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酰胺类局麻药对脂肪起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能力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四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脂肪起源干细胞(ADMSCs)并向软骨方向诱导分化。取贴壁生长的第三代软骨方向分化ADMSCs,分别用磷酸缓冲液(对照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实验组)、2%甲哌卡因(2%甲哌卡因实验组)、0.5%布匹卡因(0.5%布匹卡因实验组)和0.5%罗哌卡因(0.5%罗哌卡因实验组)浸泡30 min、60 min。5组在各时间点处理完成后,洗去局麻药,重新加入软骨方向诱导分化培养液,分别于培养第3天和第7天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行番红-固绿染色评估软骨分化形态学变化,筛选出毒性最小的局麻药。将筛选出的毒性最小的一种局麻药稀释至25%,50%,75%,100%的浓度分别与软骨分化方向ADMSCs接触30 min和60 min,然后洗去局麻药重新加入软骨方向诱导分化培养液,在培养第3天和第7天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分化相关基因collagen Ⅰ、collagen Ⅲ、SOX9的表达,明确其对ADMSCs成软骨能力的影响。 结果 软骨方向分化的ADMSCs与对应的局麻药物接触后,1%利多卡因实验组、2%甲哌卡因实验组、0.5%布匹卡因实验组和0.5%罗哌卡因实验组软骨方向分化的ADMSCs凋亡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分化方向ADMSCs与以上4个实验组接触60 min后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组内接触30 min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实验组培养第3天后的细胞凋亡率高于组内培养第7天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利多卡因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低于2%甲哌卡因实验组、0.5%布匹卡因实验组和0.5%罗哌卡因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与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接触后,collagen Ⅰ、collagen Ⅲ、SOX9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利多卡因浓度和接触时间的增加,其表达量的降低更为显著,细胞成软骨受到的影响也更大。 结论 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可抑制ADMSCs的软骨分化能力,且呈现时间-浓度依赖性。在等效工作浓度的酰胺类局麻药中,1%的利多卡因对ADMSCs的软骨分化能力影响较其他酰胺类局麻药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恢复期缺血性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起病72h内)和恢复期(病程1~3月)患者各15例,联合采用NMES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其进行治疗,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电视透视吞咽功能评估VDS咽期评分及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经3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FOIS分级、VDS咽期评分和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急性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改善幅度[(1.9±0.5)分]、VDS咽期评分[(23.9±9.6)分]及改善幅度[(15.5±7.5)分]均显著优于恢复期组(P<0.05)。 结论NMES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急性期及恢复期缺血性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有显著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并且以急性期进行干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我国康复医学从业者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3]。世界范围内,脑卒中是造成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均可能造成运动、感觉、吞咽、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4-6]。目前,以“卒中单元”为主要形式的多学科跨专业综合治疗模式是脑卒中康复的主体,其中,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5,7]。近年来,一种较新的物理治疗形式——水中运动治疗(aquatic therapeutic exercise),逐渐受到重视并推广普及[8-1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针刺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40例门诊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单纯针刺治疗组(n=20)和针刺结合核心肌群训练组(n=20)。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刻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中位频率(MF)以及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治疗前2组患者的竖脊肌、多裂肌的AEMG、MF值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AEMG、MF值和其自身比较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针刺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组AEMG值、MF值大于单纯针刺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训练,更能有效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肌群,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