宜细菌生长的微环境有关,手术前后合理用药、术中保护角膜瓣活性有利于降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纳米粒子包载反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局部腔内转染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球囊导管损伤动脉内膜的方法建立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用纳米粒子包载反义MCP-1基因。采用保留灌注的方法进行局部腔内定位转染。结果 聚合酶联反应检测发现重组基因整合,RNANorthern杂交观察到转基因治疗组有反义MCP-1基因表达,内源性MCP-1基因的表达受抑制,转基因治疗组内膜/中膜面积比降低42%。结论 纳米粒子可以作为转基因载体。反义MCP-1基因的表达能够有效抑制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状态下肺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有组织病理或者培养证据确诊肺曲霉菌感染的24例病例资料。结果免疫正常组7例,免疫缺陷组17例。和免疫正常组相比,免疫缺陷组病程短(<1个月更多见,88.2%对14.3%),发热症状常见(88.2%对28.6%),咯血少见(11.8%对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正常组影像表现为单发病灶者占57.1%高于免疫缺陷组患者(11.8%,P<0.05)。免疫缺陷组主要用药物治疗,免疫正常组中57.1%手术切除。免疫正常组均存活;免疫缺陷组病死率为52.9%,并且死亡可能与存在严重合并症,免疫缺陷宿主因素不能纠正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下降等因素有关。结论不同免疫状态的肺曲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不同。免疫缺陷的肺曲霉菌感染患者预后差,其中有严重合并症、宿主因素不能纠正、外周血淋巴细胞下降可能与预后不良有关。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发热、咳嗽1个月余,咯血20余天于2011年2月11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患者于2010年12月中旬无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伴咳嗽,无畏寒、寒战、咳痰,自服头孢类抗生素3~4d后热退,上述症状减轻.2010年12月底再次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3℃,伴干咳、右胸隐痛,自服退热药和抗生素(具体不详)效果不佳.患者于2011年1月5日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中叶实变影(图1),考虑“肺炎”,给予头孢曲松(3 g/d)+左氧氟沙星(0.4 g/d),共14 d,最高体温一度下降至37.5℃.1月13日体温再次上升至38.5℃,伴咳嗽、咳少量黄痰,继续原方案治疗;至1月20日最高体温达39.3℃,咳嗽加重,咳大量咖啡色脓臭痰(100 ~ 200 ml/d),遂入住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中性粒细胞0.789,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痰培养(一),胸部CT示右肺中叶实变影和空洞较前缩小(图2).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 患者男,46岁,因起搏器植入术后3年,反复咳嗽半年,胸闷晕厥1 d于2009年8月28日入院.患者人院前3年因突发晕厥于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最慢达30~40次/min,根据医生建议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心率在60次/min,以自主心律为主.2007年患者就诊北京阜外医院,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不同种类抗甲状腺药物(ATD)对放射性碘-131(1311)对Graves病(GD)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首次接受131治疗的500例GD住院患者,年龄15~74岁,男144例,女356例,曾经(或未经)ATD治疗;131I治疗前行甲状腺最高吸131I率(RAIUmax)、有效半衰期(EHL)测定,B超甲状腺重量估算,甲状腺激素及相关抗体的血清学检查及甲状腺ECT等相关检查,确定131I治疗剂量后,一次性投予治疗剂量的131I,对疗效进行随访及疗效评价,并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1I治疗前ATD治疗不影响131I疗效,即服用ATD组和未用ATD组治愈率、甲减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u=0.36,P>0.05),且服用ATD组内治疗效果亦无明显差异.结论 131I治疗GD前曾行ATD治疗对其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86~1997年5月收治原发性输尿管肿瘤18例。现就其诊断与治疗探讨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移行细胞癌匕例,男12例,女3例,年龄49~75岁;息肉3例,年龄41~55岁。病变位于右侧10例,左侧8例;上段3例,中段6例,下段9例。18例均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历例输尿管肿瘤患者显示患肾、输尿管积水10例,患侧’g不显影5例,输尿管充盈缺损或狭窄2例;3例输尿管息肉患者,2例全程显影,并见输尿管上段表面光整的充盈缺损,l例患倒不显影,其输尿管中段见散在钙化点。18例均行膀联镜检查,提示2例合并膀脱肿瘤、2例输尿管开口见肿物脱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